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科學家最早發現演化現象的場所都是島嶼,原因很合理:島嶼將族群分隔開來,讓牠們各自創作自己的演化故事,最終成為新物種,由此促進生物的多樣化。

圖片來源:pixabay
奧陶紀地球上還散布著許多島嶼,島上孤立的淺海地區正是孵育生物多樣性的溫床。
達爾文和華萊士分別在加拉巴哥群島(Galápagos)和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獨立發現物種演化的現象。
科學家最早發現演化現象的場所都是島嶼,原因很合理:島嶼將族群分隔開來,讓牠們各自創作自己的演化故事,最終成為新物種,由此促進生物的多樣化。
在奧陶紀的地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分布許多島洲(island-continent),這些島洲猶如散布世界各地的加拉巴哥群島。
有人甚至推測,是四億七千萬年前外太空天體劇烈撞擊地球,才造成這場多樣性大霹靂。
當時,在介於火星與木星之間那片孤寂宇宙裡,一場無聲大災難摧毀了一顆直徑超過一百公里的小行星,災後殘片在太陽系裡四處飛濺,這是數十億年間最大一場小行星爆炸事件。
此後數百萬年,撞擊留下的餘骸四處亂飄,以冰雹般隕石雨的型態降落地球。
隕石在地質學上可能素有大毀滅災星之名(像是在恐龍時代的結尾),但是2008年《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上一篇論文提出新說法,說奧陶紀這場小型隕石砲轟說不定是件好事,說它擾亂了原本穩定的生物群落,清出生態空間,整體而言就是造成事情不少變化,於是激發出生物多樣性。
在愛荷華州現身的巨型海蠍,學者發現牠當初就住在距今四億七千萬年前某處這類積水的隕石坑殘跡中;其他像奧克拉荷馬、威斯康辛、還有蘇必略湖裡斯萊特群島(Slate Islands)上也都有差不多時代的隕石坑。
放眼全球,瑞典、俄羅斯和中國出產的隕石材料年代都在距今四億七千萬年前左右。話說回來,這些小行星可說是挑了最佳時機轟炸地球。
即便到了現在,墜落地球的隕石大部分都還出自這場史前大撞擊留下的大量殘骸;事實上,依據《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的報導,歷史上唯一一次有憑有據的隕石砸到人事件發生在1992 年,受害者是一名烏干達男孩,而凶手正是奧陶紀大追撞的殘餘破片。
在這個陌生世界的黃金年代裡,流星雨不是唯一天災;奧陶紀世界早已存在著內憂,那時距離大滅絕還很遙遠。
威斯康辛西南部丘陵緩坡上的片片牧場被深深的割開,那是一五一號公路;當初開路工人在這裡使用火藥爆破,卻因此讓層層疊疊有如提拉米蘇的遠古岩石重見天日,這些岩石現在高高聳立於公路旁。
我加入一群地質學家的田野調查活動,出發考察威斯康辛這道公路邊坡。我們沿著不好走的路一邊往前行,一邊伸長脖子仰望岩牆上的寬條紋,時不時被聯結車呼嘯而過造成的風壓震上一震。
大堆的腕足動物殼落在岩壁基部的雜草叢裡,和保麗龍杯混在一起。往上一點,有兩條細帶穿過整片海相沉積岩,帶上長滿雜草;它們是遠古灰燼層,在地底經過萬千歲月後化作黏土。
這些灰燼是火山灰,由複雜生命歷史上幾度規模最大的火山爆發所造成。
人類最近歷史上也發生過幾次毀滅性的火山噴發,例如喀拉喀托火山或維蘇威火山;然而,比起讓整個遠古世界鋪滿火山灰的奧陶紀火山活動,這些所謂「毀滅性」事件不過像是打嗝而已。
【書籍資訊】
《地球毀滅記》
出版日期: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