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哈爾醫師在這本回憶錄裡,寫下自己在紐約大醫院受訓的經過。他在痛苦的思索中質疑眾人認為理所當然之事,也真誠地探討醫師和醫療體系的缺失。
從一開始,裘哈爾的行醫之路就比多數醫師來得坎坷。他出身印度移民家庭,一家人為了追逐美國夢力爭上游。他原本已拿到物理博士學位,卻決心走出學術象牙塔,選擇當個入世的醫師。
然而,才開始接受訓練,他便發覺行醫就像照著食譜做菜,醫師只著眼在疾病上,而非病人。他也發現很多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都喜歡逞強,既自大又傲慢。由於他原本就熱愛寫作,於是把在醫院看到的問題和亂象化為文字,發表在《紐約時報》。院方擔心醫院聲譽受到影響,對他極不諒解。之後,他的身體健康突然出現警訊,從醫師變成病人的經驗,使他得以從特殊的角度切入醫病關係。
經過一連串身心的掙扎與錘鍊後,裘哈爾變得更為堅強,學會耐受壓力,雙手也變得靈巧,而且知道如何善用思考,做一個更好的醫師。
醫學博士、物理學博士,長島猶太醫學中心心臟科主治醫師、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專攻急性心臟衰竭。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目前與妻兒定居紐約。以傑出的醫學人文寫作榮獲二○○四年南亞記者協會頒發的特別榮譽獎。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
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作者序 走過艱苦的實習歲月
序曲 囚徒
第一部 換馬
1 逃
2 相變
3 醫學院
4 假醫生
5 值班
6 長夜漫漫路迢迢
7 第一個被我害死的病人
8 心的節奏
9 顧客服務
10 失足
11 徬徨
第二部 谷底
12 夜班
13 洞
14 冬日,憂鬱
第三部 和諧
15 麻煩病人
16 傲慢與偏見
17 選擇
18果汁機裡的企鵝
19病房悲歌
20如魚得水
21 見山又是山
序曲:囚徒
沒有人知道病人為什麼突然發狂,但加護病房住久了,的確會使人失常。也許是因為病房像監獄,沒有窗戶,看不到家人,病人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很陌生。或許是因為噪音刺激。加護病房的機器日夜不停地發出刺耳的聲音。
心臟監視器嗶嗶叫,像吹管發出的聲音,而呼吸器則似卡祖笛。我推開玻璃門,然後關上。這裡很黑,我幾乎看不到病人的臉。那是張皺紋滿布但五官細緻而祥和的臉。她用了九天的呼吸器已經拔掉了,堆放在小小的鋁製水槽和便盆旁邊。她的床邊有個金屬點滴架,上面掛著透明塑膠點滴包。牆上有幅廉價掛畫:一個海邊村落,遊艇在湛藍的海水上漂蕩。我駐足觀看這幅畫。現在是凌晨四點,那海濱風光有如在另一個世界那樣遙遠。
監視器上的數據在我的腦袋裡有如漩渦,不斷迴旋。我還不確定這些數據代表什麼意義,只知病人目前血壓正常,心跳規律。我鬆了口氣,今晚應該不用再忙了。
病人忽然睜開眼睛。「醫師,歡迎光臨,你要喝一杯嗎?」她指著角落那個裝得滿滿的小冰箱。「東西在哪裡,你應該知道,也幫我倒一杯吧。」
我問老太太,她可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她一臉困惑地答道:「我在家裡啊。」她似乎完全不知道自己生病的事,甚至連身在醫院都不知道。我靜靜地看著她。她又說:「那些人,他們這樣難道不麻煩嗎?」
「什麼人呢?」我問。
「就那些人……那些人啊……實在太麻煩了吧。」
我想,她指的是護士。我問:「他們進來你的房間嗎?」
「我不知道,」她說:「他們就這樣……來來去去……我老是看到他們。」
我知道,怪獸又來了。幾個小時前,那怪獸才在席林先生的病房出現。他坐在床邊,床單血淋淋的。他大聲嘶吼:「放我出去!我不要待在這個地方。」護士解釋說,他拔掉他的導尿管,龜頭因而出現撕裂傷。
「你們不能把我關在這裡!我不是犯人,我不要住監獄。」他喊叫。幾個小時前,他還是個和藹的老先生,跟我說他孫兒和鄉村俱樂部的事,沒想到現在變成咆哮的瘋子。
我抓著白袍衣領,大聲告訴他:「我是醫師。這裡是醫院,不是監獄。」
「這裡是監獄,」他叫道:「你是獄卒!」
雖然我想他過一會兒就恢復正常了,但還是請護士先幫他打鎮定劑。我走到病房外,心裡想著卡爾曼醫師早上說的。「盡可能讓這個病人趕快從加護病房轉出去吧。這樣的病人在加護病房反而狀況比較差。」
沒有人知道病人為什麼突然發狂,但加護病房住久了,的確會使人失常。也許是因為病房像監獄,沒有窗戶,看不到家人,病人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很陌生。或許是因為噪音刺激。加護病房的機器日夜不停地發出刺耳的聲音。也有可能是因為在這裡睡不好或身上哪兒疼痛。我曾在書上看過美國戰俘被囚禁、洗腦的經過:人如果在極度隔絕、無法自由活動的環境下,最後常會變得精神錯亂。但那是在東南亞的叢林,而這裡是曼哈頓的大醫院。
老太太對我說:「對不起,我身體不舒服,所以無法好好款待你。」我點點頭,表示我能諒解。有那麼一刻,我甚至懷疑是誰有幻覺。也許,她正坐在她家客廳。我是不是該去幫她倒一杯酒?
「你生病了,但現在已經好轉。」我說,希望能喚起她的回憶,讓她回到現實。
她看著我。即使光線黯淡,我也看得出她雙眼布滿血絲。「好,我知道了,」她說:「現在請你幫我倒杯酒吧。」
我幫她擠壓掛在金屬架上點滴包。「謝謝。」她用溫柔的語氣跟我說,然後閉上眼睛,進入夢鄉。
我回到會議室,看著窗外。月光照在東河上,照得河面波光粼粼。一艘大船載著貨物靜靜地航行。沉靜的水流予人安適之感,特別是在這黑夜與白天的地帶,要上床已太遲,而醒來卻又太早。
會議室的門砰一聲關上,像個陷阱門似的。我把燈關上,在這樣的夜,強光幾乎令人難以忍受。我看著白板上的表格。二十床、十八個病人,快滿床了。每一個方格都填滿了待辦事項。看來,還有很多事沒做完,明天早上巡房前有得忙了。
我聽到門的後方傳來的警報聲。有的很低沈,像一個人的頭冒出水面發出的聲音:咕嚕、咕嚕、咕嚕;有些則很刺耳。有時,還會一起作響,就像班鳩二重奏。在這嘈雜聲中,我似乎隱隱約約聽到柏克萊鐘塔報時的鐘聲。那是另一個時空的聲音,我居然還記得這鐘聲。
接著,我繞著會議室的桌子跑步,一面跳上跳下,揮舞著拳頭,像在對假想敵拳打腳踢似的。我要打擊的對手就是過去幾個星期在這裡累積的壓力吧。我愈跑愈快,最後像在衝刺。我的雙腿像有自己的意志一般,不停地往前跑。我感覺自己回到柏克萊的森林防火道上,繞著蓄水池跑。前面這段坑坑疤疤的上坡路以疼痛懲罰我的小腿,我的腦袋響起滾石合唱團的經典歌曲〈同情惡魔〉。我跑啊跑,逃命地似地狂奔,想遠離這裡的病人、怪獸、這家醫院和我的人生。也許席林先生說得沒錯,這裡是監獄,不是醫院。也許我們都是被迫待在這個地方的。
我不知道我還能再撐多久。
一個年輕醫師剖心挖肺的告白……讓人一窺實習制度與醫師養成的堂奧。
──《紐約時報》
裘哈爾的故事不但生動有趣,而且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傑作。
──《華盛頓郵報》
生動描述紐約市醫院的生態、階級制度與冷漠殘酷的一面。
──《紐約時報書評》
像這樣讓你又笑又哭的書實在少之又少。裘哈爾描述醫學訓練當中最艱辛的一年,讓我們透過他的文字踏上驚奇之旅。
──葛普塔(Sanjay Gupta),CNN醫藥記者、《追逐人生》作者
不只醫師讀了可以引起共鳴,每一個對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有所疑惑的人,讀了之後,也會有很深的感觸。作者以真誠而犀利的語氣描述醫生這一行的內幕,也深刻記錄一個年輕人面對人生與前途的掙扎。
──夏曼(Akhil Sharma),《順從的父親》作者
作者通達人情、寫作功力高強,他的文字讓人不禁想起前輩醫師作家:契可夫與威廉斯。這個年輕醫師的心靈、情感與靈魂繼承了偉大的醫學人文寫作傳統。
──柯爾斯(Robert Coles)
作者不只是描述一個醫師的成長歷程,也勇敢提出批判。書中也包含一個移民家庭追逐美國夢的故事以及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本書不但是醫學人文的重要作品,也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
──康納(Melvin Konner),《習醫之路》作者
在這個醫學影集當紅的時代,裘哈爾以敏銳細心的觀察、純熟的寫作技巧展現文字的魔力。他的筆觸以生動、精確而真誠。本書將成為這類醫學回憶錄的標竿。
──佛格西(Abraham Verghese),全國書評獎得主、《雙生石》作者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