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我們日常的財務決策,常被心理機制悄悄影響,尤其是「心理帳戶」和時間感知。對金錢的花費,往往不是單純看物品價值,而是受到購買與消費之間的時間差、年終獎金或退稅等非經常性收入的影響。比如,預先買的葡萄酒,過一段時間再品嘗會覺得「免費」,而當天才買的就會覺得花了錢;同樣地,年終獎金或退稅比每月加薪更容易用來享受生活。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時間心理與自我欺騙如何悄悄塑造我們的花錢行為,既有趣又耐人思考。
時機很重要
我們無法拉長時間,對吧?但我們一直試圖這麼做。事實上,最常見的心理帳戶作弊方法,源自我們對時間的思考和錯誤思維;更確切的說,源自我們花錢購買一物品和實際消費此物品之間的時間差。
我們的財務決策分類方式最有趣的特徵之一,是關於我們會把一筆消費歸屬在什麼心理帳戶、對此有何感覺,而這通常和購買與實際消費的時間差有關,而不只是和此物品的實際價值有關。舉例來說,學者艾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和理查‧塞勒研究葡萄酒的消費(真是明智又可口的選擇),發現人們往往將預先購買葡萄酒,視為一項「投資」。
幾個月或幾年後,其中一瓶葡萄酒開瓶倒入杯中,被細細品味、獲得讚美時,人們很容易會覺得這是免費的,當晚的美酒不花錢,是很久以前明智的投資結成的果實。
但如果葡萄酒是今天才買的,或者不小心把這瓶酒給打破了,我們就會覺得它花掉今天的預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稱許自己做了一項明智的投資,因為購買和實際消費之間沒什麼明顯的時間差,無法把它歸到另一個不同的類別。不管在哪一種飲酒情況中─以前買,今天喝;今天買,今天喝;以前買,今天打破,我們都是花錢在一瓶酒上,但因為購買的時間點,以及購買和實際消費的時間差, 導致我們對成本的思考大不同。
如此一來,我們可真是自我欺騙的麻煩製造者,至少在喝酒時,同時也在製造麻煩。
而且,不僅花錢的時間點有影響,賺錢的時間點也有影響。請問,如果你是領薪水的上班族,會選擇哪一個:每個月加薪1,000 美元;年終多領12,000 美元的獎金?理性來說,應該是偏好每個月加薪1,000 美元,因為可以先存起來,或是用來投資、還債,或用於每個月的需求上。
如果再問:一次動用12,000 美元,或每個月可多花1,000 美元?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前者,說自己要買某樣東西,讓自己更快樂。這是因為一筆獨立在每個月之外的費用,很容易被記在經常帳之外;反觀每個月獲得1,000 美元的話,這筆錢將被歸類為薪資,多數人會用來支付尋常消費。獎金沒有這種每個月的時間架構,所以可用來購買我們想要,但平時買會有罪惡感而不會買的東西。
我們偏好把獎金花在樂趣上,有更多證據是來自國稅局,儘管這個機構通常不會令人聯想到「特別」或「樂趣」等字眼。美國人喜歡退稅,在4 月15 日取得退稅,就好像領了一筆獎金一樣。我們可以把扣繳稅額設定得剛剛好,這樣到了年底時,預繳的稅既未過多、也未過少,到了隔年4 月15 日,既不需要補稅,也沒有退稅。但是,很多人選擇讓每筆薪資被扣過多的稅,刻意讓自己整年實領較少的薪資,以便在隔年4 月15 日獲得一筆猶如獎金般的退稅─ 一筆來自「政府」的年度獎金,很特別。要是我們在其他更有效益的用途上也這麼支出金錢的話,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