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丹.艾瑞利在《誤信》提到錯誤信念的漏斗是一種非常神奇卻又無比複雜的現象。剛開始,人們抱持某種看法與信念,卻在進入漏斗之後,得出一套完全不一樣的看法與信念。他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疑惑不解的看著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原本非常了解的人,會出現如此徹底的改變。
2001 年 9 月11 日,第二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時,數百萬人驚恐的看著電視直播上的悲劇展開。其中一位觀眾就是才 20 多歲、住在紐西蘭的布萊德(Brad)。當時他半夜睡不著,跌跌撞撞的走下樓,打開電視新聞,眼前的畫面讓他震驚不已。他不禁懷疑,自己還在作惡夢嗎?在接下來的幾週裡,這些畫面持續縈繞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渺小的人影從著火的高樓一躍而下;人們灰頭土臉的在曼哈頓街頭狂奔;傷心欲絕的家屬焦慮尋找下落不明的摯愛。在他腦中,飛機撞上高樓的畫面不斷重播:爆炸的火球與清澈的晨空形成強烈對比,世貿大樓像慢動作般緩緩倒塌的恐怖景象。這個既敏感又貼心的年輕人,努力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情緒早已潰堤。
幾年後,布萊德旅居紐約工作,心裡依然想著 911 事件。他獨自待在陌生的國家好幾個月,沒有家人與朋友的支持網路,卻空出許多時間思考與閱讀。就在某一刻,他看到一些和 911 有關的紀錄片,當中質疑官方的說法,還提出不同的解釋。這讓他看到不同的可能性,便開始尋找更多資訊,並且和願意傾聽的人分享。布萊德不僅找到更多有關世貿大樓恐攻的論點,這趟探索之旅還讓他找到從英國足球員變身為社群媒體名人的大衛.艾克(David Icke)。
艾克有許多驚世駭俗的論點,其中包括地球曾經遭到邪惡的爬蟲族狹持。布萊德很快就對艾克的說法照單全收,其中包括和不明飛行物體、外星人與各種議題有關的五花八門論點。在許多年後,布萊德如今的核心信念是,這個世界是由有戀童癖的邪惡陰謀集團所掌控,而 911 事件是美國政府搞的鬼。扣除不動產經紀人的工作和陪伴妻子與兩名子女的時間,布萊德清醒的時候都在「做研究」,並且啟發眾人了解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在過去 20 年間,他經歷一段漫長的旅程,深深陷入錯誤信念的漏斗。他現在有一群在網路上探索時認識的新朋友,卻和過去曾經相處親密的許多人失去聯繫。
錯誤信念的漏斗是一種非常神奇卻又無比複雜的現象。剛開始,人們抱持某種看法與信念,卻在進入漏斗之後,得出一套完全不一樣的看法與信念。他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疑惑不解的看著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原本非常了解的人,會出現如此徹底的改變。
錯誤信念漏斗的基本原理
在我看來,錯誤信念漏斗可以劃分成情緒元素、認知元素、性格元素與社會元素(參閱圖表2)。我在本書中使用「元素 」(elements)這個詞,是因為它指的是漏斗中的多項構成基礎,而每一項元素都在建立架構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當然,這些基本元素之間的區分並不完美,而且造成錯誤信念的過程也不是線性的發展,也就是說,並不是「A+B+C+D=懷抱錯誤信念的人」。這些元素也不是形成錯誤信念的四個不同階段,不過有些元素在人們陷入漏斗初期,產生的作用相對顯著,其他漏斗則是在後期影響力比較大。我也不是在討論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就算把我描述的狀況都整合在一起,符合這些條件的人也不保證就會發展出錯誤信念,然而,它們確實會拉高發生的機率。
探尋錯誤信念的第一步就是檢視情緒元素,尤其要聚焦在壓力上,因為這種狀況正是在為通往錯誤信念的大道造橋鋪路。而最後一步則是檢視社會元素,因為從許多角度而言,是它確立錯誤信念。檢視每一項元素時,我們會查看這些元素在人們陷入漏斗的整個過程中,分別在初期與後期扮演怎麼樣不同的角色。在思考如何和遭到錯誤信念所困的人接觸、交流時,了解這些元素的作用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是壓力與恐懼等情緒元素在支配他們的人生經驗,他們很有可能才剛落入漏斗,因此有好幾種方式可以伸出援手,讓他們不要愈陷愈深,甚至讓他們回心轉意。然而,如果是社會元素的影響力最大,例如他們剛認識一群有同樣錯誤信念的人,想要在新的社交團體中證明自己的能耐、獲得地位,此時他們很有可能已經陷入漏斗的深處。要在這個階段拉他們一把並非不可能,但顯然困難許多。因為他們已經和深陷錯誤信念的人過從甚密,早就脫離原來的社群支持系統。
儘管如此,重要的是必須銘記在心,在人們陷入漏斗的整個過程中,情緒元素、認知元素、性格元素與社會元素,都會持續發揮影響力。想像有四種不同顏色的液體,如漩渦般旋轉著流入漏斗時,有時候不同顏色會混合在一起,四種元素就像這樣交互作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將會深入探討每一項元素,我將它們分成四部是為了自然的安插休息時間,因為每一部都包含許多重要的資訊。建議各位在閱讀完每一部、準備繼續往下一部邁進之前,不妨停下腳步、先花點時間思考並消化那一部的內容。想想看這些內容和你認識的人、或是甚至和你之間有什麼關聯。首先,下列是這四項元素的概述。
■ 情緒元素:人是感性的生物,而且社會科學研究一再顯示,情緒往往比認知更快形成。情緒經常是驅動我們行動的主要力量。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生.海德特(Jonathan Haidt)曾提出一項極有說服力的論述:「先有直覺,才有策略性的推理。」換句話說,我們會先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為這種情緒反應提出認知上的解釋。在錯誤信念的漏斗當中,情緒元素是圍繞壓力以及管理壓力的需求發展,這會打造出各種條件,讓其他元素接著發揮作用。
■ 認知元素:人類的心智具有相當強大的推理能力,但這並不表示人永遠都是理性的。當我們受到某種力量驅動,朝著某個方向前進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會趁虛而入,引導我們尋求符合需求的相關資訊,不論這些資訊是否正確。此時,事情會變得有點複雜:我們開始編織敘事,以便得到想要的結論。而且,不只是我們思考的方式,會引導我們深入漏斗,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思維的看法也會把我們帶離現實,因而陷入麻煩。
■ 性格元素:不是每個人都同樣容易陷入錯誤信念。個體差異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在接觸到錯誤的資訊時,有些人會就此陷入漏斗,有些人則不會。事實證明,具備某些性格的人就是比較容易受到影響。具備某些性格特質的人,更容易接受和世界有關的錯誤論述;儘管具備這些性格特質,並不保證會讓人陷入錯誤信念,只是這些性格特質,的確會大幅提升他們陷入錯誤信念的可能性。
■ 社會元素:錯誤信念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單獨存在。強大的社交影響力會吸引人們,改變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沿著特定方向前進,讓他們和同樣懷抱錯誤信念的人待在一起,甚至把他們的信念變得更加極端。對於那些和主流社會脫節或是受到排斥的人,這種社群與歸屬感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尤其當他們遭到原先的親友社交圈排斥時,更容易被吸引,而且這是落入錯誤信念的人最容易碰上的狀況。社群網路會打造資訊的同溫層,而按讚與回文如同社交貨幣,讓人感覺自己正在為社群付出貢獻。在錯誤信念的漏斗中,社會元素是確立人們深陷錯誤信念、難以脫離的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誤信》
信任不斷降低的社會螺旋
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個人受到內在與外在因素驅使,逐漸陷入錯誤信念漏斗的心理歷程,而且不論這個人是否自願踏上這段旅程。然而,如果我們退一步,從更寬廣的社會角度來看這趟旅程,將會看到截然不同且令人憂心的社會情況。人們逐漸陷入錯誤信念漏斗的個人旅程,反映出整個社會朝向彼此不信任的方向發展。不論你的政治光譜落在哪裡,也不管你身在這個世界的哪個角落(或許斯堪地那維亞地區除外),都很難跳脫社會互信程度正在遞減的情況,而這將帶來令人擔憂的後果。
從信任的角度來看錯誤信念發展的過程,可以闡明為什麼人們會在某些主要的錯誤信念中愈陷愈深(例如,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遭到操弄,或約翰.甘迺迪總統刺殺案是美國中情局的陰謀等)。它也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錯誤信念會引來另一項錯誤信念,即使這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聯。為什麼相信某項錯誤信念的人,也比較容易接納其他的錯誤信念呢?這都是源於不信任!
當我們理解到喪失信任會讓錯誤信念滋長壯大時,就能了解錯誤信念為什麼會不斷累積、疊加。當我們不信任某間機構,也會更容易對另外一間機構抱持懷疑態度。實際上,我們可以立刻斷定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機構也都一樣腐敗、貪婪、不安好心。如果製藥公司真的試圖讓人們生病,甚至奪人性命,那麼管理它們的政府單位又會好到哪裡去?說不定他們都串通好了,這種想法可以一路延伸下去。而且,假使政府都對製藥公司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它們也有可能正在做一些見不得人的邪惡勾當。如果要說美國政府為了有正當的理由揮兵伊拉克,而策劃陰謀攻擊國民,應該不會太過牽強?
這樣說來,我們也可以想見,好戰的美國政府為了讓越戰衝突升溫,是不是有可能暗中策劃刺殺甘迺迪總統?經由這樣的思考邏輯,A可以連結到B,再連結到C,而新冠肺炎的陰謀論,也可以連結到九一一恐擊的陰謀論,再和甘迺迪總統刺殺案的陰謀論掛勾。正是人們之間的不信任把它們連結在一起。
不信任會招致更多的不信任,所以由假消息所形成的網路上,才會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連結。在漏斗的最深處,我們會看見匿名者Q的平行宇宙,將許多錯誤信念串連起來,編織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織錦。在政治光譜兩端的人都會找上匿名者Q,並且最終達成共識,要對所有事物都抱持不信任的態度,如政府、醫學專家、非營利組織、媒體與菁英等。
儘管假消息與錯誤信念漏斗的問題,只是解釋我們社會中的信任感為什麼正在日漸瓦解的觀點之一,但它卻是這場悲劇的核心主題。如果我們想要在社會層面上恢復人們之間的互信關係,這就是我們必須了解、並設法減輕危害的重大議題。那麼,就讓我們展開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