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就算白袍髒了,人累了,或許還能留下一點線索,讓未來的我們能尋尋覓覓依此找回記憶,在某個時刻再度重逢……」
再怎麼偉大的醫師,都曾經當過實習醫生,都曾在初入醫學大門之際,對生命或疾病充滿好奇與未知。阿布在醫實習的期間也不例外。
他日日面對生死拔河,人生的苦痛被放大、濃縮,時而溫情,時而衝突,猶如觀看活生生上演的小說。這些日子,他往返於醫者與病人的身分,以最赤裸的方式探觸人生的種種滋味。生的歡欣、老的無奈、病的苦楚、死的悲憫,都在年輕的心裡留下無可抹滅的記憶。
他用詩意的語言和豐富的想像,抓住白色巨塔裡飄浮的字字句句、細微表情,以及潛藏其中的幽微情緒,呈現出無比珍貴、再也無法回溯的體會。
推薦序 讀阿布的醫療散文 陳義芝
推薦序 珍貴無比的…… 宇文正
推薦序 致新一代的學弟 鯨向海
自 序 盜火者
◎其他專科──走進生死間的甬道
他的眼睛仍然張開向著前方,堅定地看著,彷彿一直往前走,就將會穿過隧道,有光在不遠處等著他。
開刀房內的巫師
移植
白袍
野餐
眼底的風景
精神時光屋
阿靖的病房午後
臉譜
◎外科──推開那扇門之後
刀鋒劃過,組織輕易地被分離開;主治醫師握著我的手,
一步一步,刀鋒險險地跨越那些關節間的溪谷。
外科醫師的手
最後三十分鐘
洞天
結繩記事
洞巾鋪上之後
整形外科的兩個世界
膝蓋
◎婦兒科──回到生命的最初
他們生下來是無聲的,要離開時也無聲無息,輕輕的沒什麼重量,像是一片塵埃飄落地上。
包心菜
遷居
平安夜
不存在的孩子
主治醫師的笑
守歲
◎內科──寧靜的戰爭
他被俘虜進日益殘破的身體,屬於他的領地逐漸失守,但旺盛的鬥志卻依然固守著最後的疆土,不准他人入侵。
上將
婚禮
臨行密密縫
面具
針扎
晚禱
晨血
◎值班室內外──仍然戍守崗位的士兵
等一下入夢以後,恍惚間說不定可以看到某位醫師年輕時消瘦的背影推門進來,
疲累地卸下沉重的白袍,拖著長長步伐走過寢室地板,倒回到當年他熟悉的床位。
即將失去的事
員工用餐區
值班室有鬼
天空之城
鬼月
安慰劑效應
醫學辭典
拍痰
手機
雞排巷
最後一夜
後記
附錄
盜火者
我想到古老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天庭的盜火者。醫師的武器幾乎都來自死亡(大體、組織、病理切片)與疾病(病人受苦難的病史、各種病理機轉在身上留下的痕跡與線索等等);而又有怎麼樣的職業,可以以如此客觀理性的態度審視同類的痛苦呢?穿著冷靜的白袍,如端詳一個義大利手工皮件或一件北宋窯燒瓷壺那樣,指認神經解剖學實驗裡被切片的大腦裡的腦溝腦迴;將各種探測儀器管路伸進體腔內,像鎖匠瞇著眼把鐵絲探進小小的鎖孔,東鑽西撬,想破解那深埋核心的祕密。
前輩王溢嘉醫師在醫學系畢業後放棄行醫,全心投入文壇之後曾說,他覺得對醫學有所虧欠。那是一種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意外參與了某些禁忌的祕密,一種盜火者的歉疚感。
而數十年後的今天,臺灣醫療在健保與法律的夾攻之下愈來愈難生存,而被打落凡間的醫師們,還動輒成為輿論批鬥的對象。醫病關係逐漸惡劣,而新聞播出的賠償金額屢創新高。這更像普羅米修斯盜出火種所付出的代價了;昔日的英雄被人遺忘,放逐到荒涼的高加索山上,在石柱上銬上腳鐐,日夜承受禿鷹啄食肝臟的痛苦。
然而,偶爾宣布病人可以出院時,他們會回報給我一個感激的笑容。那就像是微弱的火苗,黑暗裡一閃即逝,但提醒著我們,曾經從天庭最深處盜出的火種,在寒冷的夜裡,足以提供溫暖與光。
於是,年輕的普羅米修斯們又披上白袍,睡眠不足地走出值班室,準備接受新的戰鬥。那些偷渡出境的火苗,有些熄滅了,有些燒得更旺;或許終有一天,會在人間成為溫暖的萬家燈火。我們是如此希望著的。
摘自《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自序
專文推薦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任
陳義芝 作家
鯨向海 詩人
口碑推薦
廖運範 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魏福全 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
(人名依姓氏筆畫排列)
讀阿布的醫療散文
陳義芝 作家
醫生作家譜系,前有賴和、蔣渭水,後有王溢嘉、王浩威、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等。而今,在這流脈,更增添了一個輝煌的光點,他是長於寫詩亦精於散文的阿布。
醫生作家共同的特色是具有醫學專業背景,人文素養極佳,生命感真切,觀察敏銳而筆下含情。
若干年前,當阿布還是長庚醫學院學生時,曾抽空到臺師大我的「新詩創作」課旁聽。那門課開在晚上,阿布一身匆匆、略顯疲憊神色,但憑著對現代詩的熱情,他謙遜篤實地坐在教室後頭,話不多,每個禮拜卻都有新作,已展露不凡的詩才。
果然這幾年,文學創作豐收,到處都看到他得獎的訊息;去年才出詩集,今年又要出散文集了。我與阿布的因緣不深,但遙遙閱讀、默默看他向前奔跑,確實對他的執著與成績懷有敬意。
主題專一的散文集,如果沒有充實的內容、豐富的情節、多變化的筆法,讀來很容易讓人因類同而失去興趣。年紀輕輕的阿布聚焦身體宇宙,觀測生命,以犀利的思考,竟能寫出三十九篇、篇篇波瀾多變化的作品!
阿布所經歷、凝思的,是大眾最切身求索而不熟悉的領域。由於寫作時仍是實習醫生,尚未決定專科,所以醫院每一科別他都得歷練,外科、內科、眼科、耳鼻喉科,以至於婦兒、復健、燒燙傷……他抓住令人顫慄的話語、心酸的神情,將矛盾難言的感受以劇場般感官呈現;聯想力深邃,象徵表現的筆法增添了體會事件的層次,更使讀者共鳴、感動。例如他以火山口流竄的熔岩描述口腔癌的切片標本,又以錦盒墜地珍珠四散,形容深埋於組織內的角質,說口腔癌病患的臉像做壞的捏麵人……
在人生悲喜、憤怨、光輝、挫折、倦憊的舞台,阿布講述殘酷與無奈,心思細微,文字密度精緻,為新生代作家中拔尖者。〈野餐〉、〈臉譜〉、〈最後三十分鐘〉、〈上將〉……很多篇令我低回難忘,從而認知了生理的奧祕、靈魂的威脅,卑微、怯懦、倖存或苟活等命題。
珍貴無比的……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任
在寫作的領域,阿布是個新人,見到他時,完全就像那些「熟練的」病人或醫師看待他一般──多麼靦腆的男孩子!他善於譬喻的文字,書寫了實習醫師的專業初體驗,無論將來他的醫術如何精進,這批文字都是珍貴無比的。身為副刊主編,經常勉勵年輕的寫作者「莫忘初衷」,這一句話,用在阿布身上更是雙重的期許、雙重的祝福,無論在醫者的身分,還是作家的角色。
致新一代的學弟
鯨向海 詩人
實習醫師是醫師們醫學知識最廣博的時期,等到畢業之後,大家都會往各自的專科深入,就不再有這種機會了。
我跟阿布在同一個環境實習,他寫的事物我不少都經歷過。只慚愧當年我沒有那樣的魄力與才氣,可以將它們一一果敢化做文字,這也造就了阿布和大多數醫學生的不同。
善用隱喻與象徵的阿布(因而不僅滿足於擅寫醫學論文或加入游泳隊或擔任救生員等等而已),更能寫作詩與散文,每每把醫學生日常零星所見美好與哀愁,拔高到更開闊的視野,既有亙古流傳的醫學知識,也有奇幻文學般的詭譎想像;寫醫學而超越醫學,與所有的美學與藝術共感悲憫,不只寫給過往的生者,也致意未來的死者。
1986年生,台中一中、長庚大學畢業。曾任林口長庚、台大醫院實習醫師,駐史瓦濟蘭醫療團外交替代役。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懷恩文學獎首獎、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等。作品入選年度散文選及年度詩選。已出版:遊記《絕色絲路 千年風華》(2010,大旗)、詩集《Déjà vu 似曾相識》(2012,遠景)
2013/03/06
BLC07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1434
283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