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天下文化精選多位獲獎作家經典作品,帶領讀者深入文學殿堂,一同探索文學的無盡魅力。
2024年諾貝爾獎各獎項揭曉,引發全球對各領域的關注。天下文化40多年來致力於傳播進步觀念,出版過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著作,讓讀者能與國際接軌,一同來探索這些得獎人的重要研究與觀念。感受知識學習的永恆魅力。
● 2012 莫言 《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
● 2003 柯慈 《屈辱》《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鐵器時代》《等待野蠻人》
● 2002 因惹.卡爾特斯 《非關命運》
● 2001 奈波爾 《大河灣》《在自由的國度》《浮生》《世間之路》
莫言是當代最被國際注目的大陸作家,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
「莫言將魔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諾貝爾獎委員會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過程的真實紀錄!
記錄的是莫言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時,沿途的所見所聞。
莫言以輕鬆、詼諧的筆法,娓娓道出「諾貝爾週」背後的點點滴滴。
生於南非開普敦;1956年取得開普敦大學文學及數學學位;1965年至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1972年返回南非,擔任開普敦大學文學以及語言學教授,2003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堪稱為南非國寶級作家。
面對發生在自己及至親上的不幸,David被迫接受異於本身價值觀的現狀,卻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無比的絕望。
但在被迫離職、被搶劫、女兒被侵犯的屈辱之間,David的心情卻漸漸平靜,逐漸歸零,在混亂的糾葛中,彷彿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內容敘述黑人麥可.K在南非內戰期間,為了帶母親回到她記憶中的家鄉,而將重病的母親放在手推車上,以步行推著母親往家鄉的路上偷渡。不料,母親卻病死在半路上,麥可.K只好抱著母親的骨灰,繼續往家鄉前進。
家鄉,如今只是一個無人的廢墟,麥可.K將母親的骨灰撒在家鄉的土地上,然後便獨自躲躲藏藏地生活在這片廢棄的莊園裡,有如一個流浪漢。然而,他還是被發現了,並被送進了集中營地。他的生命自此便在被逮捕、逃脫與躲躲藏藏中渡過。
柯倫太太是一位古典學的教授,她這一生一直反對種族隔離政策的虛矯與殘酷。然而,她也一直活在隔絕的環境裡,看不到真正的恐怖景象。現在,她突然被迫面對這個體制所鍛煉出來的鐵石心腸的憤怒。在一封寄給多年前逃到美國的女兒的長信裡,柯倫太太詳細描述了她在垂死時日經歷的怪異事情。...
在這部作品裡,二度榮獲布克獎的文學大師柯慈,藉由一個老地方官對一個瞎了眼、瘸了腳的蠻族女子無名的憐惜之情,以及目擊自己的長官如何踐踏野蠻人的過程,深刻地提出了良心的、人道的控訴。
在這個「文明人」征服「野蠻人」的衝突過程中,柯慈試圖透過老地方官這個角色,呈顯一個強勢殖民國家應有的覺醒與反省。
猶太人,1929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5歲時被送往奧許維茲集中營,後又轉往布亨華爾德集中營。一九四五年重獲自由。
身陷集中營一年的經驗,成為卡爾特斯創作的重心。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為「非關命運三部曲」。
在這個美麗的集中營裡,我還想活下去!
十四歲的匈牙利少年卡維上工途中被警察攔了下來,送上擁擠的火車,一步步走向上帝已然遺忘的黑暗之地——納粹集中營。
那是個明亮、乾淨的地方,還有醫生為大家體檢,選出身強體壯、有資格工作的人,卡維甚至為此帶著點驕傲。
然而,他穿上的卻是如同囚犯的條紋服,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猶太人的血統有些不尋常,也才知道遠處煙囪冒出來的腥甜、令人作噁的味道代表著什麼...
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18歲時,以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
評審團將他與康拉德相提並論,認為奈波爾的作品「融合了深具洞見的敘述與永不妥協的審視,迫使我們正視受壓迫的歷史。」
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帶領讀者穿梭在故事情節之中,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
奈波爾以豐沛的想像力與和壯闊繁複的背景,在《大河灣》中呈現非洲大陸的複雜樣態和人心疏離,是一部寓意深遠的重量級小說。。
包括二部短篇小說、一篇中篇小說,以及由二篇旅行日記改寫而成的序曲與尾聲。
看似不同的篇章,但書中這些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膚色的人,因緣際會來到異鄉後,心中對異鄉原有的渴望與希望,終究幻化成異鄉人的惆悵。
透過精準自持、含蓄優雅的語言,揉合經驗與想像,述說一個世人皆可感的雋永旅程。
威利帶著混雜的血統從印度鄉下飛往繁華倫敦,發現自己不只面對血統的衝突,還有外來移民的陰影,不過這些都化成他寫作的泉源。
奈波爾以半自傳的個人經驗為出發,寫出了這本重要的政治小說作品。書中以奈波爾的故鄉千里達及中美洲為主要敘事地點,分別以九個既連貫又各自獨立的頗具個人色彩的故事,將關於殖民地的歷史、種族與政治困境深刻的描摹出來。
本書使奈波爾在處理“文明衝突”的議題上,奠立了巨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