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雪球:巴菲特傳(榮退紀念版)
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關閉
科學記者。作品涵蓋古生物、古氣候、海洋生物,到科學哲學。作品見於《連線》、《紐約時報》、《萬古》雜誌、《華盛頓郵報》、《大西洋》等媒體。畢業於波士頓學院,2015年美國杜克大學演化綜合研究中心駐所記者,獲2011年霍爾海洋學研究所海洋科學新聞獎助。現居波士頓。本書為他的第一本著作。
地球毀滅記
科學家最早發現演化現象的場所都是島嶼,原因很合理:島嶼將族群分隔開來,讓牠們各自創作自己的演化故事,最終成為新物種,由此促進生物的多樣化。
今日世界氣溫比起工業化之前的時代上升不到攝氏一度,但熱浪已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奪命態勢。2003 年,兩星期的熱浪害死歐洲三萬五千人,人們說這是五百年來僅得一見的大事。
從1980 年代早期以來,珊瑚礁系統已經萎縮可能有30%的規模(這在地質史上是如瞬間雷殛般的恐怖速度)。
就算萬物續命所需的碳循環沒有逐漸消失,大約同一時期氣溫也會變得熱到令人難以承受,就連兩極都無法倖免,災難不會過去,生物不會有喘息時間。
以非常非常短程的時間來說,也就是未來幾百年之內,二氧化碳可能因為人類活動而衝上危險高峰,但從地質時間角度看來地球其實正在逐漸喪失二氧化碳。
登入【免費報名】兆豐證券 X 天下文化 生活理財講座 (台北)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