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主人精神的款待
雪球:巴菲特傳(榮退紀念版)
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關閉
人類自制力常常受到當下情緒與誘惑的影響,特別是在金錢與日常決策上。我們容易高估未來的自己,低估眼前的誘惑,導致無法為長期利益做出理智選擇。從棉花糖實驗到巧克力例子,可看出我們對「現在」的感受敏感,而對「未來」的考量缺乏情緒影響,因此未來的決策通常更理性。理智的假象往往被當下的情緒和即時欲望擊敗,理解這種心理偏差,有助於更有效地管理金錢和自制力。
當商品標示折扣、特惠或降價時,人們往往只關注相對價格,而忽略商品的實際價值或機會成本,進而做出不完全理性的購買決定。傑西潘尼百貨曾嘗試以「公正定價」取代折扣策略,但顧客習慣了折扣帶來的心理滿足,導致公司虧損,最終又回到傳統促銷模式。這說明,金錢決策往往不只是理性計算,更深受心理因素左右。
我們日常的財務決策,常被心理機制悄悄影響,尤其是「心理帳戶」和時間感知。對金錢的花費,往往不是單純看物品價值,而是受到購買與消費之間的時間差、年終獎金或退稅等非經常性收入的影響。比如,預先買的葡萄酒,過一段時間再品嘗會覺得「免費」,而當天才買的就會覺得花了錢;同樣地,年終獎金或退稅比每月加薪更容易用來享受生活。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時間心理與自我欺騙如何悄悄塑造我們的花錢行為,既有趣又耐人思考。
「心理帳戶」概念說明了人們在花錢時常會將金錢分門別類,雖然這種做法能幫助規劃預算、快速做決策,但也可能導致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從珍‧馬丁的家庭理財例子,到看戲票、旅行與拉斯維加斯賭錢的情境,心理帳戶讓我們將同樣價值的金錢視為不同用途,影響支出判斷與行為。這種思維偏差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在理智花錢,實際上卻容易陷入金錢陷阱。
我們以為花錢只是交易,其實背後隱藏著情緒與心理的影響。《金錢心理學》指出,人類常做出糟糕的財務決策:信用卡讓我們花更多錢,錯誤評估勞務成本,忽略退休規劃,甚至因金錢而影響道德行為與人際關係。文章深入解析金錢與情緒、消費心理和決策陷阱,提醒我們要理性看待金錢,避免被習慣與情緒牽著走。
立即加入天下文化官網會員,享六大專屬權益及優惠!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