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台灣的明天
優惠價
$450

台灣的明天

人才培育與少子化的思考

書籍介紹

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人才養成更是百年大計。未來人才源自教育,台灣教育的品質如何與國際接軌?學用落差、技職崩壞問題如何解決?弱勢教育明顯落後,菁英教育缺乏資源,台灣的人才培育,是否有機會翻轉?

同時,已經發生的少子化及伴隨而來的高齡化,都將衝擊整個社會結構,影響教育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與產業發展。我們必須正視當前缺失,力行改革,也要從變局中找出新的機會。

人是生存的主體、發展的動力,少子化的下一代,更需成為優質人才,甚至培養倍增的競爭力,才能共創台灣美好的明天。

序  為改變發聲!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略
序  探索真相 追求永續 IC之音‧竹科廣播董事長 張孝威
序  發揮正向的力量 清華大學教授、IC之音《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主持人 彭宗平
緣起 為台灣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彭宗平

第一部 培育明天的人才
導言:人才決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彭宗平
01大學教育篇:做好教學品控,培養全方位人才 錢致榕
  台灣高教面臨的教育品質問題
  教學品質管控為人才培育之本
  用通識教育培養自學能力
  用書院教育打造不一樣的人才
02頂尖大學篇:借用北歐經驗,整合台灣產、學、研 趙光安
  邁向頂尖大學的宏觀分析
  整合產學研,有效利用資源
03技職校院篇:回歸務實的核心能力 李福登
  讓技職教育回歸專業本位
  技職教育的曙光
04高職教育篇:強化專業就是練好基本功 陳金進
  技職教育面對的困境
  務實的解決之道
  正面迎接未來的挑戰
05國中教育篇:不一樣的自然探索課 林茂成
  走出教室,帶孩子發現自我
  走回教室,幫孩子掌握自我
06國中小教育篇:補救孩子的基本學力 李俊仁
  用補救教學搶救學習弱勢
  回歸正常課堂的有效教學
07菁英教育篇:教育是成就每個孩子 陳偉泓
  菁英教育是大眾教育的一環
  回歸真正的菁英教育
結語: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彭宗平

第二部 少子化的挑戰
導言:化少子化危機為轉機 彭宗平
08整體分析篇:掌握人口趨勢,掌握未來 薛承泰
  從人口變遷趨勢看少子化
  少子化的成因與對策
  及早因應少子化的未來
09退休年金篇:打造退休者皆有保障的新時代 郭明政
  德國年金制度財務健全的三大策略
  面對超高齡社會,力求改革
  改革勞保年金,解決破產危機
  軍公教退撫的改革與未來
10未來教育篇:少子化為學校體系帶來衝擊與轉機  黃榮村
  少子化對中小學的衝擊
  少子化對高中職的衝擊
  少子化對大學的衝擊
  讓台灣高等教育往前走
11產業觀點篇:國家競爭力與年輕人的未來 黃博治
  給年輕人的建議
  給教育界的建議
  面對工作人口減少的未來
12經濟轉型篇:從人力與產業,看少子化下的經濟發展 李誠
  勞動人口不足的因應策略
  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結語:調整心態,追求永續 彭宗平

發揮正向的力量

彭宗平

一九九二年秋,剛取得博士學位的捷克青年馬丁.魯斯喬(Martin Ruscak),從捷克飛來台灣,到清華大學加入我的實驗室,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當年的捷克剛結束共產統治,人均所得僅為二千餘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五分之一。馬丁在遙遠的西方,對台灣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早有耳聞,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他借來一張磁片,其中蒐集了許多有關台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經濟奇蹟的資料,讓他決心到台灣一探究竟。

這是馬丁第一次離開東歐,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瘋了。

四個月後,他的妻子與兒子飛來台灣相聚,在台灣度過了非常愉快的八個月,對台灣人的友善與勤奮、特別頻繁與高效率的經濟活動、欣欣向榮的社會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九三年一月捷克與斯洛伐克分離為兩個國家,當年八月,他們選擇做捷克公民,回去布拉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去年捷克的人均所得已經與台灣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馬丁回捷克的第二年,台灣材料科學學會在新竹主辦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世界電子材料會議,吸引了超過五百位外國學者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項會議第一次在台灣舉辦,他們驚豔於台灣電子產業的崛起,很想藉機了解電子材料與產業的發展情形及成功的因素。

當時,台灣許多電子與資訊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若再加上台幣對美金的升值,逐年從四十比一上升到二十五比一,台灣的經濟實力,著實受到國際重視。台灣人民在世界各地觀光旅遊,強大的消費能力,更是廣受歡迎。

二十年前的台灣,人民充滿活力與信心,社會充滿正向的力量。企業年年加薪,國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都有無限的期待與盼望。《禮運.大同篇》描繪的富足康樂世界,指日可待,真是何等美好的光景!

台灣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台灣奇蹟」,世人更將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二十年過後,這兩個名稱卻已經不再響亮。台灣各方面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停頓與斷裂,而大陸經濟卻在同時翻天覆地地快速成長,兩岸在社會、經濟、貿易、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競合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陸在國際的影響力日增,相對擠壓了台灣的發展空間與國際地位。

面對未來發展的困境,大家都很著急,感到相當憂心。台灣在許多方面的優勢與競爭力逐漸流失,如何群策群力,再創榮景?

二○一四年六月,IC之音的田麗雲台長主動邀約,討論在IC之音主持節目,以探討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之可能性。當時的世界先進章青駒董事長與方略總經理(現任董事長)討論再三,希望藉其贊助,讓IC之音成為一個平台,大家共同關心台灣的未來。

經過半年的思考與討論,我們最後決定開闢新節目《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每週三十分鐘,由我擔任主持人,規劃攸關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的重要主題,分別邀請適當的專家學者來討論各主題所涵括的相關議題,為台灣的明天把脈、提供建言。

IC之音還特別安排李知昂先生與李心茹小姐擔任節目製作人,他們兩位都是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超強的金鐘獎得獎人,可見IC之音對此節目的重視。

開播之前,我們就決定,為了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除了語音節目之外,也要將訪談內容記錄為文字,在IC之音的網站傳播,並在日後整理為專書出版。這些想法都獲得IC之音主管的同意,世界先進更是全力支持。李知昂先生因此每週費心整理紀錄,每集的文字稿也經由我及受訪人校閱後才公布於網頁。同時,也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林錦櫻小姐協助校閱每集的文字,確保內容正確。IC之音的潘國正副總經理更協調將每一季的訪談內容,擇要在《聯合報》刊登,並在臉書宣傳,獲得數以萬計聽眾與讀者的迴響。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在二○一五年完整播出五十二集,每季一個主題,分別為「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及「科技產業」。非常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應允,協助將原訪談紀錄改寫成專文,增進可讀性,並分成兩冊出版。本書得以出版,更要感謝世界先進方略董事長的全力贊助,IC之音的張孝威董事長、張令達總經理、田麗雲台長的大力支持,與張靜宜小姐的聯絡和安排。

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讓台灣能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

彭宗平 作者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


李知昂 作者

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第一屆倪匡科幻獎小說組並列首獎、第一屆第三波奇幻文學獎首獎。


IC之音.竹科廣播 作者

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成立於2002年,長期提倡公民社會價值,關注社會趨勢,推廣「I Care. I Can. I Change! 我在乎、我能夠、我改變」的新IC精神,以此喚起民眾,響應公益,改變社會,為全台唯一三度榮獲廣播金鐘獎專業頻道獎的優質電台。


2016/08/31

BGB43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0517

352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