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張毅(1951~2020)

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紐約時報》
現代華人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LIULI CHINA MUSEUM 創辦人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學系顧問教授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臺灣新銳電影導演的重要代表
著名短篇小說家

19歲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家,其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世界新聞學院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其所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為他贏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而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我的愛」,被《綜藝雜誌》年鑑選為臺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傑出電影之一。

1987年,張毅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與楊惠姍共同創立華人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做為品牌執行長,張毅帶領楊惠姍,以獨特的華人文化風格創作走向世界,取得國際玻璃藝術界極高的讚譽,並獲國際重要博物館永久典藏,達到華人琉璃藝術家從未有的高度。他為琉璃工房品牌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創意與產業的成功,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並帶動兩岸三地華人的傳統玻璃工藝蓬勃發展,開啟新的方向與格局。《紐約時報》曾評論張毅在華人玻璃藝術界等同於美國玻璃藝術工作室之父哈維.利特頓(Harvey Littleton)的地位。

年輕時如影隨形的原發性血管病變,讓張毅對生命有獨特的領悟。1998年因心肌梗塞重臨死亡召喚而奇跡回轉,開始從事個人的琉璃創作。對他而言,琉璃材質,充滿「愛和死亡」的意象;他想用作品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對話。張毅的琉璃藝術,深見文學與電影的深遠影響,不僅具當代藝術創作思維,也富含強烈的傳統民族文化蘊藏的倫理、宇宙觀、佛教哲學概念,對人的關懷、對生命和文化,有細膩的觀察與主張。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他讓琉璃在焰火的淬鍊中肆意流動,讓光與色彩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賦予作品無限的延展與探索空間,引領觀眾內在深思與迴響。

琉璃作品

《太湖石》系列

1998年發表,文人的詩意,濃縮在一方奇絕的石頭裡。琉璃太湖石,對張毅而言,是對自然的歌頌,也是對自然的惆悵,矛盾的交織情感,讓這文人生活裡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太湖石,從色彩與光影掩映裡再生。

《自在》系列

2002年發表,對於「自在」的出現,張毅只肯說:「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以無所不佛的創作語言,展現無入而不自得的作品,於2012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展出。「不可說自在」為該館50年第一次收藏的現代琉璃作品。

《焰火禪心》系列

2013年發表,張毅的創作向來隨意,自在,卻充滿人的情感,他希望不要讓作品拘束,琉璃想發展成什麼,就讓它走到那裡。歐洲資深藝評家阿蘭.阿維拉(Alin Avila),評論此系列:「把我們帶到一個真實的地表,強大的風暴裡感受著狂烈的火被塑形到了玻璃中,而在這一團煉獄的表面卻有一朵花正在綻放。是另一種對立的結合,更是另一種壯麗的形式。」

2015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尚.盧克.歐利維(Jean-Luc Olivie)首次見到張毅的作品,肯定他在創作概念以及技巧表現,為玻璃藝術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境界。該年度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張毅的作品,是1904年開館以來第一件華人作品。

《一抺紅》系列

「人生如夢幻泡影,心中仍有一抹紅」。2014年《一抹紅》系列,不僅是張毅對生命的反思,更是多年來思考哲學與琉璃藝術的答案。他從民族情感、從東方詩意裡,發展出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的協奏曲,是琉璃藝術裡未曾有過的創新表現。

張毅說:「一抹紅」是無限的歲月的累積,是仍然存在的希望、嚮往,是最後的堅持。

影音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限量早鳥開搶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0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