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天上成佛也。」(《阿含經》)
這句經文開啟了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法門,將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落實到人間,自此而有了「慈濟大愛」、「關懷生命協會」、「環境布道師」等佛家入世關懷。看見佛陀在人間,絕不僅止於誦經禮懺。
生於一九○六年,走過二十世紀中國苦難的印順導師,顛沛中依然志向佛法探詢,創辦學院。流離中仍舊不忘懷法布施,著作等身。印順導師從大陸到台灣,始終秉持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法,為勸化天下、教率蒼生而奉獻。
「玄奘以來不作第二人想」,以「在冰雪大地撒種」的精神,印順導師為佛教現代化中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延續佛教命脈。
序 吾師,用生命灌注了佛教與蒼生 釋證嚴
<序幕>
看見一條河的流域
第一章 探詢心靈幽隱的訊息
第二章 小小葉子流向佛法彼岸
第三章 發現佛法經典的智慧珠璣
第四章 看見佛陀在人間
第五章 乘法舟渡盡驚濤風雲
第六章 在一朵妙雲上閉關、寫作
第七章 法布施的無量喜悅
第八章 打開人間佛教的法門
結語
採訪手記
附錄一 印順導師大事年表
附錄二 印順導師著作年表
吾師,用生命灌注了佛教與蒼生
釋證嚴
美國科學家歐本海默曾說:「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光是我站在講台上喋喋不休而已。」歐本海默是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研發原子彈的功過我們姑且不論,但當他說出這句話時,師生之間的深層關係,就已躍然紙上了。
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對老師的角色,曾經下過這樣的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定義千百年來左右了中國人對老師的認知與理解。其實,韓愈的《師說》,僅指出了師生之間的功能角色。師生之間的關係,有比功能角色更重要、更可貴的,那就是啟迪與薰陶的良能關係。
老師的表層功能,就是歐本海默所說的:「站在講台上喋喋不休而已。」這是老師的最基本責任,老師對學生最可貴的影響力,應是對人生的啟迪,對人格的薰陶與對精神的挹注,因為父母給我們的是生命,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師生之間最可貴的是至情至性,至親至近的良能關係,也由於這層關係,所以才會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老師的功能角色是指「經師」而言,良能角色是指「人師」而說,而在經師與人師之外,還有比兩者影響力更大,啟發性更強的,那就是「導師」。作為一個導師,他不僅能給人以慧命,同時也要能在人生旅程中,起領航作用,能轉化一個人的生命內涵,導引一個人的生命方向。
然而,在現實的社會裡,作為「經師」容易,作為「人師」困難,而要進一步作為一位轉化一個人生命內涵與方向的導師更難,因為他除了必須具備「經師」與「人師」的應有條件之外,還要具備豐富的學識與涵養;馨香的人格與特質。
證嚴自民國五十二年以殊勝因緣,皈依導師座下以來,導師的學識與涵養、人格與教化,成為我生命與慧命的源頭活水。在我的心目中,導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經師」,也是一位成功的「人師」,更是一位人人崇敬的導師。
猶記當年證嚴皈依導師時,已是近午時分,為了趕上戒壇,導師在時間緊迫下,匆忙開示道:「你既然皈依了,就要為佛教、為眾生奉獻心力。」
當時,「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如雷貫耳,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紮紮實實地重烙在我的心裡。
這六個字,三十八年來,我始終拳拳服膺,不敢須臾懈怠。當然,這六個字也讓我終身受用不盡,成為我盡形壽,全力以赴的目標。
在佛學領域上,導師著作等身,無論對佛法精義的闡釋與對佛教精神的弘揚,都貢獻至偉,眾所欽敬。尤其導師傳承太虛大師「捨己利他」、「饒益有情」的理念,積極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為現代佛教注入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不僅饒益了有情,且賦佛教以嶄新生命。因此有人稱譽導師為「宋代以來最重要的法師」,實不為過。
導師曾引用《阿含經》的經文:「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所以他說:「佛教的重心,是覺化的完人教育。」所謂「完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也就是全人教育,因為導師始終認為人格成,佛格才成。
導師一生澹泊名利,但卻精進不懈,每次看到導師的身影,就讓人想起《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的經文,這不是導師一生的最佳寫照嗎?導師用生命灌注了整個佛教,用心血孕育出現代人間佛教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是菩薩為大悲願力所激發。所以導師才說:「菩薩不以自己的欲願為行動方針,而是受著內在慈悲心的驅使,以眾生的需要為方針。眾生需要如此行,菩薩即不得不行;為眾生著想而需要停止,菩薩即不能不止。」因此,導師特別強調:「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在這個理論基礎,進一步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對佛法的修治悟入,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古人說:「善化天下者,止於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於盡德而已;善勸天下者,止於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於盡力而已。」導師一生歷經世局的動盪不安,在顛沛流離中猶能孜孜不倦,鑽研佛法,著書立說,講授弘揚,賦佛法以新精神,給佛教以新生命,在此同時,導師盡道、盡德、盡功、盡力,為勸化天下,教率蒼生而奉獻,成為人間佛教的「播種者」與「領航者」,可謂立德、立言、立功三者兼備者也。
導師用慈悲與智慧,為生盲作眼目,為聾劓作耳鼻,為大眾作導師,在癲狂荒亂中作大正念,在混濁惡世中作大清流,德化人心,譽滿天下,實足以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而無愧。名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證嚴對導師「人間佛教」的精義與教誨,當殫精竭智,實踐力行,並專心致力於慈濟志業,以不忝導師的訓示與期許。
由潘(火宣)居士所撰寫的《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一書出版在即,證嚴有幸得在付梓之前先睹為快,至為感恩。潘居士是位傑出的文化工作者,她行雲流水的筆端常帶感情,從書中的字裡行間,我們不僅看到哲人的悲智典型,也看到導師在平凡中蘊涵出非凡的一生。該書出版在即,特為之序。
〈採訪後記〉歷史在這身影上,川流
潘火宣
民國九十年四月間,在南投永光別苑,我拜見了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的印順導師,開始這本傳記的內容訪談。
初夏之季,天候微有暑意,導師坐在書齋躺椅上,九十六歲的笑顏慈悲而燦爛。在他背後的窗外,陽光明亮晴暖,樹間一片啁啾,鳥鳴山更幽了。導師侍者明聖法師讓我在老人家身畔坐下,並為我端來一碗銀耳甜湯。
坐在一位出生於清光緒年間的佛學泰斗旁側,我喝著那碗甜湯,似乎全然忘了它的美味,只感到碗裡一朵朵瑩白剔透的銀耳,與導師背後的大片晴光,以及導師那歷經兩朝、嵩壽近百的世紀身影,融成一泓銀亮的氣流,在這空間裡淌動。我彷彿置身時光河畔,心中漲滿難以言喻的珍貴之感。
溯返時光之河,回憶像瀲灩波光,在導師的浙江口音裡閃著晶亮。
有一回在花蓮慈濟靜思精舍,導師憶起了張學良。
那位人稱「世紀少帥」、因西安事變而遭致長期幽禁的將軍,有一年在高雄龍泉寺拜訪了導師。
出生於一九○一年的張學良,長了導師五歲,這二位近乎與二十世紀同齡的大時代人物,在大殿外的星空下,悠然同坐於一方水塘之畔。那時,張學良送給導師一支鋼筆。這管筆,記憶了一次僧人與武將的星空之會。
我聽導師談及張學良,彷彿能從老人家身上,聽見歷史長河的濤音。我們自小從課本裡讀到的歷史人物,比如國父孫中山、總統蔣中正,或者五四運動胡適,總覺得那些人像遙遠而平面;但在導師的生平裡,那些人是立體的存在。
哲人總是在歷史的深處開窗,從導師的回憶裡,我沈浸於中國近代史的光河,國父在巡港軍艦之外、老總統在蔣公遺囑之外、胡適在五四風潮之外、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之外,都與他有一段另類因緣,交織在那個時代的大舞台上。
光陰悠悠,時空相連,導師小住屏東法雲精舍時,數十年的老學生且已年逾古稀的幻生法師自美返台前來探望。高齡的師生久別相見,當幻生法師在導師座前深深頂禮,我依稀看見一篇史詩和使命傳承的綿延,在歲月中透光,一切都靜默而悠長。
長情大愛是湧動在日常裡的大慈悲。因為導師年高體弱,我在訪談時,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過久。然而有一次在台中華雨精舍,導師講他童年留的清朝辮子,講他隨一位秀才老師習寫文言文、用毛筆演算加減乘除,講他看報紙得從鄉間走兩里路到鎮上去向訂報人家借閱,……。那樣遙遠的時空,遙遠的故事,我聽著聽著竟然在遙遠的光影裡,忘記了時間,直到所有問題談畢,導師的腳已酸麻得動不了了。
然而,老人家的慈悲深厚,整個訪談裡,全然沒因久坐不適而打斷我的提問,全然沒有顯露一絲絲不耐。那雙輾轉過近百年日升月落的腳,我剎時覺得,那步幅中的日月星光在我心頭亮成燈盞,原來,大音稀聲,大象稀形,大悲無言。
為了舒鬆筋骨,精舍的兩位法師一前一後攙扶著導師,緩步穿走在書房、大殿、客堂之間。遠遠望去,就像一列三節火車,遊走著環環不盡的圓周,每一步都以師心為圓心。法師們對導師言語之溫婉、動作之輕柔,那種至孝,流動著導師的佛法教化、悲智薰陶。
我曾問明聖法師,是何等力量支持她數十年如一日對導師無微不至的照顧?明聖法師的回答清風明月一般:「也不需要什麼力量,這是平常事,就像一般子女理所當然要照顧父母一樣。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修行,在其間歷練境界,更何況奉侍長上,本就應當。」
民國九十年裡,導師的身影流潤各地,彷如「巡迴」一般輪住於相關的道場。老人家每到一處,我即前往採訪,一年之間,正好從南到北、自西而東走過一遭。散布於全省各地的導師弟子、學生,以及研究導師的專家、學者,我也盡可能地一一往訪,而每一位受訪者,都以無比的熱誠與親切接受訪問並提供協助,雖然限於篇幅,無法將訪談內容一一登錄,但在此我深深鞠躬感謝。
感謝證嚴法師在百忙中為這本書作序;感謝昭慧法師、江燦騰教授為書中的學術、史事及人物、名相,給我許多高見及指正;感謝我的好友們麗月、瑞吟、淑卿,在我採訪時協助現場攝影;感謝我的至交文友,在我這次的寫作上,無數次長時討論,總是以更高的標準期待我,讓我掌握更清晰的方向。有位年輕的法師送來高品質的錄音帶,設想周到地說:「High Position的錄音帶,可以讓妳以後把導師的錄音轉成 C D ,效果很棒。導師的聲音,是珍貴的典藏。」另一位年輕法師則以其出身佛學院的熟稔,舉凡查閱佛學資料、專有名相、人物甚至電腦出了狀況,都有求必應為我解決問題。他們雖非出自導師相關的道場或佛學院,甚至沒有見過導師本人,只因閱讀了導師的佛學著作,欽仰導師對佛教的貢獻,於是把對導師的尊敬,轉注為對這本傳記的種種關心。
所有親近過導師、閱讀過導師、感知過導師的人,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部導師的傳記,而我,就像是一場大會堂裡的記錄人,所有的發言者都娓娓述說了他們與導師的生命之遇。悠悠史路,語聲川流,我聽著,寫著,如此記錄了從二十世紀跨向二十一世紀的印順導師。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
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傳達人間美善事蹟。
著有《慈悲在人間:走過尼泊爾震災之路》、《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人間佛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紀事》、《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相信閱讀:天下文化25年的故事》等書。
2002/03/30
BGB171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0.5cm
黑白
957-621-981-7
425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