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羅培茲,一天在街頭遇見一位拉小提琴的流浪漢,儘管流浪漢衣著邋遢,小提琴也只剩兩條弦,但從他的琴聲、他拉琴時隱約可見的優雅,以及他對音樂的投入,羅培茲的直覺告訴他,此人非比尋常。
隨著彼此的逐漸熟悉,羅培茲驚訝地發現,這名自稱納森尼爾、精神狀況略有問題的神祕男子,過去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也曾和馬友友是同學!於是,他漸漸拼湊出納森尼爾的過去,試圖為他找到展開新生活的機會……
故事登出後,面臨衝擊的,不只是納森尼爾。原本想藉由納森尼爾的故事感動讀者的羅培茲,更陷入了巨大的矛盾與掙扎:如何才能幫助納森尼爾?他真的幫了納森尼爾嗎?或者,他其實幫了倒忙?
一個早已失落的夢想,一段街頭偶然邂逅的友誼,以及一股來自於音樂的救贖力量,交織成這個發生於洛杉磯、感動了全美國的真實故事,更讓洛杉磯市因而重新正視精神病患與街頭遊民的生活及尊嚴。這系列專欄結集成書後,不但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同時也已由知名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拍成同名電影,由影帝傑米.福克斯(Jamie Faxx)與小羅勃.道尼(Robert Dawney Jr.)分別飾演流浪漢音樂家及羅培茲。
序曲 街頭的提琴手
第一部 琴弦上的心靈世界
01 柴可夫斯基與流浪漢
02 不安的靈魂
03 我的麻煩,他的期待
04 音樂是他的錨
05 療養所裡的音樂會
06 他需要的不只是藥
07 我的上帝沒有名字
08 他,為何如此陌生?
09 我好孤單
10 不願回到過去
11 誰來告訴我,然後呢?
12 貝多芬也在這裡
第二部 唐吉訶德與桑丘.潘薩
13 在黑暗城市漫遊
14 他快樂嗎?
15 因為害怕改變……
16 與低音大提琴的初戀
17 漂鳥
18 父親啊,父親!
19 我什麼也沒有放棄
20 在母親的守護下
21 生日快樂,納森尼爾
第三部 繼續當他的朋友
22 讓他找到自己的路
23 我也想成家
24 盲點
25 他眼中的怒火
26 夢想,如雪花飄落
27 滾出去!
28 悲傷過後
29 重逢
30 在音樂的國度裡
31 如果音樂會能繼續……
史提夫.羅培茲
我在洛杉磯市中心急急忙忙往辦公室的方向走,另一個截稿期限正在等著我。但這時,我注意到一個人。他衣著襤褸,站在一個熱鬧的街角拉貝多芬的小提琴曲。他的琴很破爛,像是從垃圾堆撿來的。
「很好聽。」他拉完後,我上前攀談。
他後退三步,用狐疑的眼光打量我。我看到琴的面板刻了史提夫.汪達①的名字,還有人用墨水筆在上面塗鴉。
「多謝。」他說,顯然我的讚美讓他受寵若驚。「我拉得真的好聽?」
「我不是音樂家,」我答道:「可是在我聽來,的確很不錯。」
他是黑人,年紀約五十出頭,眼珠像琥珀色的奶油糖,聽到讚美時流露出溫柔的目光。在他身邊有一輛購物推車,他所有的家當都在上面;儘管看起來髒兮兮的,他仍不失優雅。他的話語有微微的口音,但我聽不出是哪個地方的腔調。似乎是從中西部來的,或者再往北,鄰近大湖區的地方。他的站相很好,腰桿挺直,口齒清晰,舉手投足帶著自傲,與人應對彬彬有禮。這似乎是過去的訓練教他的。
「我必須不斷鍛鍊自己,才能回到原來的水準。」他說:「我還要拉得更好才行,因此只能不斷地練習。」
「你喜歡史提夫.汪達?」我問。
「當然囉。『你是我生命的陽光。』『我親愛的愛人。』也許,我不該把他的名字刻在小提琴上。」
我是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這工作有點像釣魚。你出去找個地方,放下釣線,最後收網。我心裡盤算著,這個拉小提琴的流浪漢是否能成為專欄內容?絕對可以。
「我現在有事,必須走了,」我告訴他:「我想再回來聽你拉琴。」
「好。」他說,他露出感激的微笑,又有點不安的樣子。過去的經驗似乎告訴他,不可以相信任何人。
「你都是在這裡拉琴嗎?」我問。
「是的。」他說。他用弓尖指向對街。那裡就是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洛杉磯的心臟地帶。「我喜歡離貝多芬雕像近一點,這樣才有靈感。」
在貝多芬雕像旁演奏的流浪漢。這人實在是這個喧囂之城罕見的奇人異士。如果我現在能放下手邊的事,真想跟他好好聊個幾個小時,看能探聽出什麼故事。可是我必須先把目前的專欄文章完成,現在時間已經不夠了,只好改天再來。截稿日期總是殘忍無情,甚至會來到夢裡,把你嚇醒。
「我會回來找你。」我說。
他點點頭,但似乎無所謂的樣子。
我回辦公室繼續趕稿,同時查看郵件,聽電話留言。我在桌上的黃色拍紙簿上寫下一連串可能寫成的主題。
拉小提琴的男人。
或許是個好故事。天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注釋:
① Stevie Wonder,美國知名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曲風多元,擅長多種樂器,也積極參與慈善公益活動。
音樂,真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一旦愛上,它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即使因為自身壓力、身體不適等因素不得不短暫放棄,它依然會留存在你每一個細胞中,永遠無法脫離。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例子,即使納森尼爾處在精神狀態極糟的情況下,音樂始終是他最溫暖、最自在的世界。
納森尼爾還很幸運,除了擁有音樂,還遇到一個貴人,生命因而出現轉機,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幫助納森尼爾的過程中,這位貴人的生命同樣也變得更精采、更豐富。多希望這個社會多一點這樣感人的故事。能這樣真正全心投入,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才能真實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大提琴家 張正傑
作者以自我調侃的幽默、明快而優美的散文和發自肺腑的真誠,述說一個令人悲傷又充滿希望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羅培茲是個說故事的高手。他的筆就像特寫鏡頭,讓我們近看一個音樂家的訓練與養成、精神分裂症、遊民問題以及生存的尊嚴。你一翻開書就會發覺欲罷不能。
神經學家列維亭(Daniel J. Levitin)《華盛頓郵報》書評
很多書都強調救贖和向上的精神,其實都是偽福音書,只有《獨奏者》讓我們見識到最真誠的友誼和救贖。
畢辛傑(Buzz Bissinger)《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作者
深刻、睿智而有趣。
娜薩(Sylvia Nasar)《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作者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2009/06/30
BLHH0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3689
302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