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優惠價
85
$383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The Why Axis
書籍介紹

如果康納曼的《快思慢想》讓你驚嘆連連,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會更加令你大開眼界!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跟著兩位行為經濟學家的腳步,探索大數據不說、但有效決策不能不懂的關鍵。就算不能讓全世界都聽你的,至少做事不瞎忙、生活不吃虧!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專文導讀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導讀 人生無處不相關,隨機實驗定因果/林明仁
推薦序 整個世界都是經濟學家的實驗室/王道一
序言 現場實驗:經濟學研究的開拓與創新/史帝文‧李維特

前言 放下預設鏡片看世界─探究行為的表相與真相
第1章 什麼能使鬼推磨?─誘因為何有效或失靈?
第2章 男女為什麼同工不能同酬?─分類廣告、迷宮和投球遊戲透露的事
第3章 誰說女性天生不愛競爭?─母系社會的啟示
第4章 落寞的第二名和歡欣的第三名─用得失框架激勵學習,消弭成就落差
第5章 為貧窮創造平等的教育起跑線─一個大型的幼齡教育現場實驗計畫
第6章 終結現代歧視的關鍵句─我不是真的討厭你,只是想多賺點錢!
第7章 小心選擇,你可能會自食其果!-尋找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
第8章 自己的苦難自己救!-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資訊
第9章 人為何會慷慨解囊?─做善事是因為菩薩心?還是虛榮心?
第10章 滿懷熱情也要冷靜分析─慈善事業突破傳統思維
第11章 誰還在憑想像做企業決策?─善用實驗擬定策略
 
結語 人生好比實驗室
謝辭
附註

現場實驗帶來新契機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他的名字是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李斯特和我及其他著名經濟學家很不一樣,事後看來,他開創的研究方式顯然十分合情合理:在現實世界中操作隨機的經濟學實驗。但不知怎麼的,當時幾乎沒有人和他採取同樣的做法。受經濟學界的傳統及前輩經濟學家樹立的榜樣所影響,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可以在實際的經濟環境中,以真人為隨機實驗的對象,而且這些人完全不曉得自己是實驗的一部分。而這位卡車司機的兒子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不妨以偏見為例。如果一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十分偏頗,大家會假定他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同性戀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像李斯特和尤瑞‧葛尼奇(Uri Gneezy)這樣,剖析表面上似乎基於不喜歡、討厭或純粹出於憎恨而展現出來的行為,並找出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他們的實驗(將在本書的第六章與第七章中討論)顯示,其實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不見得是憎恨,有時候只不過是為了多賺點錢罷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能看出明明顯而易見、但大家都視而不見的事實。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本書是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深思熟慮又富於創意的學者如何透過上述實驗方法,解析日光之下的任何問題。

摘自《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序言

走進世界體驗經濟理論的普遍真實

王道一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因此,當經濟學引入實驗方法,面對「實驗結果能否推廣」這個問題時,實驗經濟學家的做法是,根據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可的經濟理論來設計經濟學實驗,使得人們對實驗室裡、研究者所賦與的誘因(induced value)有反應。這種做法上承實驗經濟學的鼻祖、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臥龍‧史密斯(Vernon Smith),要求所有的經濟學實驗都必須有「真實的後果」、提供真實的誘因(比如說發真錢),讓人們對這些誘因有所反應。也因此自八十年代以降,經濟學實驗嚴格要求所有研究者都不能欺騙來參與實驗的受試者,必須「徙木立信」,藉以確保受試者相信誘因的真實性。這也讓經濟學實驗與「允許欺騙(隱瞞性研究)、只要事後告知」的心理學實驗分道揚鑣,因為「事前欺騙、事後告知」無法保證受試者相信誘因的真實性,畢竟,如果研究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欺騙受試者,難保人們會懷疑研究者其他方面的誠信。

然而,正如物理學家不滿足於觀察實驗室真空中的物理現象,轉而透過觀測天體運行,驗證物理學定律的普遍性,實驗經濟學家也不滿足於只在抽象的經濟學實驗中檢驗經濟理論。因為如果經濟理論確實放諸四海皆準,應該就會出現在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實驗經濟學家也仿效經濟學其他的實證研究,從不同經濟問題發生的「現場」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只是所蒐集的資料有研究者主動進行的隨機分組,據以得到「隨機試驗」的結果,這就是本書主要所要介紹的經濟學「現場」實驗。

想要見識現場實驗的威力嗎?就來看看李斯特和葛尼奇如何解開經濟誘因的秘密吧!

摘自《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推薦序


「李斯特的現場實驗研究具革命性意義。」

蓋瑞‧貝克,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葛尼奇是先鋒開拓者,他的研究推倒了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高牆。」

──艾爾文‧羅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

──史帝文‧李維特,《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行為經濟學的創新,幾乎都有葛尼奇和李斯特的身影,尤其是他們在敏感而隱晦的經濟學領域裡的探索。」

──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關於歧視、性別差異是先天或後天、如何消弭學業成就差異以及其他重大問題,想要尋求解答,本書都是豐富的參考資源。」

──泰勒‧柯文,《中午吃什麼?》作者

葛尼奇 作者

生長於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街頭初識賽局理論的奧妙。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經濟學教授。

葛尼奇(Uri GNEEZY)和李斯特(John A. LIST)在實驗室研究之外另闢蹊徑,以現場實驗觀察人在自然環境下的真實行為反應。


李斯特 作者

生長於威斯康辛的藍領階層家庭。從棒球卡交易開啟他的經濟學現場實驗研究之路。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葛尼奇(Uri GNEEZY)和李斯特(John A. LIST)在實驗室研究之外另闢蹊徑,以現場實驗觀察人在自然環境下的真實行為反應。現場實驗為行為經濟學打開全新視野,諾貝爾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曾點名李斯特為他極看好的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齊若蘭 譯者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

譯作包括《第二曲線》、《未來產業》、《情緒靈敏力》、《第二次機器時代》、《驅動大未來》、《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到A+》、《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


2021/04/13

BCB541A

天下文化

平裝

15.1×21.6cm

黑白

4713510942611

328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