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惠、包益民、李偉文、周慧婷、林書煒、徐莉玲、徐中雄、陳瑩、
陳月卿、陳藹玲、馮燕、曾陽晴、鄒開蓮、楊蓓、蔡恩全、盧秀燕、戴勝益
本書採訪了十七位名人父母,包括包益民、戴勝益、林書煒、盧秀燕、陳月卿、周慧婷、陳瑩、李偉文、曾陽晴、徐莉玲、陳藹玲、徐中雄......等人。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分享他們與孩子的生活點滴、他們的親子教養觀,以及各自獨特的愛孩子的方法。每個人、每個家庭的親子故事都充滿了愛,溫馨感人,深具啟發性。
這是一本實用的教養書,本書搜集許多有創意的小祕方,提供讀者依孩子的性格、家庭的狀況,以及父母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提昇家庭關係,增進親子關係的和諧與親密。
推薦序 陪伴孩子快樂自信的成長 王育敏
推薦序 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陳之華
■陪伴 每一分鐘的陪伴,都有滿滿的愛
最深的陪伴,無限的愛──包益民
讓我慢慢靠近妳──蔡恩全
我們的單獨約會──周慧婷
一天最美的二十分鐘──方素惠
酷媽媽和酷兒子──陳瑩
■挑戰 帶著孩子一起去探險
親子一起看日劇──李偉文
在家自學挑戰多──曾陽晴
■不寵溺 包裹在荊棘中的愛
善良自信,出色感知──徐莉玲
人生是一連串的冒險──戴勝益
嚴格教養,不寵溺──鄒開蓮
■支持 家是永遠的後盾
因為有退路,所以更勇敢──陳藹玲
媽媽天天回家──盧秀燕
和小人兒說話──林書煒
孩子願意對我說──楊蓓
就是愛孩子──徐中雄
■健康 我要你身心健康、有自信
守護全家人的健康──陳月卿
呵護孩子自信的種子──馮燕
後記 愛,有方法,沒有答案
愛孩子,100招
愛的分享者:台灣大學學務長、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研究所教授/馮燕
愛的方法:給他自信,以及對自我的正確認知
台大社會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學務長、台大社工系教授、並擔任兒福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等公益團體志工,專長是兒童福利、非營利組織、家庭福利服務。
她說學務長的工作主要是創意教養與協調溝通,而家庭是這項能力最早的訓練所。
她既是兒童福利專家,也是兒子眼中最會說故事的媽媽,不用腳本,隨時隨地可以編出一系列故事。更是教養孩子的「方法大王」,舉凡小孩吵鬧、害怕考試、情緒失控,她都有不必打罵就可以對付的招數。
回首看孩子的成長過程,她可以滔滔不絕說上幾天幾夜。
我到底是什麼?我能做什麼?在別人眼中我是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曾經這樣一路搖搖晃晃走過來,帶著滿腦袋的問號,等待大人給一個答案。
那年,讀小四的兒子就忽然問我:「媽媽,我是不是一個膽小鬼?」
「為什麼?」
「我愛哭」他說。
我從來不覺得他是個愛哭的小鬼。「為什麼你覺得你愛哭?」當小孩丟出問題請求解答,不要急著給建議、下評斷或馬上安慰他,一定要再問下去,盡可能的多問。
原來是因為班上不團結,太吵鬧,被老師罵了,但大家都沒哭,只有我兒子哭。不過他也沒有大聲的哭,只是偷偷流眼淚,所以並沒有被發現,但這件事困擾了他一整天。在孩子們的認知裡,男生愛哭等於膽小鬼,更何況這次連女生都沒哭,他不是膽小鬼中的膽小鬼嗎?
弄清楚了來龍去脈,我再問他︰「你為什麼要哭呢?」「因為我覺得慚愧,老師罵得很對,我們班真的太吵了。」他說。
「媽媽知道了。」這時候就可以下結論了,「我覺得你這次的哭不是愛哭噢,是知羞恥,更何況哭也不是女生的特權,該哭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大方的哭的。你不是膽小鬼,是個好學生,老師說的話別人沒有聽進去,只有你聽進去了,媽媽以你為榮。」
「沒有啦,別人也有聽。」他小小聲說。
「哇,那更棒!你還懂得欣賞別人。老師也許不知道這件事,知道了也不一定會當面讚美你,但你要明白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然後我親了他一下,又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的心事,在大人看起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再輕微的創傷都可能在他們心裡留下陰影,必須及時化解,把陰影拿掉,否則這可能會影響他對自我的認知——我愛哭,我是膽小鬼。自信心因此變得薄弱。
正確的認識自己
建立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以及有自信而不過度膨脹,這是幫助孩子快樂學習,以及融入群體的兩個關鍵。不少孩子被送到托兒所後,才被發現他們的現實感掌握很差,錯亂了自我的位置,不知自己幾斤幾兩重,動不動就挑釁別人,覺得天下人皆要像家人一樣寵他讓他,於是變得不受歡迎。不受歡迎的孩子不會快樂,不快樂就無法學習。
一段時間下來,對自我無法正確認知的孩子不是變得過度傲慢,就是過度自卑,這兩種態度都是缺乏自信的外顯。所以我必須讓兒子知道他不是膽小鬼。
「小帥哥」、「長這麼帥,有沒有女朋友啊?」兒子從小就這樣被人招呼。「為什麼別人叫你小帥哥?」我問他。「因為我長得帥。」他說。「帥」,就是他對自我的認知。
因此,我有必要進一步和他談「帥」這件事。
「你為什麼長得帥?」我問他。
「長得帥就長得帥嘛!」他認為。
「錯!長得帥是因為爸爸媽媽把你生得好。所以這是誰的功勞?」我再問。「是爸爸媽媽的功勞。」他只好承認。
「帥」也不只是外表好不好看這麼淺薄的事,我繼續分析給兒子聽:「人家說你帥,也是說你個性很帥,禮貌很帥。今天帶你出門,不用媽媽明示暗示,你就自己喊阿姨好、叔叔好,所以很帥。還有,你和阿姨家弟弟玩的時候,你很照顧他,還把喜歡吃的滷蛋讓給他吃,所以很帥。」
媽媽對孩子的生活細節要仔細觀察,這樣一定可以發現值得讚美的地方。
「長得帥是爸媽的功勞,個性帥和禮貌帥,這部分就是你自己的功勞了。」我轉了一個彎稱讚他。
孩子被稱讚的時候,總是不知如何反應,變得呆呆的。而台灣父母通常會說:「沒有啦,這孩子哪有那麼好?」但兒子還很小時我們就教他,人家讚美你是因為喜歡你,是出於善意,所以要感恩,要說「謝謝」。
因此,每次獲得讚美,兒子就會落落大方的說「謝謝」。我們帶他出席任何場合,都不會忽略他的存在,一定鄭重介紹他出場:「這是某某某,我的兒子。」他也會認真的伸出手和對方握一握。有一次,不知為何我忘了介紹他,他等了又等,最後過來拉拉我說︰「媽,我可不可以介紹自己?」
把孩子介紹給旁人是很重要的事,他會覺得有參與感,不是多餘的存在,沒有被晾在一邊。他吸取的是許多來自於周遭的正面能量。
恐懼澆息自信。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讓他害怕的事,這是我和先生的約定。孩子最恐懼什麼?父母吵架。所以我們沒有在兒子面前吵過架,也不當他的面批評別人。我們知道,當兒子再長大一點,他會知道世界的不完美,人可能不那麼善良、客氣,真相也許醜陋不堪。但在他還是稚嫩幼苗時,我們盡可能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和顏悅色的說話,心平氣和的討論,讓他的世界充滿陽光,穩定的過每一天。這等於像為他打造一個建立自信的環境,人對自己有信心,才有能力去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馴服情緒怪獸
孩子也有情緒,但不知道那是什麼,也還沒有學會表達的語言。有時回家後會亂發脾氣、鬧彆扭,或摔東西,問到底怎麼回事,都回答「沒有」、「不知道」、「沒怎樣」、「就那樣」。兒子念幼稚園時,我就陷在這樣的泥淖裡,經驗多了,便發明出一招,協助他表達情緒的妙技。
「當媽媽問你今天過得怎樣時,如果你今天一整天都很開心,你可以說今天像一杯果汁;如果不開心呢,你可以說今天像一杯苦咖啡。」我知道兒子有一次不小心喝了一口沒加糖的咖啡,哇的吐出來。
這技巧需要經常練習,我每天睡前都和兒子一起做「反省今天」運動。
「那麼,你今天過得怎樣?」我問。兒子沒有馬上回答,略略想了一想才說:「媽,我可不可以說今天像一杯白開水?」
我想兒子明白我的意思了。有時候是白開水,有時候像果汁,有時候是苦咖啡,兒子的心情每天都不一樣。有一天他說:「媽媽,我今天像一杯白開水,嗯,有兩滴咖啡。」
「噢,有兩滴咖啡,那是怎麼來的?」我當然要問個明白。原來一滴咖啡是被同學罵臭鼻屎,一滴是被老師冤枉他偷懶。
有些時候孩子會大哭、大叫,有理說不清,說也說不出個道理來。這種狀況大人更要想方法幫助他表達,同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痛打一頓說「不准哭」、「不准叫」絕對是下下之策。
「一是你在生氣。二是很煩悶。三是覺得委屈。四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想大叫。一二三四,你選哪一個?」有一次兒子大叫個不停,我就這麼問他。
「煩悶是什麼意思?」他的注意力很快轉移了。
「煩悶」成為開啟我們對話的引子。「煩悶啊,就是像媽媽昨天很忙,很多事做不完,不知道應該先做那一樣。」我用兒子能理解的語言解釋。
「那我是二加四。」兒子舉一反三,反應真快。
孩子不會表達,不知自己為何如此,所以你要給他一個方法,讓他循著此路去思考自己的情緒,然後表達出來。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會累積,像無法癒合的傷,最後讓孩子沮喪,覺得自己是一個莫名奇妙的人。引導孩子思考情緒就是幫助他了解自己,紓解情緒。人有沒有自信,「了解自我」是一個重要源頭。
媽媽的法寶
成績也是自信的一大依靠。我並無意要求他每次考試都一百分,但分數是有意義的,它是學習意願的指標,更代表孩子在他的小社群內的自我認同。老師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同學也比較尊敬成績好的領先群,這是不能視而不見的現實。我有責任讓孩子認知這樣的現實,並且從旁協助,讓他有最好的表現。就算表現或有不理想,只要學習的興趣還在,分數高低也沒那麼嚴重。
兒子一開始不太懂得考試,「不用怕,媽媽有法寶。」仗著平常他對我的信任,我裝出很厲害的樣子。
小孩常以為把題目看完了,但其實沒有。所以「一個字不漏的把題目念出來」,就是我的「考試三條」之第一條。第二條:每一題做完以後都要檢查一遍,或重新驗算。第三條:考試比對而不比快,不要爭第一個交卷。
一二條全體適用,第三條是針對兒子。「可是我寫得比別人快。」每一次考不好他都是這個理由。
每一次考試前,我照例牽著兒子的手上學,邊走邊問他:「今天要考試,考試三條是什麼?」
第一、第二、第三,他滾瓜爛熟背了一遍。「很好,你沒問題,安心去考吧。」我摸摸他的頭,他大步走進校門,信心滿滿的背影。
那時候我就知道他對自己有信心了。現在他長大了,一點都不膽小,只用六個星期拚SAT,進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念物理。接著到北大當交換學生,還是帥哥一個。
愛孩子啊,就是細心呵護自信的種子,讓它在陽光下慢慢長大。
Box︰馮燕愛的小秘方
★給他一個大家庭
馮燕只有一個兒子,但兒子卻在一群兄弟姐妹中長大。這是她在兒子兩歲時做的決定,搬去和公公婆婆住。最顛峰的時期,這個大家庭有四戶人家,十口人,四個年紀差不多的兄弟姊妹。
兒子兩歲前都一大早被送到保姆家,因為夫妻都忙,經常無法在五點接回,只好拜託剛退休的公婆代勞。兒子先到爺爺奶奶家吃飯,不過等爸媽忙完再去接時多半已經睡著。如此幾回下來,公公開口說話了:「這樣接接送送大人小孩都辛苦,你們來一起住吧。」
為了孩子,馮燕搬進公婆家,兩代並且約定好「爺爺奶奶養孩子,爸爸媽媽負責管教」。
馮燕逐漸發現,大家庭雖然沒有隱私,需要時間調整適應,對孩子來說卻是很好的成長環境。大家庭如同小社會,孩子不但有伴,一大家子的人也能互相照應。當孩子吵鬧到大人情緒瀕臨爆發時,有人換手,這是最寶貴的支持網絡。
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孩子都看到父母如何對待老人家、孝順老人家;也看到家人如何互動、他們的人際關係,又怎樣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會收進孩子的記憶盒子裡,化為形塑自我的材料。
「還是公公有遠見,老早就準備了要組一個大家庭的房子。」馮燕說。
★男女一樣管教,大不讓小
馮燕的原生家庭採取男女不同,大要讓小的管教政策。兩個男生受到嚴格管教,她是唯一的女兒,「被胡疼亂愛」,看似最得寵,事實上卻要做最多的讓步,以免破壞了和哥哥、弟弟的感情。
從小,她就覺得這樣的管教政策是不對的。有兩種管教政策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一種是男女有別,重男輕女或男嚴女寬;一種是大讓小」。
重男輕女的家庭會讓女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馮燕認識這樣一個家庭,四女一男,男孩一個房間,四個女孩一個房間。四個女孩都很優秀,但長大成人後,她們都成為逃避成功的女性。
孩子有自己處理公平正義的一套邏輯,大人不問是非對錯,凡事大要讓小,這樣的管教策略會讓小的一方對大的心存歉意,大的也覺得小的對他確實有所虧欠,反而會扭曲了孩子們對公平正義的概念。
管教策略不公平對手足感情的破壞力,她深知其中滋味。
★當小孩無理的哭鬧
當小孩無理哭鬧,所有的勸誘都無效,大人已經想要踢他一腳時,馮燕有一個從書上學來的辦法。就是不管他如何掙扎,一把抱起來,附在他耳邊小小聲說話。
當你附在孩子耳邊小聲說話,為了想聽清楚,他的哭聲會轉弱,不過也不會馬上停止。
馮燕對兒子說的通常是「告訴你一個秘密噢」。哭聲變小。「你要不要聽?要聽的話就點點頭。」孩子都喜歡聽秘密,所以兒子點點頭,哭鬧轉為啜泣。這時就要開始講秘密了。馮燕說的是:「媽媽啊,從小就立志做個好女人,找個好先生,生個好兒子,這個好兒子就是你……」兒子聽到這秘密和自己有關,一時忘了啜泣,開始認真聽。
至於秘密的故事怎樣發展,就看大人的本事了。
★跟孩子道歉
馮燕非常確信,父母最高貴的行為,就是對孩子說抱歉。
有一次馮燕以為兒子跟表弟搶玩具,訓了他一頓,兒子乖乖被罵,沒有反駁。
幾天之後,她發現錯怪了兒子,便走到兒子面前,蹲下來抱著他說:「對不起,那天媽媽以為是你跟弟弟搶玩具,罵了你。唉!媽媽真不希望成為做錯事的媽媽……」
兒子錯愕了幾秒鐘,然後他伸出手抱住馮燕說:「媽媽沒有關係,我有時候也會犯錯。」
那一瞬間,馮燕覺得兒子忽然長高了。平常都是父母心疼孩子,可是當父母放低姿態,願意對孩子認錯時,馮燕發現孩子也會反過來心疼你,就像你心疼他一樣。
馮燕想對所有為人父母者說︰「對孩子道歉永遠不會太遲,就算他們已經長大了,事情過去很久了,一樣可以告訴他說,那時我錯了,對不起……」
就是一個道歉而已,真的,一點都不難。
★教孩子愛惜書
在馮燕家,每一本書都保持得像新的一樣,隨時可以拿去捐給別人。
兩三歲的孩子一定撕書畫書,每當那些可憐的書被兒子如此蹂躪時,馮燕便故意提高聲調喊︰「噢!好痛啊!」接著拿一隻筆往兒子身上畫,好讓兒子了解那種被亂塗亂畫的感覺。
「書會痛喔。」兒子開始懂得珍惜書、友善書。每一回他來問爸媽問題,即使知道答案,馮燕也會拐個彎說:「走,我們去翻書,書是很多聰明的人寫的,爸爸媽媽都有在看書,一定可以從書裡面找到方法,安啦!」
這麼做是為了讓兒子尊重書,信任書,「因為爸爸媽媽可能會離開他,但書不會,永遠在他身邊。」
愛,就是教會孩子和書做一輩子的朋友。
★偶爾要幫孩子做決定
決定讓兒子唸私立中學時,到底是好或壞,馮燕並不是那麼確定。她只知道兒子心不甘、情不願,也不理解為什麼。他的小學好友都上學區的公立國中,他覺得對不起他們。
原來兒子也要上公立國中的,卻因為在快畢業時打籃球和一名同學發生衝突,那同學和國中幫派有勾結,曾經帶人到教室嗆他,又揚言要在國中堵他。
「我又沒做錯事,怕什麼?」兒子很坦蕩。但為了兒子的安全,馮燕沒法順應兒子的心意,而這是很破壞母子感情的事。
為了讓兒子喜歡新學校,馮燕幫他報名暑期營。那是一個好的開始,兒子在營隊遇到了很好的老師,交到新朋友,最初的不愉快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淡忘。到畢業的時候,他得到全校老師票選出來的市長獎。
畢業那天,馮燕和兒子一起回顧這三年,「這是我父親教我的,孩子的每一個就學階段,或者當一件事情告一段落,父親都會和孩子一起回顧和檢討,這成為我們的家庭儀式。」
「媽媽妳的選擇是對的。」這是兒子那天的結論,馮燕擔了三年的不確定終於放下。有時候要相信自己的決定,她想。
摘自《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王育敏 兒福聯盟 執行長
這本書真實呈現家長如何用「愛」陪伴孩子,以智慧教導孩子的過程,孩子能在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最幸福的事。謝謝有這麼多家長無私的分享愛孩子的親子體驗,兒福聯盟希望藉由這本書,將幸福傳遞給更多家庭。
家庭原本應該是孩子最安心的避風港,父母親也應該是疼愛小孩、呵護子女的堅固堡壘。然而,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兒童虐待案件,已讓部分家庭成為傷害孩子、讓孩子最想逃離的地方。根據內政部二○○八年統計,平均每三十八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其中因為「缺乏親職教育」而施虐的案件數,一年增加的幅度就超過五成,更佔歷年施虐之主因。不少父母在教養孩子上,已經亂了方寸,甚至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此外,台灣仍存在「囝仔人有耳無嘴」的傳統教養觀念,有近三成的孩子表示在家裡經常被要求「不要插嘴」。過於權威或單向式的親子互動方式,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大人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與聲音,以致於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一旦孩子在家有苦說不出,就會向外尋求朋友或網友支持,甚至出現逃家的情況。
孩子的生活需要父母持續的關心與陪伴,兒福聯盟邀請家長們一起加入 「愛孩子行動」——爸媽記得在忙碌的行程中,每天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停下來聽聽孩子心聲;陪伴孩子一起看書或遊戲。孩子適時得到父母的關愛,生活將不再孤單,可以更自信快樂的成長!
摘自《愛孩子的100個方法》推薦序
陳之華 親子作家
我深深知道,愛孩子的方法真是千百種,但其中卻有許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尊重、支持、鼓勵、陪伴、傾聽、包容……等等。 讀著這本書裡十七位各界人士的教養經驗,我時而感觸良多,時而感同身受,時而拍手讚賞。但更多時候,是在腦海中勾勒著他們親子之間的對話與互動,那應該是多麼令人動容的畫面啊。
藉著閱讀,體認他們的經驗值,在他們的故事裡審視自己和孩子間的互動情景,理解到書中有著不同父母所付出的相同自省、用心、關愛,以及十百種同中有異的愛的方式。我知道,好的親子教養關係不在於完美、無缺,而在於父母是否願意不斷地修正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協助孩子,也同時協助自己與老師。
父母這門課的最大豐收,其實就在: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摘自《愛孩子的100個方法》推薦序
蘇惠昭
愛與教養的地圖
如果成長可以重來一遍,出發的時候,我會願意用所有的力氣好好聆聽別人的故事,那些生活中的真實情事,就像旅行前把旅遊誌通通看過一遍一樣,將複數的、異質的故事組合成一張地圖,從地圖中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向。
這本書,就是集合了許多個「別人的故事」組成的愛與教養地圖。每一位受訪者各自在專業領域上卓然有成,但是回到家裡,他們和你我一樣,都只是尋常的父親母親。體驗身為父母親的快樂、驕傲,也充滿焦慮、困惑和力不從心。當然,他們也會犯錯,只因為多了一些人生的歷練,以及對生命的反思,便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兒女的態度和哲學。饒富意義的是,一樣以愛為名,他們的故事是多麼的類似,又多麼的不同。沒有哪一條路是非走不可的,沒有所謂的絕對與正確,只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有些方法甚至相互矛盾,彼此對立,所以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這許多錯綜交會的故事所標示出的多重路徑,於是共構成一幅圖像,希望年輕的父母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方法。然後有一天,每一個父親和母親也能寫出自己的故事。
謝謝兒童福利聯盟舉辦的「千方百計,我愛你」活動,這是這本書的「前世」。謝謝宜芳和思芸,她們是這本書的父親和母親。謝謝每一位受訪者,他們每一位都讓我受益良多,感動非常。
謝謝我的兒子,我從來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人生,因為你而有了深刻的意義。
摘自《愛孩子的100個方法》後記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