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諾貝爾的榮耀–物理桂冠
優惠價
85
$238

諾貝爾的榮耀–物理桂冠

物理桂冠

書籍介紹

新世紀即將來臨,人類正朝全新的里程碑邁進,科學帶給我們生活形態的改變,日日都如光速般疾速推展。天下文化鄭重推出《諾貝爾的榮耀》三書,邀請國內傑出學者針對近三十年的得主,分別介紹他們的科學成就、對世界的影響及個人研究的點滴故事。閱讀諾貝爾,讓你貼近大師敏銳的心靈,掌握科技脈動的發展。 雷射如何將原子冷凍甚至捕捉?氦三超流體將宇宙大爆炸之迷解開了?這些帶給傳統物理學極大衝擊的發現是什麼?又將帶給人類什麼未來?本書將一一說明。

序 科學桂冠,薪火相傳 周延鑫 1999 霍夫特 維特曼 可重整化理論的追尋者 高涌泉 1998 拉福林 史托馬 崔琦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孫允武 1997 朱棣文 科恩唐努吉 菲利普斯 逼近絕對零度 丁致良 1996 李大衛 奧謝羅夫 李查遜 極低溫下的氦三超流體 陳洋元 1995 帕爾勒 瑞那斯 微子的探測與陶子的發現 李弘謙 1994 布羅克豪澤 蕭爾 中子散射 郭中一 1993 哈爾斯 泰勒 脈衝雙星、相對論與重力輻射 倪維斗 1992 夏帕克 開拓粒子世界的偵測器 曾美玲 1991 熱納 從簡單系統到複雜流體 曾文碧 1990 弗利德曼 肯達爾 泰勒 夸克發跡 劉源俊 1989 冉濟 德梅特 鮑爾 尋覓度量時間的更精確方法 劉輝堂 1988 萊德曼 史華滋 史坦伯格 微子束產生技術的發明 劉源俊 1987 貝德諾茲 穆勒 突破30K的高溫超導體 古煥球、林雪蕙 1986 魯斯卡 賓尼希 羅雷爾 電子顯微術的發明與突破 劉源俊 1985 馮克立青 量子化霍爾效應 古煥球 1984 魯比亞 范德米爾 W及Z粒子的發現 劉源俊 1983 錢卓斯卡 富勒 天體物理大放異彩 沈君山、吳秀錦、古煥球 1982 威爾森 物質相變之臨界現象 古煥球 1981 布樓姆伯根 肖洛 西格班 畢生致力於光譜學的三位物理學家 盧志遠 1980 克洛寧 菲奇 CP對稱性的破壞 顏晃徹 1979 格拉肖 沙拉姆 溫柏格 電磁力與弱核力的統一 顏晃徹 1978 卡皮查 潘佳斯 威爾森 低溫物理發展史與黑體輻射 沈君山、劉源俊 1977 安德森 范弗壘克 莫特 電子結構之磁性與無序系統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6 丁肇中 里希特 丁肇中與J/ψ粒子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5 波耳 莫特森 雷恩沃特 原子結構理論的突破─集體模型 科學月刊編輯部 1974 賴爾 修維胥 無線電波在天文史上的應用 科學月刊編輯部 附錄 1973-190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其得獎研究 天下文化編輯部

科學月刊 作者
擁有36年歷史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當時,一群留學和工作於美國的台灣同胞,有感於國內缺乏優良的科學刊物,於是興起了辦一份科學雜誌的念頭。他們希望藉此對台灣社會作出回饋,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為健全的理想社會奠定基礎。 創刊後,編務工作很快地由海外轉移回國內,隨後更成立了「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做為月刊出版業務的後盾。36年來,參與社務管理、理事會運作以及編輯規劃的專家學者,都是本著對科學普及的熱忱而無條件奉獻。月刊的發行從未間斷,全憑對理想的執著。本書收錄的各篇報導,即是由多位支持《科學月刊》的熱心學者執筆。 做為台灣科普的先鋒,《科學月刊》喜見國內科技水準上升,而科普讀物也逐漸增多。科學(尤其是醫學相關)促進民生福祉、幫助經濟發展和生活品質、也清除迷信和成見。理解科學需要時間和耐心,抽象思維或反覆實驗對於年輕學子的吸引力或許不強,但只要「登堂入室」,即見科學之妙與用,進而熟悉和喜歡科學;以上均是《科學月刊》的目標,要讓讀者「開卷有益」,也品賞本書中先進的思想和貢獻。 http://www.scimonth.com.tw e-mail: scimonth@seed.net.tw或scimonth@hotmail.com

1999/12/30

BWS01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957-621-640-0

249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