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從1980 年代早期以來,珊瑚礁系統已經萎縮可能有30%的規模(這在地質史上是如瞬間雷殛般的恐怖速度)。

圖片來源:pixabay
從1980年代早期以來,珊瑚礁系統已經萎縮可能有30%的規模(這在地質史上是如瞬間雷殛般的恐怖速度)。過去二十年來,珊瑚生長速率下降20%,破壞力極強的白化現象(珊瑚依靠寄生於體內的微生物來提供養分,水溫升高會使珊瑚失去這些共生的微生物)成為常態。
人類目前正以每年2ppm 的速率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如果這股趨勢繼續下去,海洋繼續酸化,依據權威性研究的估計,世界各地的珊瑚礁到了本世紀中葉「將變成迅速消蝕的亂石海岸」。
浮潛泳客若在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珊瑚礁區潛水,就能目睹人類世界這幅未來景象,曾經閃耀生意盎然霓虹光彩的珊瑚礁都成了破碎黏滑殘骸。
海洋酸化逼死珊瑚
如前所述,現代海洋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因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動而產生反應,酸度比起原來增加30%。蛤蜊殼、珊瑚骨骼,和許多種類的浮游生物,甚至是烏賊頭部的加速器官,這些都由碳酸鈣構成。碳酸鈣也有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應用,包括製作制酸劑或粉筆,或許你還記得小學自然科學課程把一段粉筆放進酸液的實驗。
然而,現在的海洋不僅因為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而酸化,且其內部化學環境的變化也讓海洋中的碳酸鹽變成碳酸氫鹽,而碳酸氫鹽在生物學上毫無用處,海中動物因此難以取得碳酸鹽來建造自己的外殼或內骨骼。政客們面對二氧化碳過多的情況還在猶豫不決,但呈現在眼前的就只是簡單的基礎化學而已。
珊瑚在酸性高、碳酸鹽含量低的水中很難進行鈣化,牠們會變得密度較低、更為易碎,於是也更容易受到風暴和掠食者損害。牠們必須花費更多能量才能製造出比原來還脆弱的骨骼,把原本用來進行繁殖的資源都給消耗掉。
2007 年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侯古德堡(OveHoegh-Guldberg)領導的研究團隊估計「在〔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50 到500 ppm 之間的時候,珊瑚侵蝕的速度將超過鈣化速度。」也就是說,珊瑚礁會真正開始步向毀滅,依靠珊瑚礁生活的各種生物也一樣。
以目前的碳排放量趨勢看來,我們大概在本世紀中期就會達到這個臨界點。令人灰心的是,侯古德堡和他的同事竟然採用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所發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測的低端數值。換句話說,國際氣候協商活動中正式提出的最樂觀的場面,是一個全世界珊瑚礁大概都會在本世紀中被摧毀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