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雪球:巴菲特傳(榮退紀念版)
如果這樣,會怎樣?(10週年增訂版)
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關閉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瑞帝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艾普斯坦/阿特金森行為經濟學名譽講座教授。過去25年來,他的研究重心是透過有效誘因的設計,把行為經濟學付諸真實世界的實踐。他曾與無數企業合作,其中包括迪士尼、汽車評鑑及鑑價網「艾德蒙茲」(Edmunds)和惠普等,幫助他們以打破傳統的方法達成傳統的績效目標。
葛尼奇的誘因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財務資助,例如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衛生研究院、以薩克・拉賓以色列研究中心、以色列科學部與青年科學家計畫等。著有《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設計
公司看重有熱情的求職者,大部分求職者會在面試時盡可能表現出對這份工作的熱忱興奮。想測試績效不彰的員工動機,Zappos、亞馬遜等公司搶先利用「離職獎金」策略,不去問那些對方回答時可能會刻意迎合你的問題,而是用誘因鼓勵他們展露真實偏好。
人對於自己未來的自制力似乎會過度自信,因而高估自己改變行為的能力。即使不是缺乏資訊或動機,我們仍可能並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賓州大學的行為改進研究中心(Behavior Change for Good Initiative)將行為介入和誘因納入,持續測試能有效引發行為改變的方法。
「誘因設計」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那麼換個角度,把誘因想成「激勵」呢?我們之所以需要設計誘因,目的就是為了促使他人行動。很多時候,光是憑藉話語的力量並不足以說動別人,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激勵的技巧,讓對方願意動起來。
誘因(incentive)是一種工具,用來激勵人們去做原本不會做的事。誘因會發送訊號。我們說的話和提供的誘因所發出的訊號之間太常出現衝突;但當你說的話和你提供的誘因一致,訊號就可信,而且容易理解。只要理解訊號,就會知道如何設計更有效的誘因。
登入【免費報名】兆豐證券 X 天下文化 生活理財講座 (台北)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