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誤信》中本書作者丹.艾瑞利通過與一位陰謀論信徒的互動揭示人們在面對相矛盾的資訊時,陰謀論信徒往往會傾向只接受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忽略其他反駁的事實,提到有關「偏誤搜尋」的精采案例...
還記得李察嗎,那個聲稱想要親手吊死我的傢伙?顯然,我們一開始的關係並不好,但我們還是保持聯繫。他過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一心一意致力於「研究」的努力,讓他成為優秀的嚮導,引領我前往探索落入錯誤信念的人的腦海。李察自稱是追求真相的人,他的任務就是揭露權貴菁英織成的謊言與欺瞞之網,我相信他對此深信不疑。新冠否認論絕對不是他採信的第一項陰謀論。的確,早在好幾年前開始,李察就對許多另類的說法來者不拒。他相信比爾.蓋茲控制了世界衛生組織;他相信經濟菁英發明並經營美國聯邦準備銀行,以此控制世界經濟;他相信洛克斐勒家族(the Rockefellers)試圖創造全新的世界秩序;他也相信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參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腦控制實驗 MK-Ultra,才因此變成連續殺人犯。
新冠疫情爆發時,李察還相信新聞報導的內容,但後來他「覺醒」並了解到,他相信錯人了,他不該相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世界衛生組織或佛吉博士等人。於是,他開始「自己做研究」。他告訴我,他讀過「所有科學文獻」,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去查。然而,這些研究卻讓他更加狂熱的相信和新冠病毒有關的各種陰謀論。他究竟是如何搜尋這些浩瀚的網路資訊,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呢?這是一個社會科學家稱為偏誤搜尋(biased search)的精彩例子。
廣義來說,偏誤搜尋可以指稱任何一種搜尋方式,但當事人只會搜尋所有可用資訊當中的一小部分。當然,我們很難想像有人在搜尋資訊時,會百分之百完全沒有任何偏誤。所以,我們應該把偏誤搜尋想像成一種持續的狀態,再質疑某人搜尋資訊時偏誤的程度有多高。
許多原因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搜尋產生偏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我們只看到現成或最容易取得的資訊,就像在寓言故事中,某人只在燈柱下尋找鑰匙,並不是因爲他在那裡遺失了鑰匙,而是因為只有那裡有光。上網搜尋資訊時,我們輸入的特定詞彙、搜尋引擎使用的演算法,或是放在最頂端的贊助商連結,都會造成搜尋上的偏誤。也許是我們使用的搜尋引擎,無意間遺漏某些資料或特定語言的搜尋結果。只要是沒有完全呈現所有相關資訊的搜尋,都是某種形式的搜尋偏誤。
在錯誤信念中,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偏誤搜尋會發揮作用,我們稱它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誤也是一種偏誤搜尋,它始於一項假說,但卻只尋找支持這項假說的相關資訊,不相信或忽略和假說相牴觸的任何資訊。
李察的言行完全展現出這種狀況。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就已經完全相信新冠肺炎是政府用來剝奪公民基本自由的工具。他進行廣泛的研究,都是為了確認那項假說。
在一次線上討論中,李察傳來一些影片連結,影片中人們談到新冠疫情對自己、親戚、熟識的人與子女帶來可怕的影響。有些影片一看就知道是在自家拍的,其他影片則看起來比較正式。但是在我看來,沒有一支影片符合證據的標準,而且影片中的人光是描述自己有多麼痛苦,實在讓我無話可說,也得不到更多資訊。我請李察只要傳來結構性資料(hard data)與學術論文就好。畢竟他宣稱讀過所有醫學文獻,為什麼不先傳這些資料呢?
那晚,李察傳來許多連結,還附上下列聲明:「這裡有你必須了解的所有資訊,以便釐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許多連結乍看是合法的資料來源,這些「專家」似乎都有文憑,這些機構似乎真實存在,這些期刊也像是學術的醫學期刊。
我向來很相信別人,但我知道在這種狀況下,必須違抗直覺,假設每一件事都和表象不同,並且進一步釐清資訊。舉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他傳給我的第一個連結,把我帶到美國內科與外科醫生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hysicians and Surgeons,縮寫為AAPS)網站。它看起來和其他醫學機構的網站沒兩樣,也有艾斯庫拉皮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的標誌,也就是蛇纏繞在權杖上的圖像。但是,一旦深入探索會發現,這根本是用來掩護右翼政治團體的幌子,和醫學科學根本沒關係。在過去幾年間,這個協會否認愛滋病(毒)存在;宣導墮胎和乳癌有關;斷言接種疫苗和自閉症有關;宣稱同性戀會縮短壽命等,提出各式各樣荒誕的論點。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說,這個網站發表的論文格式和其他醫學期刊並無二致,但是文章的內容並不是以數據或事實為根據,而是充滿個人意見與各種臆測。
我回覆李察,告訴他這並不是學術期刊,而且我也不認為這些文章是值得信賴的證據。李察完全忽視我的反駁,只是把話題轉到另一項資訊。這就是典型的驗證偏誤:他忽視不支持他的假說的所有證據。他傳來的第二個連結是一則推特貼文,上面寫著2021年3月到4月間,以色列介於 29 至 39 歲的年輕男性死亡率上升23%。李察說,這和首波年輕人接種疫苗的時間吻合,所以顯然這些年輕人是被疫苗害死的。他還傳來以色列衛生部的線上資料庫連結,其中的數據似乎正確無誤:在這兩個月裡,數字的確上升了23%。然而,進一步檢視會發現,有問題的死亡率實際上的死亡人數非常少,只有兩位數。實際數字很小的時候,如果以百分比來顯示增加率,看起來就會比真實狀況還要嚇人。舉例來說,如果這週有 2 人死亡,下週有 3 人死亡,那麼死亡人數增加率就是50%。而且,在這段時間內,死亡人數是從 13 人增加為 16 人,因此死亡人數增加率就是23%。順帶一提,用這種方式來描述數字,可以讓人更輕易傳遞訊息,所以人們早就廣泛使用這類策略,並不只有落入錯誤信念的人這樣做。統計學會有些臭名在外,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況且,這份報告是把各種不同死因的死亡人數加總計算。一場嚴重的車禍,就有可能嚴重扭曲數據。接著,我擴大檢視這些死亡數據,把它們和更長的時間區間(不只 3 月與 4 月)與更多年齡層(不只 29 歲到 39 歲)相互對比。結果很快就顯示出,數據會隨著時間起伏波動,而李察擔心的死亡人數增加,只局限在特定年齡層與這段特定期間。如果檢視其他期間與年齡層,就看不到死亡人數明顯增加的狀況。於是,我把李察傳來的數字增加統計值,和長時間的整體數據波動做比較。我這麼做是要查看,數據增加23% 和整體死亡人數的波動相比,在統計學上是否沒有差別。結果我再次發現,雖然 23% 的增加率看起來的確很高,但是這樣的波動可以預期,這段期間的死亡人數增加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
我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幫助李察更加了解科學與統計學,於是製作了一支影片,將我在電腦螢幕上做的分析結果呈現出來,顯示出我得出不同的結論。結果,李察還是一樣沒有回應我。他對於違背他的信念的證據毫無興趣,他只想要找出更多證據,支持並強化他本來就相信的那些事情。實際上,我們都和李察有點相似。如果你不相信,這邊有一項簡單的測驗。
華生紙牌
想像一下,桌上有四張紙牌,看起來像這樣(圖表五):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誤信》
每張紙牌的一面是數字,另一面是英文字母。你得知的假設是:如果紙牌的一面是偶數,背面的英文字母就是母音。
問題在於,你得翻開哪一張或哪些紙牌,才能驗證這項假說。彼得.華生(Peter Wason)在 1966 年提出這項測驗,通稱為華生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
請各位花一點時間,好好想一想。
大部分人會先翻開數字 4 的紙牌。如果卡片背後出現母音字母,就能支持這項假說。如果不是,就能推翻這項假說。所以選擇數字4的紙牌有其道理。接著,許多人會選擇字母E的紙牌;這樣做似乎是驗證這項假說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仔細一想,會選擇字母E的紙牌,是受到想要確認這項假說的想法所驅使(如果紙牌的一面是偶數,背面的英文字母就是母音)。事實上,這並不是有用的驗證步驟。因為如果字母E的背面是偶數,就和假說一致,但如果它的背面出現奇數,就無法確認或否定這項假說,因為這項假說並沒有說明,如果紙牌是奇數,背面會是什麼圖案。
在這項測驗中,很少會有人翻開字母K的紙牌,但其實這張紙牌才是關鍵。因為,如果這張紙牌的反面是偶數,就會否定這項假說。因此,正確的答案是翻開數字4與字母K這兩張紙牌。其他紙牌和這項假說無關。
如果你回答正確,恭喜,你有非常好的邏輯思維。又或者,你以前就看過華生選擇任務,只是利用這次機會來確認你比別人聰明的假說。如果你回答錯誤,也不用氣餒,因為還有許多人和你一樣。在華生的原始測驗裡面,只有不到 10% 的參與者答對。各位也可能會想,許多文獻都提過華生選擇任務,但每份文獻的描述都有不少細微差異與不同狀況,所以這些文獻本來就很有可能出現偏誤搜尋。
華生選擇任務展示的是確認偏誤,也就是人們傾向尋找能支持假說、而非否定假說的證據。確認偏誤不只會出現在我們尋找資訊的時候,它也會影響我們如何詮釋資訊,讓我們把資訊視為能夠確認或支持既有信念或價值觀的證據,同時讓我們避免或忽視可能挑戰既有信念或價值觀的資訊。當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出現極大的矛盾,確認偏誤可以讓我們快速得出自認合理的結論。一個人會因為自己偏好的候選人落選,而堅持大選結果遭到操弄,並認為投票機不可靠;但如果他支持的候選人當選,他則會盛讚選舉過程很民主,並且對投票機很有信心。一個人如果相信報紙上刊登的每週星座運勢,就會將那些大致上和占星預測相符的事件視為證據,認定星星會根據我們的生日來安排運勢;但是這個人也會完全忽視或草草帶過和占星預測不吻合的事件,不去質疑占星術是否有效。
所以李察才可以從死亡統計數據中,解讀出比實際數據更多的意義,並完全漠視我的解釋。他不相信一般接種率和整體患病率降低之間呈現高度的相關,因為這不符合他的信念。同時,他又過度強調疫苗接種和 2021 年 3 到 4 月間、29 歲到 39 歲的年輕人死亡率之間的微弱關係,因為這和他現在的心智模型所認定的世界樣貌相符。
確認偏誤多多少少都讓我們所有人陷入麻煩。想想看你上次和朋友發生爭執後,上網尋求Google大神幫助的情形。你會中立的搜尋所有資訊嗎?你是大部分會(或是只會)查詢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還是也會搜尋不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想想看,如果你聽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的負面謠言,你會怎麼做?請老實回答:你會用開放的心態看待謠言,在下定論前先查核事實嗎?或者,你會假定謠言一定是真的,因為它符合你對這個人的既定印象?毫無疑問,你肯定在其他人身上遇過這種狀況。就連我也會落入確認偏誤(只是和占星術無關)。當我們希望事情是真的,或是害怕事情是真的,這樣的傾向都同樣強烈、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