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許多團隊在草案提出後卻陷入沉默,無法引發有效討論。《BCG企畫思考》作者田中志解析6大可能原因——團隊從屬關係太牢、害怕出風頭,到缺乏引導者與責任歸屬問題,幫助你找出癥結,讓團隊真正開始「鍛造」有價值的提案。
「草案」的日文是「たたき台」;這個字的語源,是來自鍛造時用來讓金屬成形的「底座」。它被引申為透過多次討論和修改,逐步完善想法或計畫的初步草案,就像鐵匠製做鋒利的刀劍一樣,以鐵鎚不斷敲打燒得火紅的金屬,使其成形。
為了打造出鋒利的刀刃,工匠的技術甚為重要,因此有人稱之為「鍛造」,而非「敲打」。視「たたき台」不是「敲打」,而是大家一起「鍛造」的工具,這或許會改變大家對於草案的既有印象。
好不容易做出草案,如果沒有引起熱烈的討論就派不上用場。
如前所述,之所以討論不起來,可能是製作草案的方法有問題。然而,也有可能是提出草案後,團隊卻毫無反應。下面帶大家思考問題可能出在草案以外的什麼地方:
原因 ① 成員的從屬關係太牢固
如果團隊裡的從屬關係太牢固,就會陷入忖度的漩渦,討論不起來。
判斷草案好不好是主管的任務。既然如此,部下只能遵從上司的判斷。不是討論,而是變成傾聽主管的意見。
原因 ② 受制於不想出風頭的文化
聽說時下年輕人逐漸有這種傾向,不想出風頭的人愈來愈多。不願在討論的場合因為說出不合時宜的話,害自己丟臉。
一旦團隊裡這種人太多,就會觀察彼此的臉色,完全變成旁觀者:「有沒有人願意發言啊!」
原因 ③ 對工作和組織漠不關心
對草案說些敷衍的評論:「這樣就可以了吧。」或是提出否定對方人格等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反應,這些其實都是漠不關心的表現。這種態度並非打從心底覺得好,而是「什麼都好,我無所謂」的立場。
之所以覺得不行,也是因為「那個草案通過的話,我會很麻煩」。不把自己當成「團隊的一員」,而是「團隊是團隊,自己是自己」這樣事不關己的狀態。
原因 ④ 沒有負責引導的人
雖說必須打磨草案,卻太講究細節:「插圖太多,能不能把版面做得簡單點?」亦即陷入「吹毛求疵」的討論。此外,也經常扯到完全無關的事:「前陣子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些團隊會針對與原來無關的論點,討論得不亦樂乎。
之所以變成這樣,要不是團隊還不習慣討論,就是沒有決定好要由誰來引導,也就是沒有為了讓討論順利進行而幫腔的人。
原因 ⑤ 不想承擔責任
「對說出去的話負責」這句話聽起來毫無問題,但如果太過強調這一點,討論時的發言內容可能會在事過境遷後被拿出來針對。一旦出事,就會瀰漫著獵巫的氣氛。這種團隊會變得「最好什麼都別說,以策安全」。
原因⑥ 出現負面思考
大部分的組織或許都有這種毛病。
提出草案卻遭到批評及不滿的猛烈攻擊,像是「完全不行」、「這個可以拿給客戶看嗎?」或許提出嚴格的意見是基於想鍛鍊對方的目的,但如果不是出於善意,單純就只是職場霸凌。這麼一來,再也沒有人想提出草案。
假如各位站在組長的立場,發現自己的團隊有以上問題,就算只有一個,也應該立即設法改善。
另外,如果處於無法率先改變隊伍的立場,請先試著積極的參與討論。只要能稍微改變當下的氣氛,周圍的人應該也會受到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