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如果耐吉公司答應給耶魯大學一大筆錢,但要求每間教室都要掛上它的大型廣告;
如果麥肯錫顧問公司同意贊助華盛頓學院的企業主管進修班,但要求在課堂上宣傳該公司業務;
如果有人建議史丹福大學每年公開拍賣一百名新生名額……;
這些要求,應該答應嗎?大學走向商業化,界線應該畫在哪裡?
本書作者德瑞.伯克,曾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二十年,是美國知名的法律學者暨教育家;他以豐富的治校經驗與堅定的學術信念,寫下了這第一本廣泛研究美國高等教育商業化的著作。
伯克指出,當代社會對於專業知識、科技發明和終身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提供了大學創造財富的商機,無論是體育活動、科學研究或推廣教育,都成了有價商品,儼然高等學府的聚寶盆。學術與企業結合,固然有助於大學學習企業界的成本概念、效率作風和品質管理;但一旦追求利潤超越一切,學術價值即淪為商業化的祭品,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勢必崩壞。
作者呼籲,大學面臨商業化的洶湧來勢,必須建立行事準則,設置監督機制,提供支援系統,才能維持高等教育的核心理想於不墜。本書所描繪的大學商業化景象,台灣已一一步上後塵。關心台灣高等教育的讀者:這是一本重要著作!
序文 平衡利益與學術 劉兆漢
前言 大學難擋市場誘惑?
第一章 商業化的根源
第二章 捐棄偏見
第三章 以運動爭名逐利
第四章 當企業贊助研究
第五章 緊抓教育商機
第六章 商業化的利弊得失
第七章 改革運動弊端
第八章 捍衛研究淨土
第九章 維護教育價值
第十章 建立遊戲規則
第十一章 把握良機
參考文獻
平衡利益與學術
劉兆漢
這幾年台灣大學數目大幅度增加,高教經費每年有限的成長趕不上大學增設的速度,結果是每位學生得到教育部支援的經費逐年下降。即使最有學術聲譽的頂尖國立大學,也不免淪入捉襟見肘的財務困境。因此,各校自籌經費的壓力愈來愈大,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大學自籌經費管道有兩種,一種是募款;另外一種則是利用學校的各種相關活動來創造收入。大規模的私人捐款興學,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沒有形成風氣,所以第二種管道成為許多學校積極推動的重點,其中包括的項目有技術移轉、育成中心、推廣教育等。在各校的校務規劃中,這些項目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我在中央大學十幾年來,親身經歷過這些發展的過程,也經常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能在大學辦學的基本理念及創造收入兩者之中取得平衡?本書正好針對這個問題,以美國大學的經驗為例,做了深入探討,對台灣許多大學應該可以作為非常及時的參考。
作者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校長是非常著名的法律學者,自1971年到1991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二十年,是近年美國名校中最資深的校長之一。在他校長任內,美國網路、生醫科技正開始蓬勃發展,大學研究的成果,很快的移轉到產業界,為學校及學者本人帶來利益。伯克校長親身體驗到這種發展,而最近十年的趨勢,更有將美國大學導向商業化的可能,所以他寫這本書,對美國高等教育界提出警訊。
作者的論述盡量以持平的方式進行,他首先就聲明,他不認為大學商業化趨勢帶來的影響全部都是負面,大學能有機會賺錢,應該是好事。大學因為看到有利的機會,積極將研究成果開發成有用的產品或製程以利廣泛民眾享用並且增加國家的競爭力,這都是政府及社會支援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在這方面,商業化的趨勢,促使大學更能滿足社會對它們的期許。
問題是出在大學推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會漸漸迷失了方向,混淆了基本的辦學價值觀。他以美國大學中的各類運動「事業」為例,闡述了一個從正常而有意義的校際交流開始的活動,如何因為利益相關的商業化,大大的影響了各大學的學術行為,演變成今天幾乎不可收拾的局面。
回顧歷史,美國大學校際運動比賽,是從1852年哈佛及耶魯學生的划船比賽開始,當時,大家興高采烈,兩校學生每年的交流也為學術界所讚揚。其實從開始,這活動就附帶了商業氣息,實際上它是由一群地產商及鐵路運輸業者所發起,目的是要宣傳推銷比賽所在地周遭的地產,他們用各種獎項來吸引兩所大學的學生參加比賽,漸漸形成了一個傳統,開啟了美國大學校際體育競賽商業化的大門。
今天美式足球及籃球比賽成為校園內最熱門的學生活動,每場比賽都可能為學校帶來巨額的收入,去年代表美國大學的全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與CBS電視公司簽下11年60億美金的大學美式足球比賽播放權合同;而每年三月的全美大學籃球決賽,更為進入決賽的學校帶來日進萬金的機會。
從正面來看,大學的體育競賽常常可以非常有效地凝聚學生及校友的向心力,也是學校募款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而表現優異的校隊,更可為學校在觀眾收入及電視播放權上面,賺進不少金錢。那麼為什麼校際運動比賽會成為今日許多大學校長們擔心的事情呢?最重要的是,這項活動嚴重的損傷了校園中的學術價值觀。
首先,因為輸贏之間對學校帶來的金錢利益相差太大,所以,每所大學都希望能有常勝的校隊,而好的校隊需要請有績效的好教練,要能招收到優秀的球員學生,於是在各校競爭之下,好的球隊教練往往是全校薪資最高的人員,而各校更以各種誘因,包括大幅度降低入學標準及各類型的獎助方式,吸引年輕優秀的運動員來校唸書,但事實上,卻常常只是利用這些學生幫學校打球,刻意安排球員學生選一些容易課程,甚至降低及格標準讓他們過關,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學生,打完幾年校隊後就退學離校。大學利用這些年輕人賺錢,而讓他們在求學方面自生自滅,完全喪失了大學辦學的立場。
伯克校長在書內特別指出,美國學術界應該從大學校際運動比賽的發展經過中,記取幾樣教訓:
第一,即使有崇高理想的學術殿堂,也不免為利所惑而犧牲自己的學術價值觀,逐漸改變學校的學術行為規範;其次,大家都以為可以賺錢的事情,很可能是空中樓閣,因為大部分的美國大學,都無法靠校際球類比賽經常賺錢,事實上能夠收支平衡已經不錯了;第三,當大規模的商業化行為如校際運動比賽已經形成,大學再想改革以重彰學術價值觀,將會十分困難。
伯克校長認為從1980年以後,美國大學商業化的現象愈來愈厲害,最重要的原因是當社會走向複雜、多元的發展,更加需要專業知識及科技新發明,同時,人民終身學習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而這些都是大學最會做的事情,當自籌經費的壓力愈來愈大時,很少有大學會拒絕這些賺錢的機會,於是這些可能賺錢的活動,漸漸進入學校業務的主流,進入研究,進入教學。
伯克校長對商業化影響校園內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幾點看法。首先,他指出許多學校鼓勵教授們與產業界密切合作,於是就發生教授透過技術股的方式擁有高科技公司股票的現象,有時學校甚至投資幫教授成立公司,這樣的產學合作事實上相當有成效,促成了加州矽谷,麻省128號公路高科技環帶,以及北卡洛利納州研究三角區等高科技園區的建立,但當研究與商業利益如此直接掛勾時,研究人員常常會被要求在工作時保密,不與同儕討論,以保護公司及學校擁有的智慧財產權,當然這明顯的違反了長久以來學術界資訊公開的慣例,長遠看來,也會影響學術的進步。
更糟糕的是,因為利益太大,有時會引誘研究者隱瞞結果,不立即公布;有些公司甚至保有權利,阻止研究者發表某些可能不利公司的研究結果,這種直接侵犯學術自由的例子,在美國大學中已經出現好幾起。伯克校長提出警告,希望大學能以校際運動的爛攤子為鑑,不要讓研究商業化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長久以來,推廣教育在美國許多大學校園內,是相當重要的活動,網際網路的發明更增加了推廣教育的效力,這樣的發展,其實有不少正面的效應,它提供給人們終身學習的機會,也讓真正會教書的教授,有機會一顯身手。他們在internet上的表現,可以為外界廣大的學習群所欣賞,因而得到學術上的名聲。許多學校都以為推廣教育可以增加收入,所以開出各式各樣的推廣課程及專班,但很快就發現這些努力不見得會賺錢,因為學校正規人員並不擅長經營事業,於是就有企業願意與學校合作,一起來做可以賺錢的推廣教育,最先開始是與企管相關的一些課程,漸漸擴展到資訊科技、生醫科技等領域。
但是當學校與企業界合作辦推廣教育時,商業利益常常會扭曲學術價值的觀念,譬如說,在internet上面教課,會表演、會包裝的教授,通常最受歡迎,實際內容的傳授有時倒反而成為次要;另外,這種可提供一些教授名利雙收機會的安排,很可能會影響學校正規的授課,伯克校長尤其擔心的是大企業逐漸控制美國醫療事業的情境,同樣會發生在高等教育上面。
大學商業化最令人困擾的地方,是任何一項可以為大學創造收入的活動,無論是增加學生校際交流,幫助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終身學習願望等等方面,都有其正當理由,而且也都是大學擅長做的事情,所以當大學進入這些領域時,不太會去思考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反而常常會因為想讓這些活動進行得更順暢,不知不覺間對一些學校基本的行事規則做較為寬鬆的解釋,而這種妥協一經開始,就不容易回頭,美國大學校際運動比賽的發展,就是這種過程最明顯的實證,當大家發現這些活動嚴重損害了大學學術價值觀時,可能為時已晚。
如何在創造收入及維持學術價值觀兩者之間謀取平衡,是每所大學校董會、校長及教授們共同的責任。伯克校長建議,對每樣商業化的活動,各校均應該在仔細分析討論後,訂定行事準則,並設置嚴謹的監督機制,提供支援系統,確保學校在推動該項活動時,嚴格遵守這些準則,盡量對可能發生的弊端防範於未然。
伯克校長書中提到的幾項大學商業化的事例,除了校際運動比賽之外,國內都在開始大力推動,政府看到國外矽谷等成功的例子,也希望能在台灣複製,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教授參與公司工作、投資等方面,都一一效法美國,大幅度的在法令方面鬆綁,而各校競相開設推廣課程,EMBA班更是林立各校。
大家興致勃勃,努力推動這些計畫時,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效應,伯克這本書提醒我們,不要忽視大學商業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伯克校長所提到學術研究及教學受影響的情形,在國內的大學或多或少已開始發生,而台灣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政府有時為了配合產業界,當某種產業缺少人才時,會加重投入資源,加速發展這門特殊領域之人才培育,相關學校之特別系所當然多獲得了資源,但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很可能影響了學校原有的規劃,破壞了校中的學術生態,學校是否應該為增加資源而將這部分的學術自主權交出去,是值得深思的事。
目前,台灣主要的大學都在積極推動各項創造收入、增加資源的活動,或許也該嚴肅檢討一下,在我們的校園內,是否已設置了伯克校長所呼籲的防範於未然的各種措施?
美國知名法律學者與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並曾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二十年;目前為哈佛大學三百周年講座教授,以及該校「霍塞非營利組織中心」(the Hauser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主席。著作等身,包括與威廉.伯溫(William Bowen)合著的《河形》【The Shape of River (Princeton , 1998)】,以及《政府的問題》【The Trouble with Government (Harvard, 2001)】。
2004/06/18
BGB20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316-2
270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