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兵燹方才消散,繁華忽焉降臨,浮動的氣壓隨時牽扯人心,急遽的變革標示社會的不穩定,在茫茫的黑暗中,一切如同浮光掠影。家族世代居住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商人沙林,開車深入內陸,來到大河轉彎之處這個被遺棄的殖民城鎮,接管、經營一間店鋪,結果卻見證了部落之間的混戰,以及權力爭奪所帶來的腐敗和破壞;非洲人被殖民者倉促地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的殖民政府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括一空;急遽變革帶來的,不只是形形色色,想要發財的非洲人,更多的是一群群無法溫飽的飢民。消極、無力,且「非洲夢」碎的沙林,最終只能沿著來時路,回到出發的地方。
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帶領讀者穿梭在故事情節之中,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奈波爾以豐沛的想像力與和壯闊繁複的背景,在《大河灣》中呈現非洲大陸的複雜樣態和人心疏離,是一部寓意深遠的重量級小說。
奈波爾小傳
導論 伊莉莎白.哈德維克
第一部 第二次叛變
我們原以為這場戰爭已經結束,
驟然間,它又在我們周遭爆發開來。
我們聽到種種傳聞:城外道路上的行人和車輛遭遇埋伏,
叢林中的村莊遭受攻擊,村長和官員被殺……。
第二部 新疆域
有時,你會覺得,離別就像遺棄,
對被拋棄在後面的人和城鎮來說,
那簡直就是一場無情的審判。
那天和英達爾話別時,
心中湧起的就是這種被遺棄的感受。
然而,現在我卻不這麼想了。
第三部 偉人
現在,總統終於作出了一項重大的、驚人的宣布:
我們這個地區的青年衛隊將被解散。
他們將被驅逐出城鎮,遣送回叢林村莊,
在那兒從事體力勞動。
總統勗勉這些幹部,在叢林中好好學習猴子的智慧。
第四部 血戰
這些非洲臉孔!這一張張宛如孩童般平靜的面具,
它們曾經冷漠面對世界、
面對其他非洲人給他們帶來的災難……,
這些臉孔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空茫、消極。
作家 吳鈞堯
你當能遇見毀滅,從翻開《大河灣》開始。奈波爾(V. S. Naipaul)有計畫地營造邁向毀滅的工程。你看見工程蓋起來了,蓋到高處,然後毫不留情崩毀。往前走的你名字叫做沙林。沙林沒有族譜,祖父有一搭沒一搭的追憶是家族到過的最遠的時空,反過來,殖民者熟悉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歷史,以及他的家族史。殖民者在寫下殖民地歷史的同時,已決定掐住他們的脖子,只是殖民者帶著優越姿態而來,他們逐漸失氧而不自知。後殖民時代,非洲國家紛紛宣布獨立,殖民者撤退,留下巨變的社會、混亂的部落爭戰。殖民者其實留下一具等待急救的身體,可怕的是他們病了卻不知道如何醫治,部落戰士、投機者都以為自己是醫師,失氧的身體罹患惡疾,又吐、又瀉,再度蓋起的城市很快倒塌。
這就是主人翁沙林所處的時局。殖民者藉著歷史的手段摧毀非洲族群的過去。然後,目標對準「現在」。對失去歷史的族群來說,「現在」是唯一的。他們連唯一的「現在」也在失去中,家族幾代經營的心血全數白費,生活方式、宗教、四合院、警衛跟奴隸,都顯得脆弱,「家」,失去了拱護的意義。沙林出走了,來到坐落於大河灣的城鎮。那是一座剛剛歷經毀滅的城鎮,高級住宅、殖民時代的雕像跟紀念碑一起被毀,大夥兒只想擺脫過去那段歷史,抹掉入侵者留下的記憶。隔沒多久,經濟復甦了,擁有領導權的總統把自己神格化,在各地蓋起聖母像,組織「青年衛隊」,搞「總統嘉言錄大遊行」,到頭來,新興的城市再度毀滅。當沙林走進大河灣看見殘敗的街景時,你或許已警覺這是一部歸於毀滅的小說了。從沙林在廢墟中營運的店鋪出發,你開始走進奈波爾精心構築的毀滅之旅。你看見身上散著怪味的非洲部落女巫賈貝絲,她帶你進入大河灣蓊鬱森林的深處;女巫的兒子費迪南帶你看見非洲人的自尊與挫折;比利時出生的雷孟德是總統唯一御用的白人學者,他帶你看見理想的幻滅;還有伊薇,雷孟德年少貌美的妻子,她帶你看見肉欲的卑微。當一切努力落空,沙林沿著來時路,回到非洲海岸,你會遇見作者奈波爾。奈波爾出身於千里達島的印度家庭,是當今世界備受推崇的英語作家之一。印度、回教國家、非洲、南美跟加勒比海地區的文化衝突是他關心的主題。在惆悵的文字跟縝密的布局下,他讓事件的終點等於起點,從毀滅回到毀滅。為了使小說有趣,在起迄的循環裡,奈波爾添加了鮮為人知的非洲部族生活,一股聞起來鹹鹹的,卻不會不悅的味道。儘管伊薇跟沙林的戀情在動盪時局下顯得微不足道,迷失或浪蕩或純情的描述會讓人興起神經質的迷戀。一種兼具病態跟純真的欲望之舞。人物跟氛圍一起活絡了起來,細微的事件成為動盪中的珍貴記憶,奇特的時空觀可以為活在制式習慣的現代人試驗另一種可能,而如果你的年紀沒有太「新」,當可在總統神格化的種種行徑中領略似曾相識的感覺。你忽然想到幾十年前遍布台灣街道的領導人雕像,彼岸人民琅琅上口的《毛語錄》,然後覺得遙遠的非洲居然靠近了;歷經威權滋味的共同經驗將不同洲的人連結起來。奈波爾在營造一座毀滅的工程,他選擇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站上鷹架,每個人砌上幾塊磚,隨時序完成,人跟歷史合為一體,一起構築了建築,也目睹毀滅。邊漂浮邊播種的「洋水仙」常常伺機而出,這種梗莖高聳、顏色淡紫的花卉被大河灣居民稱為「新植物」或「河裡的新植物」,常阻礙河道,用盡所有工具也來不及清除。非洲族群多舛的未來,在「洋水仙」上找到了象徵。(聯合報讀書人1999.5.24)
黃道琳
在奈波爾的作品中,無論是虛構或報導,政治題材都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除了透過其他方式的觀察之外,六○年代他曾在烏干達住過一年,有機會就近感受當時非洲各地的政治變動、它鼓起的期許及帶來的苦難。因此,他有兩部小說就以非洲為場景(《在自由的國度》及《大河灣》。)
奈波爾未曾明言《大河灣》發生於何處。不過,讀者不用怎麼推想,就知道這則一九六三年至七三年的故事是剛果(薩伊)的歷史;位於大河灣那岸上無名的城鎮也可斷定是剛果東北部的省府基桑加尼(Kisangani)。
回想一下那個年代、那個地區吧。我們或許都忘卻了,在越戰擴大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剛果幾乎天天是國際新聞的頭條。一旦翻開這本小說,歷史記憶又被召喚回來;我們確信,以他的敏銳眼光和犀利文筆,奈波爾將為讀者開一堂令人難忘的沉痛歷史課程。他請來的主講人只是個無端、無奈被捲入政治風暴的卑微人物。出身非洲東岸印度裔商賈世家的沙林,二十三歲時頂下內陸小城的一家店鋪;他教育程度不高,也無雄心壯志,只是想逃離籠罩著敗落家族的沉重氛圍,在這個剛受過兵亂的地方為自己找個小小的空間。他在這裡結識的新交,讓他嘗到一點原本不奢望的男女激情,也使他對素來不關心的政治情勢開展了眼界;在動盪的亂世之中,性和政治都只為他留下惡夢。男女情事向來不是奈波爾的擅長,這部分讀起來未免乏味,也難以讓讀者了解沙林的心靈掙扎;但是,一觸及政治議題,特別是後殖民時代第三世界政治局勢的詭譎和政治人物的虛妄,奈波爾便如魚得水了。在小說裡操弄剛果政治和人民的「大人物」總統(書中未指名)不是別人,就是惡名昭彰的獨裁者莫布杜(Mobutu See Seko)。但是,當年他的形象可不是如此,而是民族救星、傳統文化的復興者、人民尊嚴的捍衛者。沙林所住的小城城外就有一座總統親自設立的「國家園區」,在蠻荒叢林中象徵著新國家的新希望。在奈波爾筆下,這類第三世界常見的偉大建設盡是荒唐、全屬欺瞞;這是奈波爾精彩發揮冷眼旁觀、輕筆嘲諷的地方,讀來令人唏噓。如果不悲觀,奈波爾就不是奈波爾了。不過,剛果那段內戰頻仍、百姓淒苦的歷史就教任何人也樂觀不起來。雖然沙林認識了總統御用的一位白人學者(現在已經失勢),他過去照顧(只是敷衍了事)的一個窮鄉小孩也搖身成了省長,但當動亂再度襲向大河灣的城鎮時,他透過懵懵懂懂的認識,不得不拋棄一切落荒而逃,再去尋找一段平凡的生命。這時,他在大河灣上見到的亂象和慘劇正是奈波爾從來不忘記告訴我們的第三世界之宿命。不管奈波爾的看法是否正確,我們似乎對那宿命漠不關心。在政治小說不常見的此時此地,這本小說來得正好。
摘自《大河灣》名家書評
一隻巨靈神般有力殖民者的手深入非洲,在裡面翻攪了幾百年,然後抽開了;剩下的是殘破毀敗的自然資源、混亂轇轕的族群戰爭、腐敗粗暴的政治、動盪不安的民生、扭曲的尊嚴以及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大河灣》是建立在廢墟上的雄偉城堡,證明後殖民論述的俗腔濫調唯有在偉大的小說中才容有動人的生命。
──張大春
奈波爾的作品散發著富饒才氣,所有在世的作家中,恐怕沒有多少人可以與他匹敵。
──《紐約時報》
這部作品讓奈波爾躋身偉大作家之林。
──《新聞週刊》
他(沙林)是消極、無力的,但又是真實而辛勤的觀察者;透過他那矛盾的、外來者的眼,我們看到了令人迷惑的非洲。
──《每日電訊報》
《大河灣》不只是一幅「某一洲的悲哀」的圖像,而是持續不斷的、悲慘的生命,具地方色彩,卻又舉世皆然。
──《觀察者報》
《大河灣》不只是一本真實、有力的關於非洲的書,更是……那種會使你對今天世界上的一切理所當然提出疑問的書。
──《旁觀者》
奈波爾以非洲為文本,傳遞出重要的訊息:世界正在對它們的過往是失去感覺。
──《週日時報》
一九三二年出生於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十八歲時,以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之後遷居倫敦,服務於英國廣播公司(BBC)。一九五七年起,奈波爾正式展開寫作生涯,作品包括小說及非小說,如《神祕按摩師》、《畢斯華斯先生的屋子》、《在自由的國度》、《抵達之謎》、《世間之路》、《印度:受傷的文明》、《幽黯國度》、《模仿人》、《浮生》等,曾獲「布克獎」、「毛姆小說獎」、「霍桑登獎」、「史密斯獎」等多項文學大獎。二○○一年,奈波爾榮獲文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將他與康拉德相提並論,認為奈波爾的作品「融合了深具洞見的敘述與永不妥協的審視,迫使我們正視受壓迫的歷史。」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現專職寫作,著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譯作包括《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上帝的指紋》、《天使走過人間》、《大河灣》,以及《幽黯國度》等。
2010/07/20
BLH08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2165782
379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