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未滅絕,禽流感又肆虐,「棺材說」引發驚恐…… 瘟疫與人的糾葛,再度浮上台面。
SARS未滅絕,禽流感又肆虐,「棺材說」引發驚恐……瘟疫與人的糾葛,再度浮上台面。
本書帶您深入危機四伏的第四級生物管制實驗室,從911之後的美國炭疽信恐怖攻擊事件切入,回溯1960、70年代WHO根除天花(殺死最多人類的傳染病)的經過。
節奏緊湊、故事動人,猶如一部驚悚小說。
令人寒顫的是,原來《試管中的惡魔》幾乎預示了SARS等種種疫情的進程。
從1985年起,便幫《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撰文,曾經贏得「美國物理學會獎」,也是唯一獲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頒發「防疫鬥士獎」(Champion of Prevention award)的非醫師人士。甚至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姓氏來命名。普雷斯頓最著名的作品是《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這是《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電影「危機總動員」原著。普雷斯頓還有一本暢銷作品:生物恐怖攻擊驚悚小說《The Cobra Event》。這兩部作品與本書《試管中的惡魔》並稱為「黑色生物學三部曲」。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推薦文 人類與微生物之生存競爭史 吳成文
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 張上淳
讓國人更加了解公共衛生課題 葉金川
正視生物戰劑的可怕度 劉鴻文
序 以科技倫理消弭恐怖攻擊,以人道關懷促進世界和平 陳建仁
序 再度投入防疫聖戰 顏慕庸
導讀 科技是維護人文價值的工具 何美鄉
第一章
莫名的氣氛
體內緝兇
神祕的宣告
生物武器?
第二章
夢幻惡魔
一五一室的男子
離心疹
顯微鏡
天花的焦慮
第三章
航向波拉島
病毒跳上身
遠見
奇異的旅程
小女孩拉希瑪
割喉事件金庫
第四章
美景的背後
陰影乍現
禁地
日內瓦論戰
第五章
一名生活寧靜的女子
莉莎.韓思利
實驗室驚魂記
失手
痘病毒核彈
小爭執
虛驚一場
喚醒天花
第六章
惡魔的眼睛
猴子中鏢哈波世貿雙塔
第七章
炭疽骷髏
韓德森
深入「潛水艇」
緊急動員
忙亂
失算
骷髏頭
白宮
炭疽把戲
安全電話
聯邦調查局
伊波拉之後
實驗餘波
第八章
天花亂墜?
陳博士的病毒
當年那個孩子
附錄之一 誌謝
附錄之二 名詞注釋
第一章 莫名的氣氛
在場的人從沒驗過炭疽病死者的屍體。
薩奇曾經看過這種病的屍體解剖照片,
那是發生在前蘇聯境內的斯弗羅夫斯克,
時間是一九七九年春天,
由於磨成細粉狀的炭疽桿菌粉塵
從生物武器製造工廠逸出,
殺死了至少六十六個剛好位於下風處的人……
但是即使看過解剖那些遺體的照片,
仍然無法讓薩奇做好心理準備,
面對這樣一個鮮血從屍首胸部噴湧而出的場面。
體內緝兇 二○○一年十月二日至六日
一九七○年代初,英國的照片修飾師父史帝文斯,來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進入《國家詢問報》工作。這份報紙的發行區域為棕櫚灘郡。在那個年代,照片修飾員經常利用噴槍(現在則改用電腦),幫超市販售的八卦小報修飾一些奇奇怪怪的新聞照片,像是世界級領袖與外星人握手,又或是更誇大的照片,例如六個月大的男嬰重達一百五十公斤之類的。
史帝文斯號稱這行業的佼佼者。當時《國家詢問報》已經不打算再登「我吃了岳母大人的頭」這類報導,編輯想提升報紙的品味,於是雇用了史帝文斯。他們給他的待遇,遠高過那些英國八卦小報。
史帝文斯死前不久,才剛剛轉到《太陽報》工作,這也是一家八卦報紙,發行者和《國家詢問報》相同,都是「美國媒體公司」。這兩家八卦報紙共用佛羅里達州波卡拉頓地區的一棟辦公大樓。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四,史帝文斯和老婆開車到北卡羅萊納州的沙洛特,探視女兒凱西,然後一同去煙囪岩公園健行。這兒每年秋天都會出現一種自然奇觀:超過五百隻遷徙中的老鷹會同時盤旋在空中。莫琳還幫丈夫拍了一張以群山為背景的照片。
到了星期天,史帝文斯忽然覺得身體不適。當天晚上他們便啟程返回佛州,回程途中他的肚子痛了起來。星期一,他開始發高燒,頭腦也有些不清楚。星期二清晨兩點,莫琳把他送進棕櫚灘郡甘迺迪醫學中心的急診室。一名醫師認為他可能患了腦膜炎。送醫五小時後,史帝文斯出現痙攣症狀。
醫師幫他抽了脊髓液,發現呈混濁狀態。感染科醫師布許用顯微鏡觀察脊髓液抹片,看到裡面充滿了兩端扁平的桿狀細菌,形狀有點類似拉長的通心麵。經革蘭氏染色法處理後,呈現藍色,因此在分類上屬於革蘭氏陽性細菌。布許醫師靈光一閃:炭疽菌!炭疽菌學名為炭疽芽孢桿菌,屬於單細胞細菌類微生物,會形成孢子,在淋巴及血液中的生長速度超快。
十月四日星期四,一所國家實驗室證明了這項診斷。史帝文斯的症狀吻合吸入性炭疽,這種病是因為吸入含有炭疽桿菌孢子的空氣而引起的,但極為罕見。美國過去這一百年來,登記有案的吸入性炭疽案例只有十八個,而最近一個案例得回溯到二十三年前。雖然剛剛發生的九一一事件中,有兩名劫機者,案發前曾在佛州南部機場附近到處打探如何租用空中農藥噴灑機,但是布許醫師會聯想到炭疽桿菌,完全與這樁新聞無關。
史帝文斯陷入昏迷,在十月五日星期五的下午四點,出現致命的呼吸衰竭。幾分鐘後,他的醫師打電話到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和傳染病病理組主任薩奇通話。
薩奇的辦公室很小,位在CDC一號大樓的二樓。走廊牆壁都是白色的空心磚,地板鋪著油氈。CDC坐落在亞特蘭大北部一片青翠山巒間的狹窄平地上,幾棟建築物擠在一塊,彼此以走廊相連。一號大樓是長方形的磚造建築,興建於一九五○年代,窗框是鋁製的。那些窗子看起來似乎打從安裝之後,就沒有清洗過。薩奇年近五十,個性害羞而安靜,舉止優雅,有一點點駝背,臉形圓圓的,淺綠色的眼睛加上閃亮的瞳孔,使得眼光看起來格外銳利。他說話很精確,音色低沉。薩奇來到走廊上,也就是他的病理小組最喜歡聚集討論最新案例的場所。「史帝文斯先生過世了,」他說。
「誰要去驗?」有人問道。所謂的驗,指的是驗屍,也就是遺體解剖。薩奇準備親自帶領他的小組去驗屍。
第二天,十月六日星期六一大早,薩奇就帶著他的病理小組搭包機飛往棕櫚灘西部,換乘休旅車前往棕櫚灘郡的法醫辦公室。那是兩棟平房建築,屋旁是整排的棕櫚,地點位於機場附近的工業用地。薩奇一行人拎著工具包包,直奔解剖室。解剖室位於其中一棟建築的中央,是開放式的房間,非常寬敞。有兩具遺體正在進行解剖。棕櫚灘的法醫們彎身檢視解剖檯上的屍體,空氣中彌漫一股腐臭的異味,這是解剖時的正常氣味。看到CDC的人員進場,法醫都暫時停下手邊工作。「我們是來協助你們的,」薩奇平靜的說。
這幾位法醫很有禮貌,但是沒有抬眼回視,薩奇可以感覺到他們心裡的害怕。史帝文斯的屍體含有炭疽桿菌細胞,不過因為他已經死了一陣子,時間足以讓炭疽桿菌細胞變成大量孢子。這時他體內的孢子都是處於潮濕狀態,而潮濕的炭疽桿菌孢子危險性遠不如乾燥的孢子,因為乾燥的孢子能夠像蒲公英種子般,飄浮在空氣中,尋找生長所需的沃土。
CDC人員打開冰櫃,拉出一張停屍盤。屍體裝在以「特衛強」材質製成的屍袋中。他們先不打開屍袋,而是合力把屍袋提放到一張金屬推床上,然後將推床推進一間庫房,把門關上。因為他們要在密閉的房間裡,就著推床來解剖屍體,以免孢子污染到其他解剖檯。
棕櫚灘郡法醫主任是法蘭娜甘,今天將由她主刀,薩奇小組則負責器官查驗。法蘭娜甘身材高挑,很有自信,號稱法醫第一刀。解剖室裡,每個人都穿上長袍,戴上具有百分之百過濾效能的N一○○口罩、透明的塑膠面罩、頭套、橡膠靴、以及三層手套。中央那層手套還是以質料特強的「克拉纖維」製成。準備妥當後,他們打開屍袋。
CDC人員將屍體抬起,讓另一個人從下方把屍袋抽走,然後將屍體放回光禿禿的金屬推床。史帝文斯原本相貌開朗、快活,如今的他,膚色發青,雙眼半睜。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曾說,每當有一個人死去,就有一個世界跟著隕歿。死者酷似活人的臉容,總是令薩奇感到不自在。很難把眼前這人在世時候的容貌,與推床上的死者聯想到一塊兒。對解剖的人來說,這是最難過的一件事,是永遠沒法習慣的。薩奇不喜歡將活人與面前的屍首聯想在一起。工作時尤其不能這樣想,你必須把這種念頭擺到一邊。現在,他的責任在於鑑定史帝文斯罹患的疾病型態是什麼,查出他到底是不是因為吸入孢子,或是因為其他方式染上此病。這個任務可能可以拯救不少人。然而,要把一具完整無缺的屍體切開,卻令人很不舒服,每動一次刀驗屍後,薩奇都會整整一星期覺得不自在。「那不是愉悅的工作,」薩奇這樣告訴我。
大夥幫史帝文斯翻身側躺,在強光下檢查他的背部是否有皮膚性炭疽的症狀。結果沒有找到,於是他們又把他翻回仰躺的姿勢。
法蘭娜甘拿起一把解剖刀,切入史帝文斯左胸上方近肩膀處,沿著乳頭下方劃了一道弧狀切口,一直延伸到右肩下方。之後,她從胸骨頂端,垂直下切到位於胸腔底部的太陽神經叢部位。現在屍體上呈現的是類似Y字形的切口,只不過上端更為近似圓弧。最後她在太陽神經叢部位補上短短的一刀橫切,完成第一步驟的工作。這時,屍體上的切痕呈現出如同酒杯般的形狀。
法蘭娜甘抓起屍身胸部的皮膚,向上掀開,撕離下方的組織,安置在脖子邊。接下來,她把胸部兩側的皮膚拉開,露出下方的胸骨與肋骨。然後她拿起一把園藝剪,沿著胸骨的長橢圓形輪廓,將肋骨一根一根剪斷。這樣做是為了要打開胸板,也就是身體前方的肋骨籠。她先將肋骨切斷,把指頭伸入胸板下方,然後用力往上撬開,就好像幫盒子掀開盒蓋一般。
就在法蘭娜甘掀開胸板的剎那,一道血紅的液體從肋骨下方噴湧而出,淹沒了屍身,蓋滿推車,流得一地都是。
史帝文斯的胸腔充滿了血水。在場的人從沒驗過炭疽病死者的屍體。薩奇曾經看過這種病的屍體解剖照片,那是發生在前蘇聯境內的斯弗羅夫斯克,時間是一九七九年春天,由於磨成細粉狀的炭疽桿菌粉塵從生物武器製造工廠逸出,殺死了至少六十六個剛好位於下風處的人。但是即使看過解剖那些遺體的照片,仍然無法讓薩奇做好心理準備,面對這樣一個鮮血從屍首胸部噴湧而出的場面。待會兒他們清理房間可有得忙了。因為血水裡充滿了炭疽桿菌細胞,而這些細胞只要一接觸到空氣,很快就會變成有傳染力的孢子。
這時,法蘭娜甘退下。輪到CDC小組上陣。
CDC人員想要檢查胸部中央的淋巴結。薩奇用手指輕輕分開肺葉,將它們推到兩旁,露出下方的心臟。但是心和肺全都淹沒在一片汪洋血水中。他幾乎什麼都看不清楚。有人隨身帶了一把杓子,他們開始一杓杓的舀出胸腔中的血水。舀出的血水倒在容器裡,最後量一量,竟有一加侖(約四.五四六公升)之多。
薩奇緩緩的探向胸腔深處。他用解剖刀將心臟和部分肺臟弄到一邊,終於看到了胸腔的淋巴結,位置就在氣管分岔處的下方。健康人體的淋巴結呈灰白色,大小約和碗豆相當。但是史帝文斯的淋巴結卻大得有如李子,色澤也跟李子一樣,又大、又亮的深紫色,紫到近乎黑色。薩奇用解剖刀切下一枚這樣的黑李子。刀鋒才一劃,淋巴結馬上崩開,露出血淋淋的內部,裡面滿是先前的出血。這種情況顯示,殺死史帝文斯的炭疽桿菌孢子確實是透過空氣進入肺部。
解剖完畢後,病理小組人員開始收拾工具,並把剛才用過的部分工具放回遺體中,像是解剖刀、園藝剪、剪刀、刀子、杓子,因為這些工具都已經被炭疽桿菌污染了。小組成員覺得最安全的措施莫過於將它們焚毀。然後他們把具有吸收性的棉絮填入體腔,塞在工具周圍,將屍體套入兩層全新的屍袋中。接著,他們又花上好幾個鐘頭,用刷子以及手壓的化學噴灑劑來一個大消毒,對象包括整間庫房、屍袋、推床、地板,也就是解剖過程中所有曾經給體液污染過的區域。史帝文斯的遺體最後火化了。事後薩奇回想,當他從史帝文斯的胸腔舀出血水時,心裡完全沒有想到「謀殺」這個字眼。
就在史帝文斯死前一天,CDC的一組調查人員才在帕金斯的帶領下,前往波卡拉頓,針對史帝文斯前幾星期的行動路徑展開調查。他們想找出他到底是怎麼接觸到炭疽桿菌的。他們相信必定是環境中某個單一的點,因為炭疽桿菌並不會從某個人身上傳給另一個人。他們共拆成三個小組,分頭行動。一組人飛往北卡羅萊納州,探察煙囪岩公園,另兩組人馬則前往波卡拉頓。他們心裡都懸掛著恐怖攻擊的疑慮,但是帕金斯還是交待大家,千萬不要因此而忽略可能有一條染患炭疽病身亡的牛,正倒臥在史帝文斯常去的某個釣魚地點附近。
另外,他們也到處打電話,詢問各醫院的急診室和實驗室,有沒有注意到任何不明原因的呼吸疾病案例,或是接獲任何可能是炭疽桿菌的醫學檢體。結果給他們找到了一位七十三歲的老先生柏蘭柯。當時正在邁阿密杉林醫學中心治療呼吸疾病的柏蘭柯,竟然也在美國媒體公司大樓工作,他是收發室的主任,和史帝文斯有同事關係。醫師曾幫他做過鼻腔抹拭檢查,結果該拭子在培養皿上養出了一碟炭疽桿菌。史帝文斯和柏蘭柯沒有私交,兩人生活圈中唯一的交集,就只有那棟美國媒體辦公大樓。
可疑據點一下子縮小許多,CDC的調查人員馬上帶著他們的採樣行頭,進駐美國媒體大樓。
採樣用具是一根根塑膠製的試管,每根試管裡裝著一枝無菌的醫學拭子,形狀類似棉花棒,只是多帶有一根細細的木製把手。在採完某處檢體後,你只要將拭子放回試管中,把木柄折斷,蓋上蓋子,貼上標籤,就完工了。事後,檢驗人員會把拭子一一抹擦到不同的培養皿中,如果拭子上有採到微生物,培養皿就會長出菌落。
CDC調查人員的拭子快要不夠用時,帕金斯和組員決定,把目標鎖定在《太陽報》圖片部門的郵箱。
果然,抹拭郵箱裡面的拭子富含大量的炭疽桿菌。他們採用的是血液洋菜膠培養皿,也就是在洋菜基裡添加羊血。等到史帝文斯驗屍那天下午,炭疽桿菌的菌落早已經在血液培養皿中大長特長。菌落呈淡灰色,而且像是粉狀的玻璃般閃爍著,這正是最典型的、閃閃發光的炭疽菌落長相。這個郵箱裡,一定曾經有一封裝滿炭疽孢子的郵件。換句話說,這種傳播途徑絕不是自然的。
十月六日星期六晚上,帕金斯打電話給CDC局長柯普蘭。「我們有證據顯示,史帝文斯是被蓄意害死的,」他告訴柯普蘭:「聯邦調查局(FBI)需要總動員了。」
摘自《試管中的惡魔》
以科技倫理消弭恐怖攻擊,以人道關懷促進世界和平
陳建仁(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兩百年來安享太平的美國本土,卻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遭受恐怖份子的攻擊,以民航客機摧毀紐約市世貿雙塔。這一慘劇不僅震懾全球人心,也激起全美的恐慌與憤怒。就在這哀慟的時刻,又禍不單行的發生炭疽信函的生化恐怖攻擊,使得不可一世的世界強權,頓時跌入黯淡悲悽的死蔭幽谷,一時之間,風聲鶴唳而草木皆兵。一向自視甚高而缺乏自省的美國人,開始痛定思痛,從艱難困苦中重振堅忍不拔的民間活力,雖然強化了全民動員的防恐準備,卻也展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攻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是否足以遏阻恐怖戰爭的一再爆發?
《試管中的惡魔》是一本情節緊湊而引人入勝的防恐防疫故事,它描述傳染病學家的睿智勇氣、除痘者的仁愛堅毅、致死病原研究者的虛心戒慎,以及良善心謙的科學家對於生物恐怖武器的憂世憂民。本書以美國的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衛生部、疾病管制中心、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會議等,在面對生物恐怖攻擊的緊急應變為主軸,詳細描述炭疽恐怖信函的追蹤調查、天花入侵人群進而蔓延全球的簡史,天花在醫院內感染傳播的迅速、世界衛生組織撲滅天花的艱辛卓越、在第四級生物防護實驗室進行的猴子感染天花研究、以至於基因改造生物武器的危機四伏等,如同電影情節一般娓娓道來,十分生動傳神。
本書的作者普雷斯頓深入訪談並親身體驗的獨到功夫,確實令人佩服。他敏銳的觀察力及忠實的報導,真不愧是《紐約時報》冠軍暢銷書的作者,以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防疫鬥士獎」得主。此書的譯者楊玉齡小姐不但是我的舊識,亦為華人中難得一見的科普著作家及翻譯家。她的譯作日益純青,早已達到「信、達、雅」的境界。她清晰明確的說理,加上流暢的文筆,每每欣賞她的著作或譯作,都有愛不釋手、急於一氣呵成的暢快。她能獲得「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SARS衝擊,記憶猶新
本書提及的醫院內天花感染、第四級生物防護實驗室、恐怖攻擊緊急動員應變,以及犯罪偵防嚴密網路等,令我回想起二○○三年春天全球SARS流行期間,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的院內感染事件、跨部會SARS防治緊急應變體系,和二○○三年冬天國防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實驗室的感染。從第一位台商SARS病例住進臺大醫院,到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之前的期間,我們一直以為台灣的醫院感染控制相當完備,足以化解來自大陸、香港境外大量移入病例的猛烈衝擊。孰料四月中旬的和平醫院院內感染事件,讓SARS疫情因封院,導致病人心生恐懼而四處流竄,使其蔓延至南部。
防疫措施也由「決戰境外」的入境檢疫及居家隔離,擴大到「堅壁清野」的全國院內感染管控、全民量體溫和勤洗手、以及發燒篩檢通報等。
在SARS剛開始流行蔓延的時候,全世界對於這神秘的新興傳染病一無所知;包括它的病原、傳染途徑、症狀、徵候、自然史、後遺症、存活率、治療方法等,都在摸索當中。世界衛生組織利用最傳統的預防方法,呼籲加強旅遊警示、港埠檢疫和隔離治療來阻斷傳染途徑,但是疫情仍然不斷擴散,使得人人驚慌而經濟蕭條。直到病原、傳染途徑、自然史……等被釐清之後,防疫工作才開始根據切確的科學證據加以設計。像是醫院感染管控的訓練查核,發燒篩檢站、隔離病房與病患動線的設置,一般民眾養成勤洗手、量體溫、少探病、發燒不上班上課等衛生習慣,都是按照日積週累的科學新知而推展出來。在五月中旬以前,三分之一的SARS病例是在醫院感染發病的健康照護者;在五月中旬以後,就沒有任何一位健康照護者得到感染。全面查核五百家醫院的感染管控作業,確實獲得很好的成效,台灣的SARS疫情也迅速獲得控制。
劍及履及的學術研究,在SARS的防疫努力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但是科技的研發也必須接受安全守則與倫理道德的規範。世界各國對於生物防護實驗室的研究操作,都訂定了標準作業流程,並且嚴格要求研究人員確實遵守,以避免得到實驗室感染,更防止致命病原傳播到社區。發生在二○○三年十二月的預防醫學研究所SARS感染事件,再次突顯研究危險病原的實驗室,不僅是設備儀器必須達到確實防護生物危害的標準;操作規範與人員訓練,也必須要定期查核和認證。
誠實通報與疫情透明是防治傳染的不二法門。SARS蔓延全球,隱瞞疫情的中國應負最大的責任;病患就醫不告知醫師接觸史及旅遊史,醫院收治疑似病例而不通知醫事人員及防疫機構,則是台灣疫情擴大的主因。在SARS的流行初期,彼此隔閡猜疑、苛責委過,使SARS得以在社會動盪的離心離德中趁隙擴張;直到人民與政府都能彼此關愛疼惜、相互合作,SARS才在全民動員的齊心協力下無所傳播。唯有和平的世界和安定的國家,才可以確保SARS、禽流感及任何傳染病無法橫行在日漸縮小時空的地球村。
以互助、包容和扶持,重現人性的光輝
SARS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恐怖武器,雖然至今並無明確證據,但是它已使得人類體會到生物恐怖攻擊的可怕。事實上,SARS的傳播能力遠低於製作精良的炭疽、天花等生物武器,SARS的毒性和致死率也遠低於這兩種人造的戰劑。更令人憂心的是,基因工程的技術可以很容易應用於生物恐怖武器的改良,而發展出普通的疫苗和藥物無法有效防治的「基因改造病原」。這樣垂手可得的技術,如同數年前報章雜誌所揭載的自製核彈一樣容易,即使是開發中國家的野心家,也可以輕而易舉的擁有生物恐怖武器,進而威脅全球的貿易和繁榮,甚至悄悄帶來世界的末日。
如果科技發展墮落到成為生物恐怖戰爭的幫兇時,人類將面臨終極滅亡的浩劫。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段文字「天花病毒求生的最後一招是蠱惑宿主,然後搖身變為權力的源頭。」真是當頭棒喝的警世之言。科學家與大眾的人文關懷,並未隨著科技研發的突發猛進而提升,科技對於倫理、法律、社會、文化的衝擊,往往在自由、開放、創新的科技發展信念下,完全遭到輕視忽略。再加上商業取向及強權擴強,生物武器之禁絕更加遙遙無期。生命科學家不應該在學術象牙塔內遺世獨立,而是應該關心研究成果是否可以消極的不被用來危害人類,積極的被用來增進民生福祉。
為了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生物恐怖攻擊,我國也啟動了生物災害緊急動員應變體系,積極蒐集各國研發生物戰劑之資訊、加強邊境檢疫與走私查緝、強化生物戰劑之衛教宣導,掌握生物戰劑引發疾病之通報監測,培訓疫情調查團隊、查核醫院感染管控、保護公共飲用水源、建立與演練跨部會緊急應變計畫等。生物恐怖攻擊的防範,已成為全民動員防衛的重要一環,本書正好可以及時提供國人參考,全力作好防制生物恐怖災害的動員體系,使全民能夠戒慎而不恐懼,安心而不輕心。
在國際情勢詭譎的今天,如何化解不同種族、宗教、階級間的歷史仇恨與文化歧視,並共同謀求全人類的永續發展,已是刻不容緩而攸關生死的議題。德蕾莎修女曾經在聯合國大會中大聲疾呼:「如果每個人在別人身上看到耶穌基督,內心自然平安喜樂;如果每個人內心充滿平安喜樂,世界自然和平安祥!」我們確實應該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共存共榮,才能阻止生物恐怖武器敲響人類的喪鐘。就如同聖方濟所說:「讓我作為締造和平的工具,在仇恨中散播友愛,在冒犯中散播寬恕,在沮喪中散播希望,在黑暗中散播光明……」
在生物武器成為現代文明的夢魘的時刻,我們是否應該捐棄敵對、報復和毀滅,而以互助、包容和扶持來重現人性的光輝呢?
序 再度投入防疫聖戰
顏慕庸(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副院長)
僅僅在三、四年前,人類方才滿懷喜悅與憧憬邁入二十一世紀,很難想像如今世局劇烈動盪至此。曾經讓吾人期待至殷的全球化,卻也同時帶動了不斷迎面來襲的疫病:歐美的西尼羅河病毒、猴痘、狂牛症,台灣的結核、瘧疾屢見蠢動。
但是這些疫病均比不上二○○三年SARS對國人的衝擊,台灣自第一例SARS至和平封院,導致舉國抗煞,經由全民浴血奮戰,疫情總算趨穩。然而,後續的實驗室病毒外洩事件及二○○四年初廣東SARS再起,證實病毒只是暫時蟄伏,並未離開人間。近則再傳基地蓋達組織盯上我國,台灣國土防衛正式步入反恐紀元……
開春即面臨了這一波波嚴峻的疫情挑戰,很巧的,這本《試管中的惡魔》譯稿也適時來到我的手中,一時之間,所有渾沌似已見到曙光。
本書作者以其一貫對於生物醫學執著探索的精神,再加上譯者流暢之文筆,以近乎醫學史詩的角度,由九一一恐怖攻擊炭疽事件切入,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僅存於過往文獻而今消失的世界。人類在一九八○年驕傲的宣布該疾病已自地球根除,從此「天花」已被世人甚至大多數醫師所遺忘。在吾輩習醫過程當中,也只看過它在受害倖存者身上所留下的疤記,其餘聽聞則僅見諸舊日醫學記載。
作者以電影般的敘述,一幕幕引導我們走入疫區、踏入病房、進入實驗室,見識前輩醫師的身影,重新活過那個偉大聖戰的年代。然而更大的震撼是在這一段早被遺忘的歷史故事裡,竟然早已預告了SARS的足跡。舉凡書中所提到的封院、病人竄逃、遺漏單一個案導致第二波星火燎原,甚至最後以圍堵戰術控制疫情之情節,均依稀可見吾人抗煞的蹤影。所不同者,天花的故事裡以「疫苗」做為圍堵戰術之武器,而SARS尚無疫苗,目前我們僅能以「動線管制」圍堵並殲滅SARS病毒於病榻。
再看日前實驗室管制不慎染煞及近日恐怖主義之威脅,恰似本書《試管中的惡魔》的翻版:最後貯存於試管內舉世僅存的天花病毒,淪為基因重組之生化武器,對疫苗亦可能產生抗藥性,人類最可怕的夢魘如今已迫近眉睫。
但我們仍然由故事裡頭看到人類的希望。在每個最危急的時代裡,總會出現類似「天花根除計畫」執行者韓德森(D. A. Henderson)那樣的典範,這些醫學導師們往往窮其畢生精力,引領人類走過最困厄的疫災。在台灣,我們亦有幸於五○年代瘧疾根除及八○年代肝炎及感染防治裡,看到大師們的身影。我也期許這本書能啟發更多莘莘學子及醫者,投入感染症及公共衛生的行列,再度寫下二十一世紀的防疫聖戰。
正視生物戰劑的可怕度
劉鴻文(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曾任國防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
國際上有好幾個國家應用高傳染性、高致病性的病原體製造生物戰劑;而長久以來,美國即預期生物戰劑可能被應用於恐怖攻擊,因此在傳染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監控上,都做了相當深入的準備。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炭疽郵件攻擊,不但證實美國的顧慮,也讓世人體認生物恐怖攻擊的確會發生,而且殺人於無形,非常可怕。
《試管中的惡魔》一書對美國炭疽郵件攻擊事件有相當清晰正確的描述;同時詳述天花在歷史上如何荼毒人命,被有意或無意應用為生物戰劑,最後成為一個導致最多人死亡的傳染病;而人類如何費心費力將天花根除。本書可協助世人較具體的瞭解傳染病的病原體如何被應用為生物戰劑,以及其可怕的程度。原著主軸的發展,情節的推演,非常生動引人;譯筆也非常流暢,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人類與微生物之生存競爭史 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尤其是抗生素和疫苗的發展,人類曾經戰勝了細菌所引起的霍亂、痢疾、肺結核,根除了病毒所引起的天花、狂犬病、小兒麻痺等感染病。然而,藥物的濫用和微生物快速的基因變異,使人類再度面臨抗藥性肺結核的反撲,以及流感和SARS等新興感染症的威脅。
在此人類與微生物的生存競爭中,讓我們省思未來對抗感染症之戰爭,將是生醫研究、醫療政策、公共衛生和民眾衛教的多元命題。 這是一部探討防疫、生物實驗安全及人性問題的史書,作者思路精密,譯文翔實精燦;而人類在這場生存競爭中,如何扮演終戰的角色,此書中自有詮釋。
——吳成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 歷經SARS的戰疫以及參與國內許多次的特殊傳染病疫情調查與控制工作後,再來閱讀這一本《試管中的惡魔》,仍然是收穫良多。本書作者雖非醫療專業人員,但由炭疽事件的發生而回溯描述早年天花的流行及控制,許多場景都栩栩如生,描述生動,扣人心弦。
在渡過SARS驚恐的日子之後,不論是對於醫院相關專業人員及一般人而言,《試管中的惡魔》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從中可以深切體會人與微生物間微妙的關係,以及前人如何的努力控制微生物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張上淳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醫院感染管制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北區感染症醫療網」指揮官
讓國人更加了解公共衛生課題 一位生技界的朋友告訴我說,人類沒有能力控制病毒,不論是來自大自然的,是人為的,或是基因改造的。 我半信半疑,我一直相信的是——「人定勝天」,人類的智慧終將戰勝病毒。 看完這本《試管中的惡魔》,我的信心大為動搖,病毒對人類的威脅,就像揮不去的夢魘,是永遠存在的。
「我們有辦法從大自然根除天花病毒,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人心底將這種病毒,連根拔除!」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一本能讓國人能更加了解這嚴肅的公共衛生課題的好書。
——葉金川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慈濟大學公衛系教授
正視生物戰劑的可怕度 國際上有好幾個國家應用高傳染性、高致病性的病原體製造生物戰劑;而長久以來,美國即預期生物戰劑可能被應用於恐怖攻擊,因此在傳染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監控上,都做了相當深入的準備。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炭疽郵件攻擊,不但證實美國的顧慮,也讓世人體認生物恐怖攻擊的確會發生,而且殺人於無形,非常可怕。
《試管中的惡魔》一書對美國炭疽郵件攻擊事件有相當清晰正確的描述;同時詳述天花在歷史上如何荼毒人命,被有意或無意應用為生物戰劑,最後成為一個導致最多人死亡的傳染病;而人類如何費心費力將天花根除。本書可協助世人較具體的瞭解傳染病的病原體如何被應用為生物戰劑,以及其可怕的程度。原著主軸的發展,情節的推演,非常生動引人;譯筆也非常流暢,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劉鴻文
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曾任國防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