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免疫兵團
優惠價
85
$238

免疫兵團

Dying to Live
書籍介紹

根據報導,全世界有數百萬的人口可能會死於愛滋病。這可怕的消息使大家都停下來思考「免疫」這件事。其實,免疫學探討的就是身體對抗疾病的原理。病菌感染、癌症、腫瘤、過敏、器官移植、疫苗注射都是耳熟能詳的名詞,但背後皆涉及複雜的免疫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比喻成一支陣容龐大的兵團,它們透過精良的配備及高明的戰略,來完成辨識、反應、和復原這樣三段式的使命。免疫兵團的成員來自免疫細胞家族的各個支系:

T細胞(或稱T淋巴球)專司細胞免疫,它們在胸腺發育成熟後被釋出,其中有一類成為助手T細胞,在與抗原接觸後,會協助B細胞分泌抗體;另一類成為殺手T細胞,可以瓦解、搗毀被病菌感染的細胞。

B細胞則專司體液免疫,在骨髓中製造後進入血液循環中。受到抗原的刺激,B細胞會分泌大量的抗體,猶如散彈發射一般,直接而準確地包夾細菌表面的抗原,進而啟動血液中的補體系統(這是一系列的蛋白分子),在細菌表面鑽孔打洞,將細菌分解掉。

巨噬細胞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它們的看家本領就是可以把看不順眼的異類一口吞入、吃個精光;另一項任務則是加工處理抗原,再把抗原的片段呈現在細胞表面上,提報給T細胞去做進一步的處置。還有一群細胞也具有把病菌大快朵頤的功力,它們是嗜中性顆粒白血球、嗜酸性顆粒白血球以及嗜鹼性顆粒白血球,可以直接吞食細菌、原蟲、寄生蟲等。

有了健全的免疫力,才能確保優良的生活品質。閱讀《免疫兵團》不僅幫助我們了解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抵禦疾病,也使我們更加懂得珍惜、保養這支優異的精兵。你不妨現在就翻開本書,去見識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免疫兵團!

前言 置之死地而後生

第一章 辨識分子
免疫系統的細胞要有區別非我族類的能力, 否則就可能誤擊自身組織, 而這一辨識過程的主角, 就是抗原與抗體。

第二章 特異的家族
B細胞可說是白血球家族中 舉足輕重的世族大戶, 它們在骨髓中製造後, 進入血液循環全身。

第三章 生命的模式
到了懷孕末期, 母親和胎兒都會製造抗體, 胎兒的抗體可能透過滋養層進入母親體內, 不過它們並不會對母體造成傷害。

第四章 斥逐入侵者
氣管通道內有一些微小擺動的纖毛, 可將黏液和它捕捉到的病菌 向上推送到喉嚨,然後被咳出, 或吞入胃中被強酸分解。

第五章 戰鬥開始
在體液免疫系統中, 最主要的戰鬥武器就是抗體。 要製造專門針對入侵抗原的抗體分子, 免疫系統必須要有具備抗原受體的B細胞和T細胞。

第六章 主要戰役
當人體在抵禦不同類型的入侵者時, 反應大致可分為二大類: 非專一性的天然免疫, 和由抗原驅動的適應性免疫。

第七章 劫後餘生
人體除了在免疫戰役中會有細胞死亡外, 在控制生長、消滅致病原、 和修補受傷器官時, 也都需要有細胞的犧牲。

第八章 生存法則
科學家有充足證據顯示, 處在營養失調狀態下的人,免疫力將變差, 特別是細胞性免疫或 非專一性的細胞殺戮反應。

第九章 掙扎求生
病患一般對體內危險的變化都毫無知覺, 癌症通常是沉默地坐大: 它們最初都不會顯露任何徵兆或疼痛, 可能僅讓人有一點疲憊感或體重減輕。

第十章 新紀元
目前全世界最迫切需要的, 是防治愛滋病、瘧疾、肺結核、 呼吸道融合瘤病毒、和肺炎球菌等疫苗, 而與病毒相關的癌症,也可能可藉疫苗預防,

前言 置之死地而後生 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肯德爾

一般簡稱為愛滋病(AIDS)的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是一種因HIV病毒攻擊並摧毀免疫細胞所引起的疾病,它造成患者免疫系統嚴重受損,無法抵禦任何從皮膚、汗腺、肛門、眼、口、或其他途徑入侵的病原,也無法消滅體內失去控制不斷增生的癌細胞。在感染初期尚未有重大症狀出現時,患者的皮膚有時會有暫時性的紅斑;隨著疾病的惡化,更多皮膚方面的疾病陸續浮現,像是皮脂腺附近會有皮膚炎、生殖器官持續潰爛、或有嚴重的溼疹,即使對一般人完全無害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對愛滋病患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

到了疾病末期,許多患者出現帶狀泡疹和皮膚及結締組織的癌症﹙又稱卡波西氏瘤Kaposi’s sarcoma﹚。患者的皮膚有紫紅色的潰爛斑塊,淋巴結也有浮腫的現象。對一般健康人來說,卡波西氏瘤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癌症,僅偶爾出現在源自地中海區域的老人身上,但在愛滋病患中,有四成同性戀患者會發展出卡波西氏瘤﹙譯按:年輕的男同性戀患者較易出現卡波西氏瘤﹚,非洲地區則男女患者都有可能發展出此症狀。此外,有將近七成的患者有眼睛感染的問題,通常都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毛病,使患者想到就醫求診。

觀察這些伴隨愛滋病而產生的各種症狀,或和其他一般疾病,都可讓我們了解到,正常健康的人體是如何對抗疾病的侵擾。通常我們的免疫系統都可取得最後的勝利,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無法應付,就有可能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致命危機。

經由報導,我們知道全世界有數百萬的人口,可能會死於無藥可醫的愛滋病,這可怕的事實使我們這些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都同時停下來思考一件事:免疫。若和外科手術之類的醫學知識比較起來,免疫學才剛在起步階段,但其進展極其快速,即使是工作上與免疫學息息相關的人,也必須不斷廣泛地涉獵各種報告,才能跟得上它發展的腳步。我們對免疫反應的了解愈深,也就愈會感嘆其設計之精妙,但由於免疫學家常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或以幾個大寫字母來代表一串詞彙,使得一般未接觸過免疫學的人感到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這本書可說是為那些曾有親友罹患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人所寫的。書中所介紹的免疫學知識,都是科學家在研究疾病,以及人體如何對抗疾病時,所獲得的新知。由於大多數人對人體的運作僅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會從最淺顯的部分開始談起,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對相關作用的描述可能會變得愈來愈複雜。不過由於每一章都可視做一個獨立的單元,倘若您對某些細節不甚了解,盡可放心跳過一些段落,到下一章時我們又可一起探索另一個不同的免疫學層面。

免疫學在討論的就是如何對抗疾病,不管是因兒時出麻疹,或因旅行而接種疫苗,大多數人對免疫都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僅有專門研究免疫這一領域的專家,才能真正掌握其涵蓋幅員。假如每一個人對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侵入人體的方式和途徑都能有深一層的了解,對人體如何抵禦疾病有進一步的認識,相信是有莫大益處的:在面臨日常生活中的污染和飲食等問題時,我們將較有警覺,在面對像癌症、愛滋病、或自體免疫等致命疾病時,也較不會不知所措,更能體會到免疫系統對我們生活品質的影響。

免疫過程基本上可分為辨識、反應、和復原這三個階段,因此本書也以三個大單元來介紹這些主題。雖然閱讀本書並不能讓我們因此學會如何診斷或治療免疫疾病,但能讓我們對狀況有較清楚的了解。我由衷希望讀者能透過此書,發現病原和人體運作機制的精巧奧妙。

人體是由幾十兆個細胞所組成的。大多數人都曾在課堂上學過基本的細胞型態,但從認識人體架構,到了解細胞如何溝通,以使整個人體正常運作,中間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都知道卵在受精後,會展開一連串的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會分化出骨骼、神經、肌肉、和讓我們能記憶思考的複雜系統。此外,還有特化的細胞會在全身上下漫遊,辨別侵入者,然後啟動連鎖防衛反應,消滅大膽來犯病毒、細菌、或外來蛋白質。但是細胞和細胞之間是如何辨別對方的?又是如何交談溝通?它們如何傳送訊息?又如何對這些訊息產生適當的反應呢?細胞為什麼會死?一粒細胞的死亡對我們本身的存亡有何影響?為什麼人體有時可處理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有時卻節節敗退,任由那些毒物殺害我們的身體?

自從人類以顯微鏡觀察到細胞的存在後,上述的問題就一直縈繞的我們的腦中,也促使科學家積極地嘗試用各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如今我們對細胞的結構、組成,和遺傳已有深入的認識,相信要通盤了解這些問題的日子也為期不遠了。然而即使真到了那一天,我們可能還是只有部分的答案,因為生命的過程是不會靜止不動的,每一次的細胞分裂,就是一次改變基本架構的可能,而繁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更是演化的良機。這現象並非人類獨有,它同樣也發生在所有動、植物的身上。

人類對疾病的研究,豐富了我們的免疫學知識,而免疫學的進展,又使我們對細胞生命的了解向前邁進一大步。對所有的生命來說,免疫都是最基礎的核心,即使是沒有大腦或其他複雜感覺器官的原始生物,也都會抵禦外來入侵者,當我們檢視整個動物界時,都可看到這些基本防衛原則的影子,我們稱之為「保存現象」(conservation),這也意味著防衛入侵者是許多生命形式都必須面對、處理的一個基本問題。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驚訝為什麼生物會演化出這麼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對抗疾病,因為倘若無法解決感染或疾病問題,就有可能造成死亡或終身的殘疾。

細胞抵禦入侵者的方式有許多種,但最後都是導致入侵者或被侵入細胞的死亡。這些細胞的犧牲,反而為個體帶來了生機,無法控制入侵者,就等於讓疾病失控擴散,最後造成個體的死亡。死亡是如此的絕境,它常帶給周遭的人無法抹滅的痛苦,因此整個社會視死亡為一件可怕的壞事。但在人體內,細胞的死亡很少會對個體生命造成損害,它反而是救命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英文書名為《Dying to Live》(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因。

肯德爾 作者

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後,榮獲羅氏獎學金,到牛津大學進修。曾跟隨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肯德爾(Eric Kandel)做神經科學研究。 倫敦大學的榮譽教授,目前在英國劍橋的巴布拉漢研究中心(Babraham Institute)致力於胸腺的研究。 在寫這本書的期間,肯德爾遇見到許多聰明人士,由於他們的親友正受疾病所苦,那些人到當地圖書館翻遍所有醫學文獻。因而發現,即使沒受過生物學訓練的人,只要有決心,仍然能夠了解深奧的疾病知識,然而如果他們能夠對於人體如何抵抗疾病有基礎的了解,這項任務就會簡單多了。 肯德爾衷心期盼,一般人會喜歡這本書;對於有志於學醫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應該也會有所幫助。


涂可欣 譯者

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曾經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遺傳研究所進行博士研究。目前致力於科普書籍與科普雜誌文章的翻譯和寫作,期待能為建構科學界與大眾間的橋梁貢獻一分心力。

譯有《一粒細胞見世界》、《這就是生物學》、《免疫兵團》等書,科普文章散見於《科學人》雜誌。


2001/12/17

BWS03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939-6

289

408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