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協調感,節儉也要恰如其分。
讓孩子學習聰明消費
我們有很多關於收藏品的故事,這些東西都會產生各種情緒。
對於努力珍藏很久的東西,我們會因為保有而感到自豪;對於家傳的寶貝或別人的二手贈品,會心懷感激;對於各式各樣堆積如山但已經過時的運動配備,會不知所措;對於幾乎沒在使用但貴到讓我們自責衝動的東西,也會感到後悔。由於現代生活的物資非常豐富,我們最後對物品有太多複雜的感受與考慮。無論是一時流行的服飾,或是很多孩子喜愛的連鎖速食,過去從來沒有可以這麼輕鬆取得這麼多東西的時代。
一方面,這個現象讓很多人感到害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還記得2008年的經濟崩潰,就是因為很多人花的錢與借的錢,超出自己的負擔能力。因此我們都希望可以訓練孩子,抗拒這些購物衝動,並保護孩子不會落入屈服於購物衝動的悲慘下場。另一方面,把錢花在能帶來持久快樂與回憶的物品或經驗,才能真正獲得愉悅的感受。擁有這些樂趣並不需要感到羞愧,也不必因此責備孩子。事實上,我們都應該讚美這些事。
我第一次看到女兒用自己的錢買東西,是在一個戶外慶典的活動上,我看到她默默靠近棚子下展示臺上的首飾,神情堅決又自豪,買完小手還緊緊握著帳單。這對她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刻,我也相信,當她存到更多錢買更貴的東西時,還會有更多這樣的喜悅。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協調感,節儉也要恰如其分。
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
孩子學會簡單的除法後,就可以開始讓他們做一個重要的算式。這個點子來自科學家瑪麗.馬修森,她是第一個把這個算式貼到我臉書上的人。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經過「要這個、要那個」的階段,這件事真的讓家長煩不勝煩,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回應,又可能會讓孩子大失所望。「我們買不起」不一定是真話;「因為我說了算」也不特別讓人滿意;為了維持和平而答應,也不太對勁,因為孩子通常都會有一大堆不常玩的玩具或紀念品,只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但馬修森卻將回應轉化成一種投資的概念,雖然她並不這麼認為。她的做法是,先要求孩子預估一下,花在任何想要物品上的每1美元,會提供幾個小時的快樂感受。她是在某個聖誕節時想到這個點子,當時她注意到,最貴的玩具如跳跳虎或機械狗,雖然吸引了兒子的注意,但並沒有持續很久。與此同時,最便宜的玩具如費雪牌的收銀機與Blue's Clue的玩具屋,讓兩個孩子玩了好幾個小時。玩具屋最後支離破碎,但收銀機用了很多年。
她把算式給我看:收銀機是第一名,每1美元可以玩185.5小時;跳跳虎最遜,每1美元只能玩0.08小時。多年以後,孩子發現最好的交易就是一副撲克牌。只要不搞丟任何一張,撲克牌可以玩一輩子,而且花費不超過2美元。她的女兒莎拉也掌握了這個概念。某一天,莎拉經過一家玩具店,按了一個說話娃娃身上的按鈕,然後笑說:「哈哈,我免費玩了5分鐘。」
她的兩個孩子現在一個20歲,一個17歲,全家人都住在俄亥俄州。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叫吉米,最後他也用這個算式說服爸媽,讓他買電視遊戲。邏輯在於,60美元就可以玩數千個小時,這筆錢花得很值得。他現在不買音樂,但會使用Spotify音樂程式,也會忍受聽免費版本時的廣告插播;而大部分的電影都在Netflix上看,這個服務每月收費10美元,可以看10部電影,等於每1美元就有2小時的樂趣。17歲的莎拉看了很多圖書館的書,偶爾才會到書店裡買個幾本。圖書館借書不用錢,而一本10美元的書,對一個看書很快的人來說,5小時就能讀完,那1美元的花費只能買到半小時的樂趣。
對於非日常必需品,通常是想要,而不是需要的東西,這個計算快樂比例的方法特別好用。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孩子想買的第一件物品開始,例如玩具,進行這個算術練習。之後,全家人可以根據大人可能願意或不願意買的經驗做算式。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邱千瑜
Photo: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