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賺錢讓孩子覺得自己像個大人,同時也向大人證明,他們可以在家長理解的更小年紀,就開始做大人在做的事。
為什麼孩子必須工作
雅莉珊卓‧葛瑞納瓦和她先生在共產主義的保加利亞成長,但在很年輕時就離開祖國,現在兩人都在科技業工作。他們小時候沒有買東西的機會,但現在,他們4歲的兒子尼古拉,是在一個充滿玩具的美國世界成長。就像這個年紀的其他小孩一樣,尼古拉經常要求買更多玩具。雅莉珊卓抱怨:「幾乎是每天!」某天,爸爸終於告訴尼古拉,如果要買所有他想要的玩具,就存不了以後給他念大學的錢了。
這又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尼古拉已經注意到,念大學的大孩子都有平板電腦,他也想要一臺。所以尼古拉很快改變策略,為了進大學,他開始存下任何可以拿到的錢。於是,爸爸又告訴尼古拉,他以前住的國家,可以拿啤酒瓶換錢。尼古拉很喜歡這個點子,很快的,這對夫妻就得拖著袋子到雜貨店,換回一大堆零錢。
但是,這對雅莉珊卓來說並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她告訴我,她其實很擔心別人會怎麼看她。「當你聽到有人在蒐集瓶子和罐子,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她自問自答:「就是推著購物車與各種袋子的流浪漢啊!」但是,這也提醒她,她希望兒子可以做到的事:如果他想要更多的東西,就必須工作,靠自己買大部分的東西。
工作是孩子的本能
當孩子把回收變成嗜好或兼差,很多家長也會產生和雅莉珊卓一樣的疑惑:不是只有窮人才要撿回收換錢嗎?我們不是應該把這些瓶瓶罐罐留給他們嗎?如果我們不必靠撿回收付帳單,為什麼孩子要那麼沉迷回收呢?
史蒂芬妮.普雷斯頓在密西根大學負責生物腦神經科學實驗室,專門研究人們在分配資源時,究竟會如何做決策。我以為,對於蒐集瓶罐這類問題,她應該已經有一套動物發展或演化的答案,並且會告訴我她對松鼠如何儲存堅果以備未來之需的研究。但是,她卻告訴我有關她自己拿瓶罐換錢的故事。原來大學畢業後,她曾在一趟單車之旅中,沿途蒐集瓶罐換錢。如果每天能換個10美元,對她每天能吃到多少食物,就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她也讓孩子用撿瓶罐換來的錢,在食品雜貨店買些小東西,而這些錢平常都會先存起來。
原來,蒐集瓶罐只是一種最基本的經濟行為。孩子都喜歡工作賺錢,但家長似乎不太支持他們的勤奮,不願幫孩子找到新的賺錢方式。蒐集瓶罐只是一個證明,孩子會被這件事吸引,只是因為做這件事不需要技能或經驗。任何年紀的人,只要能找得到回收中心,都可以簡單做點回收,利用手中的垃圾賺到一點錢。蒐集得愈多,也賺得愈多。賺錢讓孩子覺得自己像個大人,同時也向大人證明,他們可以在家長理解的更小年紀,就開始做大人在做的事。
因此,家長的責任在於,激勵這股工作賺錢的本能,並觀察這股天生的勤奮,會讓孩子做到什麼程度。家長可以在家裡給孩子更大、更好的差事,也可以從住家附近從事家族事業的親人身上得到學習機會。如果家長為了要讓孩子學游泳,可以每週5天,每天早起接送孩子,也應該可以去他們打工的地方接送他們。家長甚至可以要求孩子,在我們認為可能的程度之上,負擔更多的大學學費。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邱千瑜
Photo:Katrina Br*?#*!@nd,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