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每一天的健康革命
直覺鍛鍊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哈佛大學法學院羅勃‧沃姆斯利大學講座教授(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 Professor),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行為洞見與科學科技顧問小組主任。曾任歐巴馬總統的白宮資訊法規辦公室主任。著有《成本效益革命》(The Cost-Benefit Revolution)、《改變的發生》(How Change Happens)、《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與理查‧塞勒合著)等書。
雜訊
淤泥效應
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淤泥效應(sludge)指民眾想要往某個方向前進時,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阻撓。無論是公私部門機構,都可能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加劇淤泥效應的現象。在私部門,有些企業會利用淤泥效應來增加利潤。舉例來說,讀者不想續訂某本雜誌、但想要取消訂閱時,得先掙扎越過行政上的重重關卡。
「每個人都要有知的權利。」但是你真的想要知道所有的資訊嗎?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在他的新書《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中,探討資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應對,以下是來自天下文化編輯部《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的導讀分享
在社群媒體上,大部分的資訊是免費的,至少表面上你無須付費;或許可以說你仍需要付出注意力或個資等等。臉書和推特這些企業是從廣告獲得收益,但有鑑於相關爭議不斷,也有人認真討論起將這些平台及其服務的商業模式改成付費使用。要是民眾必須付費才能使用臉書,情況會變得如何?而民眾又願意花多少錢成為用戶?
你讓「知的權利」睡著了嗎?還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感到痛苦?《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的作者 凱斯.桑思汀:人們追求資訊往往不是為了變得更快樂,而是相信這將使人生更為充實。
投資最困難的部分,是在沒有充分資訊時,仍要做出決策。而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分析式思考!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在經過討論之後,群體最後的決定往往要比他們個人原本的傾向要來得極端。
社會壓力和資訊瀑布一樣,可能誇大先發言者的信念。
我們很少有機會注意到我們一致同意的規則是模糊的,足以消除一些可能雜訊性,卻無法一起積極的對某種情況做出反應。
偏誤是大明星,雜訊只是跑龍套的小角色,常常上不了舞台。
立即報名!郭強生《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台北新書分享會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