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推薦序 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劉玿廷
寧靜的工作大革命 林之晨
備妥審慎計畫,也要有職涯應變策略 林三貴
序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前言 工作大震盪
第一部 改變世界的五大力量
第1章 明日工作的關鍵拼圖
第二部 新貧樣貌:小心被排除在外
第2章 片段化生活:三分鐘的世界
第3章 孤獨寂寞的新世紀
第4章 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第三部 贏家樣貌:你能大放異采的工作
第5章 共同創造:群策群力,永續發展
第6章 社會參與:注重同理心,生活更平衡
第7章 微型創業:打造充滿創意的生活
第四部 三大轉變:新工作與新商機出現
第8章 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第9章 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第10章 從貪婪消費者變成熱情的創造者
第五部 未來工作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11章 新世代、企業CEO和政府官員的關鍵選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17歲兒子對媽媽說,「我以後想當記者。」
在大學任教的媽媽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但她心裡有個疑問:「這是個好工作嗎?究竟未來的好工作又在哪裡?」
為了解開這個困擾全天下父母、以及橫跨X、Y、Z世代的問題,這位在倫敦商學院任教的媽媽開始從世界各地去找答案。歷時兩年的研究之後,她和她的研究團隊驚訝的發現,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一切都要從青少年愛問的簡單問題說起。那天,我正在吃早餐,大兒子突然打斷了我的思緒。他今年十七歲,剛剛從中學畢業,顯然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我真的很想當新聞記者。」他對弟弟和我這麼說。
弟弟比他小兩歲,或許受到哥哥的話鼓舞,跟著說:「我也在考慮要不要當醫生。」
他們說話的時候,顯然帶著詢問的語氣,所以我不認為他們是在宣告事實,反而比較像是提出問題。
在商學院教書和擔任企管顧問將近三十年以後,我自認對於為什麼要工作,以及如何把工作做好,我還算是個專家。當然,我也得承認,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大概沒什麼興趣知道我的看法,但是在那個忙碌的早晨,我確實驚覺到,我需要對於工作的大未來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問題是:我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我漸漸明白,儘管有多年的學術研究和企業輔導經驗,那天早上,我卻只能拼湊出一些零星片段的過時資訊,想到一些老套而不太成熟的假設。
接下來幾個月,當我思考兒子的問題時,我發現有同樣問題的人愈來愈多,大家都想了解未來的工作生活可能呈現什麼面貌。我還記得,有個絕頂聰明的MBA學生想知道,未來應該如何安排工作,才能同時在家裡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他向我解釋,因為童年時缺乏父親陪伴,未來他希望多花些時間陪伴即將出生的孩子,這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還有很多人想知道,未來應該住在哪裡對他們的生涯發展最有利,他們該專心加強哪些能力,又該如何做生涯規劃。我教過的很多企業主管則想知道該在何時退休,到六十五歲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爭取到一年空檔休息充電,又該怎麼向公司開口。
後來我的研究團隊和聯合利華(Unilever)的夥伴一起,為不到十歲的孩子策劃了一個活動,請孩子們聊聊對工作的看法。這些孩子說到機器人和超人,也談到電腦和全球暖化。所以,即使不到十歲的孩子,都已經開始勾畫未來情境。更重要的是,我在倫敦商學院教過的許多人力資源主管似乎都很擔心自家公司太過層級分明,也太官僚了,跟不上時代潮流。
世界變得愈來愈難以捉摸
我認為這種種焦慮和疑惑有部分和2009年到2010年全球不景氣有關。我在教學時也深切感受到這方面的衝擊。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和同事葛夏爾(Sumantra Ghoshal)曾經挑選四家公司撰寫案例研究,做為在倫敦商學院和世界各地教學的教材。這些被選上的公司都是當時各行各業備受推崇的前五大翹楚。
我們挑選了金融業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工業界的英國石油公司(BP),投資銀行由高盛(Goldman Sachs)雀屏中選,諾基亞(Nokia)則是科技業的代表。到了2010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創下銀行業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虧損,英國石油公司因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遭美國參議院譴責,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處以巨額罰款。唯有諾基亞毫髮無傷,但諾基亞的股價和市值與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相較之下,實在低得可憐。當然,我直到2009年之前,都是倫敦商學院雷曼中心(Lehman Center)的主持人。所以,連象牙塔內的學者都開始感受到改變的風潮。
當我和諾基亞及路透社主管聊起新科技的發展,或和殼牌石油公司的夥伴談到即將面臨的能源挑戰,以及和其他學者討論員工信任度愈來愈低、焦慮感急遽上升的情況時,我逐漸明白,發生在眼前的現象不僅僅是經濟衰退後的反彈而已。再加上我每年都會造訪印度和非洲兩次,這兩個地區顯然也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轉變。我開始明白,周遭世界不再一如往常了,我們正邁向大變動的年代,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要如何回答這一波波的問題。
我需要對工作的未來建立起更成熟和專業的看法,而不是只憑著貧乏的資訊得出的模糊概念。我知道別人提出的這些有關未來工作的問題都很重要。工作始終是我們人生中很關鍵的部分。我們從工作中認識朋友,工作也激發我們的興趣和創意;但工作也會帶來挫折和憤怒,讓我們覺得不受重視。不管對自己、對家人朋友,或對於我們生活的社區和社會而言,工作都非常重要。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把許多工作方式都視為理所當然,朝九晚五的生活、為一家公司工作、花時間陪伴家人、週末放假、上班時和熟識的同事一起工作,但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未來的工作方式將變得更難以理解、也更難以捉摸。
不過,儘管未來如此難以捉摸,我仍然需要找到答案,問我問題的人也需要答案,當然各位也都想找到解答。或許你們不需要絕對的答案,但和我一樣,你們都需要某種看法,需要掌握一些能反映未來的事實或基本概念,需要找到某種能解讀未來,同時也能反映你的為人、呼應自己信念的思維方式。你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和在我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其他人,都需要掌握工作的大未來,因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也為別人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一場發現之旅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重大改變,我開始了一場發現之旅,希望盡可能找到關於未來工作變貌的種種細節。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很感興趣,例如:到了2025年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孩子和我們自己在做什麼?我早上十點鐘在做什麼?午餐時和什麼人會面?我負責哪一類的工作?哪些技能最重要?我會住在哪裡?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把家人朋友放在什麼位置?我會領誰的薪水?我會在幾歲退休?
我也想知道,未來我們的想法和抱負會不會改變。例如到了2025年,我的工作觀會和現在不一樣嗎?我渴望做哪一類的工作?會為了什麼事情熬夜趕工?我對自己和後輩有什麼期望?
正是這些日常瑣事和腦子裡不時閃現的念頭和抱負,將影響你和你的同事、朋友、孩子的未來工作生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就是由這些細節構成的。
我很快就發現,雖然乍看之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難找到簡單的答案。我打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可能好似循著一條直線般,從過去走到現在,再跨入未來的工作生活,我把未來看成一連串的可能,是向前邁進的各種不同方式,也是踏上不同旅程的各種機會。但問題仍然在於,怎麼樣才能將種種可能和不同路徑描繪得最清楚?
家母是拼布縫手工藝的高手。我記得打從孩提時代起,就時常看到她蒐集各種碎布,可能是以前用過的舊布料、朋友送的或自己買的布料。多年來,在她專門用來裝碎布的箱子裡,布料愈堆愈高,每隔幾個月,媽媽就會把布料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
她其實是試圖從碎布中看出可以組合的圖案,她想看看這些碎布可以怎樣拼湊起來,形成有意義的圖案。她一旦決定要保留或捨棄哪些碎布,就會開始組合挑選出來的布料,把碎布挪來挪去,直到決定怎樣把碎布拼出一床美麗的被子為止。到了這個階段,她會在臥室地板上畫出粗略的設計圖,然後花很長的時間先把碎布粗縫起來。等到所有的細部調整都完成了,確定不會再挪動任何一塊碎布後,再辛苦地一針一針細縫,把碎布縫成被子。
我在撰寫這部有關工作大未來的書稿時,不禁想起家母和她的拼布縫。我希望本書一方面令人振奮,但另一方面又不會盲目樂觀,而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採用的方式和家母的拼布縫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年來,我一直有一些片片段段的想法,也從朋友那裡吸收了一些觀念。近幾年來,我更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之士,引進他們的洞見和想法,尋找能解構工作大未來的重要型態。然後我就像家母一樣,辛辛苦苦地親手把代表未來工作面貌的諸多碎片縫在一起。本書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成果。
我深信,近十年來我們在經歷的大轉變正凸顯了成功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轉變,也不能天真地以為過去行得通的做法,未來一定可以依樣畫葫蘆,這樣的話,將會陷我們自己及我們關心的人於險境。
預測工作的未來面貌,並且在未來塑造出快樂而有意義的工作生活,將是你給自己和家人朋友最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要等到一切都太遲了,才開始思考和行動。
任教於倫敦商學院,為MBA學生開了一門探討工作大未來的熱門選修課。2009年名列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金融時報》形容她是影響未來的企管大師,她對人資界的影響力在《人力資源》雜誌排名中也高居第二。 葛瑞騰曾獲頒印度塔塔獎,表彰她對人力資源的卓越貢獻,並當選2010年美國人力資源學院院士。她在倫敦商學院開的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她有關組織轉型的課程也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著有多本暢銷書,文章常刊載於《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MIT史隆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等。在研究和寫作上的傑出表現曾贏得無數獎項,著作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並曾擔任歐洲、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的顧問,目前是新加坡政府人力資本諮詢委員會的一員。 葛瑞騰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的創辦人,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熱點運動組織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網址www.hotspotsmovement.com),會員有五千多人,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四十多家公司和各國政府。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
譯作包括《第二曲線》、《未來產業》、《情緒靈敏力》、《第二次機器時代》、《驅動大未來》、《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到A+》、《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
2012/05/30
BCB48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9469
365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