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一粒細胞見世界(新版)
社會菁英必備的數學素養
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關閉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瑞帝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艾普斯坦/阿特金森行為經濟學名譽講座教授。過去25年來,他的研究重心是透過有效誘因的設計,把行為經濟學付諸真實世界的實踐。他曾與無數企業合作,其中包括迪士尼、汽車評鑑及鑑價網「艾德蒙茲」(Edmunds)和惠普等,幫助他們以打破傳統的方法達成傳統的績效目標。
葛尼奇的誘因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財務資助,例如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衛生研究院、以薩克・拉賓以色列研究中心、以色列科學部與青年科學家計畫等。著有《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設計
公司看重有熱情的求職者,大部分求職者會在面試時盡可能表現出對這份工作的熱忱興奮。想測試績效不彰的員工動機,Zappos、亞馬遜等公司搶先利用「離職獎金」策略,不去問那些對方回答時可能會刻意迎合你的問題,而是用誘因鼓勵他們展露真實偏好。
人對於自己未來的自制力似乎會過度自信,因而高估自己改變行為的能力。即使不是缺乏資訊或動機,我們仍可能並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賓州大學的行為改進研究中心(Behavior Change for Good Initiative)將行為介入和誘因納入,持續測試能有效引發行為改變的方法。
「誘因設計」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那麼換個角度,把誘因想成「激勵」呢?我們之所以需要設計誘因,目的就是為了促使他人行動。很多時候,光是憑藉話語的力量並不足以說動別人,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激勵的技巧,讓對方願意動起來。
誘因(incentive)是一種工具,用來激勵人們去做原本不會做的事。誘因會發送訊號。我們說的話和提供的誘因所發出的訊號之間太常出現衝突;但當你說的話和你提供的誘因一致,訊號就可信,而且容易理解。只要理解訊號,就會知道如何設計更有效的誘因。
掌握優質好書、活動資訊,立即訂閱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