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誘因設計」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那麼換個角度,把誘因想成「激勵」呢?我們之所以需要設計誘因,目的就是為了促使他人行動。很多時候,光是憑藉話語的力量並不足以說動別人,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激勵的技巧,讓對方願意動起來。
圖片來源:Pexels
「誘因設計」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那麼換個角度,把誘因想成「激勵」呢?我們之所以需要設計誘因,目的就是為了促使他人行動。很多時候,光是憑藉話語的力量並不足以說動別人,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激勵的技巧,讓對方願意動起來。
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應該對尤里.葛尼奇(Uri Gneezy)不陌生,他之前與李斯特(John A. LIST)合著《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談誘因如何影響人的行為,以及怎麼透過金錢或其他心理誘因,引導人們改變。10年後,在這本新書《誘因設計》裡,他將誘因設計這個主題談得更加深入,他指出,透過設置誘因去企圖激勵人的行動,是很常見的事情,無論是在職場、教育,或消費市場上,隨處可見。那,為什麼這些激勵手法卻經常形同虛設,極少看到真正的變化呢?正是因為「誘因」設錯了!許多時候,我們試圖透過獎勵來促進某種行為,但到頭來,這些獎勵卻澆熄了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
葛尼奇在本書中提出設計誘因的三個步驟,幫助每個苦於不知如何改變他人行為的讀者。首先是正確診斷問題所在,接著選擇所使用的誘因,主要可分為金錢獎勵類型和心理需求類型。最後,確認好誘因,再透過賽局理論沙盤推演,確保誘因與行為一致。
在本書中,我們能學到:
.我們樂於用明顯可見的自我訊號來傳達個人特質,因此,挖掘人們喜愛的「訊號」,能夠設計出符合心理需求的誘因。
.當誘因背後傳達的訊號與目的不一致的時候,會導致誘因失去激勵效用。
.比起「完成任務所能得到的獎勵」,人們對「未完成任務導致喪失的獎勵」更有感。
.在為了促使行為改變(培養好習慣/根除壞習慣)而設計誘因時,必須注意如何克服會令人半途而廢的短期滿足感。
.進行商務談判時,也可以將誘因設計的原理搭配4項行為規則(錨定與調整、對比效應、訂價策略、互惠準則)來使用,提供讓談判成交的誘因。
➢【書籍資訊】《誘因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