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創意」與「創新」是企業競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然而許多組織仍將鼓勵好點子這種事不當一回事。事實上,孕育與管理創意的策略不但必要,而且俯拾皆是。
《哈佛商業評論》多年來不斷探討「追求創新的組織」,而本書收錄的八篇文章,從創意的三個要素開始,帶領讀者歷經各個產業的創新過程,進行個案討論,並學習管理與培育創新的方法。集結許多優質的前瞻觀念,增加讀者的創意深度及廣度,進而以高成長的策略邏輯思考自身所處的產業與企業。
如何扼殺創意?
──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M. Amabile)
以「設身處地法」點燃創新的火花
──桃樂希.李歐納(Dorothy Leonard)、傑佛瑞.瑞波(Jeffery F. Rayport)
讓你的公司「全腦」開動
──桃樂希.李歐納(Dorothy Leonard)、蘇珊.史特勞斯(Susaan Straus)
一位電影導演的創意管理祕笈
──艾琳.莫里(Eileen Morley)、安德魯.席維(Andrew Silver)
扼殺「冰爆」創意的兇手
──蘇西.魏特洛弗(Suzy Wetlaufer)
創新之修練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詮釋型管理:講求「設計」的產業,經理人如何求生存?
──理察.烈斯特(Richard K. Lester)、麥克.皮歐爾(Michael J. Piore)、卡莫.馬烈克(Kamal M. Malek)
價值創新:高成長的策略邏輯
──金誠(W. Chan Kim)、芮內.莫伯格尼(Renee A. Mauborgne)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哈佛商學院一九五四年班榮譽學生,並為該學院企業管理教授。研究初期專注於個人創意,但之後延伸涵蓋團隊創意及組織創新。目前致力於研究企業中的活動及專案團隊如何對團隊成員的工作環境、工作動力、創意與生產力造成影響。艾默伯博士著有《情境創意》(Creativity in Context)、《創意成長》(Growing up Creative)及上百篇學術論文與演講。
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教授。自一九八三年起即於碩士班及在職進修班授課。研究及顧問重點在於創新、新產品開發以及跨國/跨文化/跨認知的知識傳輸。著作可見於《組織科學》等學術期刊。同時著有《知識泉源》(Wellspring of Knowledge, HBS Press 1995)。與華特.史瓦普(Walter Swap)合著《當火光綻放︰在團體中點燃創意》(When Sparks Fly: Igniting Creativity in Group, HBS Press, 1999)。
哈佛大學服務/管理部門(Service Management Unit)企業管理副教授。研究包括調查新資訊科技對企業服務管理與行銷策略之影響,重心在以資訊為基礎的高科技網路商業。顧問的企業涵蓋了南北美洲、歐洲、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協助企業在網際網路經濟中,發展出具突破性的服務策略。
管理顧問,經常舉辦演講,專長在於組織變革與管理階層效度。研究包含財星五百大企業上千位經理人與主管,重點在於認知偏好的影響,以及當企業面臨多變環境需要創新之挑戰時,企業主管、經理人與管理團隊之能力。她在解決衝突與流程協調上極有經驗。目前定居於麻州。亦為績效資源(Performance Resource)公司創辦人,該公司使命在於為有心變型與更新的企業激發出卓越的績效。
此文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時,為哈佛商學院之心理學教授。研究重心在於工作架構,及人們由職業生涯中所獲之滿足感
在完成本文所提到的一九七五年哈佛商學院博士論文之前,任教於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在本文發表時,已執導二部短片。其中「鄰門」(Next Door)獲得一九七六年美國影展(American Film Festival)的藍帶獎(Blue Ribbon)。
曾任職於班恩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目前為《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專精於領導、團隊以及組織行為分析。除了「裁員之後,下一步?」與「無人指導的領導」之外,還有多篇作品或合著的文章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包括《何者扼殺庫伯斯特的創意?》(What’s Killing Creativity at Coolburst?)以及《只是顏色》(A question of Color)。
麻省理工學院工業績效中心(Industrial Performance Center)創辦人與主任,並為該學院核子工程系教授。研究重點在創新策略、生產力與產業競爭。著有《生產優勢︰美國產業如何為經濟成長新時代開路》(The Productive Edge: How American Industries are Pointing the Way to a New Era of Economic Growth, W.W. Norton 1998);並合著有《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及麻省理工學院工業生產力委員會(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的暢銷報告〈美國製造︰重建生產優勢〉(Made in America: Regaining the Productive Edge, MIT Press, 1989)。為許多企業、政府機構及非營利組織之顧問,並經常在世界各地對學術界、企業界及一般大眾演講。
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及科技政策與工業發展中心(Center for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副所長。身為勞工經濟學家,以發展內部人力市場概念及雙重人力市場假設而聞名,最近研究重心則在大量生產如何轉至彈性的專門化。曾在各刊物上發表過許多短文及報告,並著有《超越個人主義》(Beyond Individualism)、《候鳥》(Birds of Passage)、《失業與通貨膨脹》(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與查爾斯.賽伯(Charles Sabel)合著《第二次產業分隔》(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與蘇珊.柏格(Suzanne Berger)合著《經濟生活中的二元論與不連續性》(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Economic Life)、及與彼得.杜爾林傑(Peter Doeringer)合著《內部人力市場與人力資源分析》(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候選人,擁有機械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為理察.烈斯特與麥克.皮歐爾二位教授之學生,研究重點在於以新產品發展的觀點,檢視在高度不確定性下,內部與外部整合的問題。馬烈克曾在汽車業服務多年,而最近更曾擔任電腦遊戲開發、軟體、工程、房地產等不同企業在的工程管理顧問。
歐洲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國際管理教授,達弗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成員。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商學院。
與策略及多國企業管理之相關論述散見於《管理期刊學報》(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組織科學》(Organization Science)、《策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國際商業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及其他刊物。
同時亦常為《華爾街日報》、《歐洲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紐約時報》及《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撰文。
2001/03/10
BHB1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10-1
0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