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丹.艾瑞利《誤信》 中探討社會排擠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揭示歸屬感的強大需求如何使人走入錯誤信念的漏斗,並深入分析這一過程中的心理動力學。
面對社會排擠,人們可能有兩種反應:如果不是因此下定決心變得更善良、更高尚、更仁慈,就是變得更糟糕,想要挑戰世界,並做出比原先更惡劣的事。面對如此汙名,後者是目前最常見的反應。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rk),《罐頭廠街》(Cannery Row)
無庸置疑,人類最顯著的一項特徵就是天生偏好社交。無論是作為人類這個物種,或是人類當中的個體,這種偏好都深深刻在我們的本質當中。我們在世界上走跳的同時,都是大大小小、無數社交圈的成員,這些社交圈包括家庭、朋友群、學校、當地社區、宗教團體、運動隊伍、俱樂部、公司、政黨與國家等;當然,還包含今日社會不可或缺的各種線上團體或網路社群。終其一生,我們的身分、行為與信念都受到周遭人們所影響。所以,如果我們之間有些人改變信念,落入錯誤信念的漏斗,社會元素在其中扮演要角,也就不令人意外。
我將社會元素列在錯誤信念漏斗的第四個項目,是為了有條不紊的探索一些概念。但事實上,社會元素會和其他元素產生交互作用,在人們落入錯誤信念漏斗的整個過程中發揮影響力。宏觀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社會元素會在下列三個過程中推波助瀾。第一個過程是吸引人們開始邁入錯誤信念的漏斗;第二個過程是讓人持續接觸錯誤信念;第三個過程,則是加速人們沉淪,鞏固他們對錯誤信念的支持,並且讓他們在錯誤信念次文化中更加投入,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討論這個過程。
第一股社會吸引力
社會元素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發揮吸引力,將人們引導到錯誤信念的漏斗當中。驅動人們踏上第一步的原因,是對於社會歸屬感的強烈需求,以及缺乏歸屬感時心理健康所遭受的打擊。
各位是否曾經感覺到,學校裡比較酷的那群同學刻意避開你,或是擔心在組隊時留到最後才被挑選到?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在做一些根本不想做的事,例如抽菸或捉弄同學,就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成年後的你是否曾經假裝喜歡同事,只是為了讓他們在下班後也能邀請你去喝一杯?或是你在社群媒體上張貼了一些東西,結果只有老媽按讚,因此覺得很不開心?如果你有過上述感覺,那麼你已經很熟悉這種人性普遍對歸屬感的需求,以及對社會排擠的恐懼。如同社會科學研究揭櫫,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我們很快會討論到相關的論文結果,但首先請各位思考看看,「歸屬」和「排擠」這兩種相對的力量,究竟如何讓人開始邁入錯誤信念的漏斗。
想像有一名年輕女性叫作克蘿依(Chloe),她對世界目前的狀態感到很有壓力又焦慮,同時她的生活中也遭遇到一些困難。她一直對政府感到懷疑(她的理由充分,我們等一下再說),而且還發現,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間推動的各種限制令,都讓人困惑且挫折。某天,她看到朋友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的一段影片,暗示政府對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有所隱瞞。她很好奇,因為自從在學校讀到甘迺迪總統的事蹟後,她覺得這輩子甘迺迪總統給她的啟發,遠遠大於其他所有的美國總統。她被甘迺迪的年少有成與理想主義所吸引,覺得他英年早逝而未能為國家帶來更激進的改革,非常令人遺憾。
克蘿依又看了更多相關影片,開始對學生時期至今聽到的種種說法產生疑心。刺殺事件發生時,她甚至還沒有出生,但她父母倒是經常提起這件兒時難忘的大事。和許多美國人一樣,她的父母也清清楚楚記得,他們在何時、何地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現在克蘿依開始懷疑,父母與學校老師是否只是重複新聞裡呈現的「官方版」故事,這個版本掩蓋了事實的真相。說不定是中情局或政府保守人士,不喜歡甘迺迪總統的激進理念,才策劃出這起陰謀?她甚至在家人與朋友面前,提過好幾次這樣的陰謀論。人們不安的笑了出來,有些朋友甚至開始小小揶揄她:「接下來要說什麼,錫箔帽嗎?」朋友和家人嘲笑她的程度可能很輕微,但她卻感覺非常強烈,比實際上更嚴重許多。沒有人對她惡言相向,也沒有人刻意不接她的電話,但她卻隱約感受到,自己不再屬於這個群體。同時,她在網路上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鼓勵她追尋真相,這群人不會敷衍打發她所關心的事,也不會在背後嘲笑她。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顯然可以看到,克蘿依會將自己的社交能量引導到其他地方。她可能會逐漸疏遠親友,花更多時間和支持她的人在一起。因為她所感到不安的事,這些人會給予認同,親友卻是嘲笑奚落。儘管她的信念才剛剛形成,但她會被吸引到這群信念相同的群體中,也是合情合理。他們在這裡提供的社會支持,讓她找到了歸屬感。克蘿依發現,自己站在拔河比賽的中心點,左右兩邊都在用力拉扯她。一邊是她原來的家人與朋友,另外一邊是她剛認識不久的錯誤信念社群。在她落入錯誤信念的漏斗前,家人與朋友這邊的拉力非常強大,而另外一邊的力量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是,當她開始踏上落入錯誤信念漏斗的旅程後,她倍感壓力、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開始接觸到新奇有趣的假消息,她和錯誤信念社群之間的繩索出現了。這時候,由於家人與朋友開始嘲笑她、忽視她,她覺得遭到排擠,於是這一邊的拉力就慢慢減弱。她覺得遭到親友拒絕的說法,其實有點言過其實,但這種感受的確力量非常強大。她發現自己正逐漸靠向沒那麼痛苦的另外一邊。
克蘿依這群新朋友讓她覺得自己很聰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且反抗威權。她開始和他們談論各種話題,像是串供與妨礙司法、神祕死亡事件、偽造證據與子彈軌跡等。她從沒想過自己會得知這麼多和歷史與彈道學相關的事。她覺得自己學到很多別人沒有的知識,而她是少數知道真相的人。這對她而言,有一種奇怪的吸引力。克蘿依和這群人的連結逐漸加強。她向這些社會關係靠攏,彌補她在家人和朋友那邊失去的社會支持。當她的錯誤信念愈來愈根深柢固,家人與朋友也就離她愈來愈遠。這時,克蘿依感受到的排擠就不再是言過其實。她親友真的對她迷戀甘迺迪總統遇刺的故事,感到既挫折又憤怒,也覺得她在網路上分享的圖文很冒犯。他們不想繼續浪費時間,聽她說那些陰謀論。
在網路時代,我們可以輕易想像到,這種過程將如何展開,以及克蘿依會多快發現自己身處在全新的社交天地裡。當她的貼文愈來愈得不到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同時則獲得愈來愈多錯誤信念社群的「讚同」與正面回饋,她慢慢的改變了。她把注意力移轉到這群新朋友身上,也投入更多時間在可以獲得社群認同的活動上。儘管社群媒體會加速人們落入錯誤信念漏斗的過程,但是這樣的過程並非網際網路的產物。在面對面建立社會關係的社會當中,人們也會轉移陣營,而且過程大致上相同,只是過程沒那麼激烈、也比較緩慢。在另一個時代裡,克蘿依還是會慢慢認識新朋友,也會比較慢接觸到新的想法,但是她比較不可能離開以前和親朋常去的酒吧與教堂,改上不同的教堂或是去陌生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