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務實的台灣人
優惠價
$300

務實的台灣人

書籍介紹

今日台灣,政治上統獨擺盪依舊,社會上瀰漫著唯利是問的氣息,沒有人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方向。究竟是什麼力量左右台灣未來的發展?

本書作者廣泛蒐集珍貴的史料,運用獨特的新聞角度,以及銳利的文筆,為讀者捕捉到台灣住民的真性格;從住民性格深入解剖現今社會亂象的根源。讀者不僅可以從中了解自我,更進一步幫助我們重新思索、反省,確立生存的方向及意義。

序 誰是台灣人? 彭明敏
序 放大鏡下的台灣人圖像 蕭新煌
作者序 捕捉流動時代的容貌

第一章 移民性格如膠似汞
第二章 隔世再見舊城堡
第三章 血緣對抗的魔咒
第四章 台獨的精神法統
第五章 新加坡能,台灣也能?
第六章 真實的「國王與我」——泰國求生法則
第七章 海洋文化在台灣
第八章 騎牆者的生存道德
第九章 李登輝的台灣人性格
第十章 大中國與小台灣

誰是台灣人?

彭明敏

一九九五年是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一百週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五十週年,就是說,台灣人近一百年,前半由日本統治,後半由中國國民黨統治。一百年,對於任何土地或人民,都是相當長久的時光,其所留下的痕跡必然是極大、極廣、極深的。

這時台灣又進入歷史的關鍵時刻。台灣何去何從,全體住民正在此掙扎苦思。這個思索是歷史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種族的,同時也是情緒的、理性的、經濟的、利益的。它必然涉及:

一、「台灣人」是誰?他們為什麼在這裡?其與中國的關係如何解釋、如何定位?

二、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對於台灣住民和社會有何影響(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教育的、心理的……)?

三、日本統治台灣,對於其後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有何影響?

四、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尤其國共內戰和近半世紀的戒嚴,對於台灣住民和社會有何影響(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心理的、社會的……)?

五、台灣人民應認同的是什麼?國家(政治法律)的認同與種族文化的認同有何不同?有何關係?

六、現代國家和國民(Nation-state)成立的基礎是什麼?

七、中國共產黨政府對台灣的領土主張有何根基?

八、所謂「統獨之爭」,其真義為何?

九、台灣人民應往哪裡走?

在這個時點,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完整的、全面的、多邊的、平衡的、客觀的、理性的、務實的、現代的、民主的、前瞻的、非教條的、非口號的探討。

徐宗懋先生這部著作,符合於這個需要。它為上述思索提供豐富難得的資料和啟示。徐先生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經驗豐富、見識深厚、視野廣闊,所涉獵的資料文獻極多,故為文博引旁證,極有寬度和深度。他過去已有《台灣人論》一著發表,現在又經用功涉獵、用心思考、費神著述,經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將之付梓,有此大作問世。

不論讀者對於著者的論點贊同與否,此作對於台灣前途的探討是一難得的貢獻。作為關心台灣未來的一個台灣人,本人在此應向徐先生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表示感謝,並相信此作將成為討論「台灣問題」時必讀文獻之一。

一九九五、四、十

於淡水


放大鏡下的台灣人圖像

蕭新煌

本書作者徐宗懋在序裡說,《務實的台灣人》是用放大鏡來觀察台灣人的心靈架構和解釋台灣人面目在歷史所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個頗有野心的企圖,但出身歷史訓練,並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的徐宗懋,卻憑著他那蒐集歷史資料的能耐和捕捉現實動態的敏感,在這本書的許多章節裡,的確也創造出相當可觀的成續。

我有機會先讀這本書,隨著一章一節文字和思緒的進展,我逐漸也理解到作者是想怎麼鋪陳和透視台灣人的集體性格和意索(ethos)。我綜合整本書十章所得到的印象是,要了解當前九○年代台灣人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層面所顯露的集體心智和行為模式,就得掌握過去幾世紀台灣這個海島和土地,以及人民所經歷的歷史流程,不但如此,也該環顧四周與其他國家社會人民從過去到現在的遭遇做個比較。換句話說,前者是歷史的視野,後者是比較的角度;也只有用歷史和比較的觀點看台灣,我們才能更深入、更寬廣地理解台灣人為什麼會有一些現在看起來頗為獨特和不易捉摸的性格:有時是被一些人熱情緬懷和激賞的高貴情操,有時卻又是被另一些人要去冷酷揭發和諷刺的醜陋面貌。台灣人看台灣人都看出如此不同的圖像,更何況是那些用不同政治立場看眼前台灣,可是只看到片斷歷史切面下某一時代台灣的外國人呢?

外國人現在看台灣和台灣人,大概不是從兩岸關係看台灣政治,就是從國際貿易看台灣經濟;其實這也是外國人最常被台灣人自己問到兩個「台灣印象」。台灣人有了台灣人的總統,卻又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中國」;這對打從心裡直覺台灣已是、也應該是個獨立國家的一般外國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對那些比較世故的外國政客來說,台灣人上上下下不分朝野都那麼熱中進聯合國,想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與中共平起平坐,卻更覺得很難為台灣講話。

在一知半解的外國人眼裡,台灣人曾經是同情的、貧窮而落後的第三世界,現在卻成為被嫉妒的貿易競爭者和奪走先進國家勞工就業機會的入侵者。他們不解台灣人怎麼那麼會做生意,不但什麼生意都會做,而且什麼地方也都敢去;但總是這做做那做做,有賺錢就爭,見不妙就跑。

對不少台灣來說,我們很可能對上面這些獨特的政治和經濟的想法和作法,未必真的知其所以然。我想,徐宗懋在《務實的台灣人》裡,所想剖析的,無外乎就是這種看似常有矛盾,既讓人佩服又叫人取笑的台灣人性格背後的一些歷史脈絡和政治因緣。因此,他從最早粵閩移民台灣的歷史和移民性格切入,再看台灣移民社會結構的形成和流變,以及它與原移出地或同或異、若合若分的矛盾。我對書中廣引對台灣移民性格所做的不同勾勒,有著深刻的印象。雲門舞集「薪傳」裡渡海移民的悲壯和氣魄讓人感動落淚;邱新民對閩粵移民「既膠又汞」性格的刻畫,更讓人感歎逃難「個個猛」和「不團結」的急躁無賴氣息,似乎到現在還難成大氣候的民族社會格局。史明筆下的台灣人民「有時會突然起來猛烈的反抗一番,然後又是氣短的忍受下來……」的尖刻描寫,更讓我似乎又在幾百年後的今天,看到類似的情景……。

台灣人反省的起步

從閩粵移民的社會性格來洞悉後來成為台灣人政治意索的基礎,是我對本書很欣賞的一點。從移民求生存的奮門色彩,到明鄭海上貿易集團的本質,到短命台灣民主國卻仍奉「大清」的大陸思想,到終究「殺倭」不成無奈忍受,甚至引日兵入台的海島商人投機本性,在在都暴露在歷史上台灣人已多少帶有著為生存、為活命,而投機、妥協,甚至打不過就討好,隨時可改變說辭和原則的善變性格。讀了這些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的話,總會不太舒服,卻是台灣人該如何反省的起步。

台灣人的祖先是移民,他們來台灣是要建立新的家園,卻不是要建立新國家,這一社會史實反映了移民者的「遠離」心態。加上日據五十年的外來統治和光復之後數十年的外來大陸政權威權體制,台灣始終是被統治者認定只是地方,而不具備一個完整而自主的「國體」(statehood),台灣人民也一直被教化成不敢、不能去認同台灣自己的國體。殘酷的客觀現實就這麼形塑了可悲的主觀意識。直到一九八○年後,台灣人的客觀歷史處境有了改變,台灣人才開始認真地去找尋自己的主觀國家意識,也在這種找尋國家認同的過程裡與對岸「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區隔與對立,遂又引發了統獨的矛盾。但統獨矛盾已不是內部族群衝突的擴大與延展,而是企圖界定台灣與外在關係的定位。這不就是國家認同的主旨和內涵嗎?

統獨的外部定位努力,是必要的國家意識建築工程,但內部原就有政治的省籍問題和國民黨的內部政爭卻也在這工程進度期間併發成為另一內部隱憂。這使得台灣人那種既會抗拒外來政權,又會無奈忍受,甚至又藉機討好的歷史性格再次展現。台灣人尤其是許許多多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於是用要變來討付隨時變化的外在局勢。李登輝總統在過去幾年裡的作為和言論,時有混淆、矛盾,但總又能不時滿足不少台灣人的主觀意願,大概就是這種強烈現實感和生存法則的驅使所然。

總統、販夫相同性格

在最後一章裡,作者花了四頁篇幅描繪一個典型主流台灣人的現實面容,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最後一章終於把注意力放回到當前一般台灣人的身上,與前面從閩粵移民本質切入正好呼應。

台灣人從歷史的煎熬裡磨練出能拼、能變、能求生存、能忍辱,更能隨著外在變化立即調整內心的價值的妥協現實性格,街上的平凡人是這樣,想入主總統府的政治精英也是這樣。因此,今日統獨主張的喧嚷衝突,到了明日海峽兩岸客觀局勢變了,可能就又有不同的詮釋。

這本書還用了兩章分別討論新加坡和泰國的政治文化,用意在與台灣做比較,作者似乎有心告訴讀者,台灣、新加坡、泰國都有一段應付險惡外在條件的苦難史,但也都靠識時務、有韌性、能忍辱,這些自保、自處之處走出了自己的路。用這種比較的角度來看台灣人,是值得多鼓勵的,許信良在《新興民族》一書裡一開始就引蒙古的民族社會經驗,其用心也是藉此來凸顯台灣人的「新興性格」。但在作者徐宗懋看來,台灣人的性格是長期流動歷史的形塑的結果,如果是新興,那也是歷史意義上的新興。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懷有多一些他在書裡所謂的「中國式的精神」,但這都不重要。被他剖析的台灣人,也不應該用「台灣式的精神」來讀這份歷史的解剖報告書。比起一定比徐宗懋「更台灣的」李喬筆下的醜陋台灣人,務實台灣人的總體檢評語,實在顯得溫和厚道多了。

總之,這是一本很用心寫的書,我願意推薦它給所有自認已有信心經得起自我剖析和透視的「務實台灣人」。

徐宗懋 作者
一九五八年生,輔仁大學西班牙文系畢業。 熱愛新聞與藝術,立志當戰地記者, 曾採訪過中南美洲游擊戰爭、美國轟炸利比亞、菲律賓政變、北京天安門事件等。 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記者, 九○年後將重點轉至中國大陸、日本等東北亞地區。 著作有:《南洋人》、《台灣人論》、《時代的轉瞬》、《海角新樂園》、《務實的台灣人》,並編有《李光耀最著名的十篇演說》。

1995/05/15

BGB06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265-0

336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