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今日世界氣溫比起工業化之前的時代上升不到攝氏一度,但熱浪已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奪命態勢。2003 年,兩星期的熱浪害死歐洲三萬五千人,人們說這是五百年來僅得一見的大事。
圖片來源:unsplash
今日世界氣溫比起工業化之前的時代上升不到攝氏一度,但熱浪已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奪命態勢。2003 年,兩星期的熱浪害死歐洲三萬五千人,人們說這是五百年來僅得一見的大事。三年後此事又重演一遍。2010 年,熱浪使俄羅斯一萬五千人喪命。
2015年,熱浪侵襲巴基斯坦,那時正是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光是喀拉蚩一地就有將近七百人死亡。然而,這些悲慘的事件和模型推算出的情況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近期來說,也就是2050 年或2070 年,美國中西部會變成全球最酷熱的地方之一,」胡伯說:「一團溫暖潮溼的空氣往上移動,在最不恰當的季節通過美國中部內陸,你想想,那種熱跟那種潮溼。你再往上加個幾度,就會變得非常炎熱、非常潮溼。這些就是溫度閾了,是吧?這不是平滑函數,這是當數值超過某個特定值以後你就會害慘自己。」
中國、巴西和非洲也都面對類似的內陸氣候預測,已經悶熱無比的中東地區則出現胡伯所謂的「生存問題」。歐洲人恐怕已很熟悉這慢動作大災難點起的第一道火苗,因為他們正想盡辦法安頓自家邊界的數萬難民;一場長達四年的旱災對敘利亞造成沉重打擊,社會瓦解之下引發大規模移民潮。
還有其他人注意到,伊斯蘭教教義中要求的「麥加朝聖」 再過幾十年恐怕就變成做不到的事,每年都有二百萬朝聖信徒為此前往麥加,但將來該地區的熱負荷極限會讓此事成為不可能。
而且,若以最糟糕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來計算,熱浪就不會只是造成公共健康危機,或者像美國五角大廈說全球暖化是個「威脅倍增器」(threat multiplier);到那時,目前地球上人類居住區域的絕大部分都必須被捨棄。
胡伯和雪伍德在論文裡寫道:「如果接下來三百年內氣溫果然上升攝氏十度,那麼因為熱負荷而可能喪失掉的可居住區域會遠遠超過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區域。」
胡伯說:「如果你問任何學童『恐龍時代的哺乳類在幹什麼』,他們會回答你說牠們都住在地底下,只在夜晚出來。為什麼?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就是熱負荷。有趣的是,鳥類的設定點溫度(set point temperature)比較高;我們的是攝氏三十七度,鳥類更接近四十一度。所以說,我確實認為這是個非常深層的演化遺骸在那裡,因為白堊紀的溼球溫度最高點可能是攝氏四十一度而非三十七度。
過去一萬年間這段異常舒適宜人的氣候窗(climate window)是以往一百萬年以來最平和、最穩定的時期之一,一切有記載的歷史都發生在這段不尋常的間期內。
把它變成縮時攝影,就會看到地球在之前二千六百萬年間不斷出入冰期,地球上的冰河也隨之如心搏般擴張收縮。接下來,最後一張畫面,也就是無數次冰河後退之中最近的一次,農業、勞力分工、文字、全部的古代歷史、傳遍全球的救主式宗教、建築、海濱都市、同儕評核的科學、「巧克塔可」(Choco Taco)都在這裡頭出現。
不過,我們應當認清這場短暫高潮迭起的本質,那就是它是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才出現的稀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