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花錢只是交易,其實背後隱藏著情緒與心理的影響。《金錢心理學》指出,人類常做出糟糕的財務決策:信用卡讓我們花更多錢,錯誤評估勞務成本,忽略退休規劃,甚至因金錢而影響道德行為與人際關係。文章深入解析金錢與情緒、消費心理和決策陷阱,提醒我們要理性看待金錢,避免被習慣與情緒牽著走。
你以為在花錢,其實你在表達情緒
1975 年,鮑伯‧ 尤班克斯(Bob Eubanks)主持的節目《鑽石頭腦賽》(The Diamond Head Game)開播,這個只播出七個月的短壽節目,是在夏威夷錄製的。節目中,有一場名為「金錢爆」(The Money Volcano)的追加賽,參賽者進入一個大型玻璃櫃後不久,櫃裡就會刮起狂風,裡頭鈔票狂飛,在時間到之前,參賽者必須盡可能抓到更多鈔票。在這個玻璃櫃裡,參賽者像極了瘋子,張牙舞爪,暈頭轉向,拚命抓取狂飛的鈔票。這真是有趣極了,在這短短15 秒內, 世上沒有比搶錢更重要的事了。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全都活在這種「金錢爆」的櫃子裡,但是以比較不那麼緊張、不那麼明顯的方式在玩這種遊戲,不只在玩,也被戲耍。金錢遊戲的種類無數,長年上演,絕大多數的人經常為了錢傷神:還有多少錢?還要多少錢?如何賺更多?如何保存所有的錢?鄰居、朋友和同事賺多少、花多少、存了多少等。而且舉凡奢侈品、帳單、機會、自由、壓力,金錢觸及現代生活的每一部分,從家庭預算到國家政治,從血拚清單到存款帳戶,無一與錢無關。
金融世界變得更先進,現在我們每天要思考的「錢事」更多了;我們有更複雜的房貸、各種貸款及保險;同時隨著壽命延長,退休生活更久,我們還必須面對新的金融技術、更多複雜的財務選擇,以及更大的財務挑戰。
如果對錢的事思考得更多,就能做出更佳決策的話,當然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做出糟糕的金錢決策是人類的普遍特徵。我們非常善於搞砸財務,恭喜啊!人類。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請思考下列的問題:
● 用信用卡或現金付款,有差嗎?反正金額都一樣,不是嗎?事實上,研究顯示,用信用卡付款讓我們願意花費更多,不僅消費金額更大,小費也願意支付更多。當我們用最常使用的支付方法─信用卡付款─時,更有可能低估或忘了自己花多少。
● 哪一筆錢花得更划算:花100 美元請鎖匠用兩分鐘開門;花100 美元請鎖匠用一小時開門?很多人認為,花更長時間開門的交易比較划算,因為鎖匠花費較多的功夫與時間;平均來說,他的每小時費用比較低。但是, 要是花費較多時間的鎖匠,其實是試了好幾次,搞壞了一堆工具才開門成功的呢?如果他要價120 美元呢?令人訝異的是,儘管這位鎖匠能力不足,浪費我們一個小時的時間,多數人仍然認為他比那個只花兩分鐘的鎖匠價值高。
● 我們為退休生活存的錢夠多嗎?我們都知道(哪怕只是概略知道)自己何時會停止工作,屆時已經賺了多少、存了多少、投資成長了多少,退休後我們將繼續活多少年、花費多少嗎?不知道?我們太害怕做退休規劃了,以至於整個社會的儲蓄不及我們實際需要的儲蓄額的10%;我們沒有信心可以存夠錢,所以認為自己必須一直工作到80 歲,儘管我們的平均壽命只有78 歲。我們減少退休支出的方法之一就是:絕不退休。
● 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夠明智嗎?比起花時間尋找更便宜一點的房貸方案,是不是花更多時間開車繞路找便宜一點的加油站?
我們為錢傷神與思考,但這些思考非但沒有改進我們的財務決策,有時反而為我們帶來更糟糕的改變。錢是導致離婚的頭號原因,是美國人的壓力的首要源頭。當人們想著錢的問題時,他們在所有問題的解決上明顯表現得更糟。 一些研究顯示,有錢人─尤其是當他們念記著自己是有錢人時,其行為往往比一般人更不道德。還有另一項研究發現,只著眼於錢,使人們更可能竊取公款,僱用不牢靠的同事,或是撒謊以獲取更多錢。思考錢,把我們的腦袋給搞糊塗了。
錢對於我們的生活、整個經濟和整個社會都很重要,但要理性思考錢,顯然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我們要如何改善金錢思考呢?這個問題的常見答案就是:接受財商教育,或是更高級一點的名詞,培養「金融素養」(financial literacy)。不幸的是,培養金融素養(例如如何購車或申請房貸)的課程效力往往快速消退,長期而言對於影響我們的行為幾乎沒有多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