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有一天,我突然了悟:光是抱怨世人對賈伯斯的認識只是片面的刻板印象有什麼用?畢竟我跟他來往25年,我想要提供更多的角度,讓人更深入了解他。
2011年10月5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逝世,不到一個月,由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傳》英文版上市,暢銷全球數百萬冊。但這幾年來,蘋果公司多數員工們認為,《賈伯斯傳》沒有精準描繪出他們認識的賈伯斯。賈伯斯欽定接班人、執行長庫克(Tim Cook)甚至說:「它沒捕捉到賈伯斯的本質。如果真像這本書所描繪的那樣,我根本就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今年,美國資深科技記者史蘭德(Brent Schlender),將採訪賈伯斯25年之久的資料重新整理,出版《成為賈伯斯》(Becoming Jobs),再度引起全世界賈伯斯迷們關注。這一次蘋果人終於說:「這才是我們認識的賈伯斯」。皮克斯董事長卡特慕爾(Edwin Catmull)甚至說:「我希望本書成為賈伯斯的蓋棺論定之作!」
史蘭德以第一線的貼身觀察,第一手的壓箱資料,描繪出的是一個有溫度、會關懷人的賈伯斯,剖析他如何從桀驁不遜的天才,蛻變為胸懷遠見的領導者,補足了《賈伯斯傳》裡缺少的一塊拼圖。
在作者序言裡寫道:我所看到的賈伯斯較有人情味,多愁善感,也比報章雜誌描述來得聰明。在他死後幾個月,我翻箱倒櫃,翻看長年來累積有關他的筆記、錄音和報導檔案。我都忘了我還保留了這麼多東西,包括採訪時他告訴我的事、多年來往的電子郵件等。他也曾親自拷貝一捲錄音帶給我。那是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遺孀小野洋子給他的,裡頭錄了20幾個版本的「永恆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可見此曲創作過程之漫長。
這些東西一直堆放在車庫的儲物盒,一打開,塵封的回憶歷歷浮現。有好幾個禮拜,我都沉緬於往事。有一天,我突然了悟:光是抱怨世人對賈伯斯的認識只是片面的刻板印象有什麼用?畢竟我跟他來往25年,我想要提供更多的角度,讓人更深入了解他。
作者認為,了解賈伯斯,最核心的問題是這樣一個反覆無常、不顧別人、莽撞輕狂、固執己見的人,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逐出後,究竟歷經什麼樣的轉變,才能東山再起、回歸蘋果,讓這家公司起死回生,推出一系列可定義當代文化的高科技產品,甚至改變數十億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