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AI將大舉顛覆人類就業,但如果政策選擇正確,將可為人類締結更具同理心、更顯關愛的社會契約。
文/ 華爾街日報專訪 李開復 創新工場創辦人、董事長暨CEO
AI將大舉顛覆人類就業,但如果政策選擇正確,將可為人類締結更具同理心、更顯關愛的社會契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總能激發人類無限的想像力,當AI大規模普及世界各地、和我們共享地球時,人類的前景會是什麼模樣?我們對這種未來場景的想像,很容易想得比較極端,這些極端情緒模糊了現實與未來,把知識界分化成兩派看法:烏托邦派;反烏托邦派。
我在中美兩國長年都是AI研究人員和創投業者,在長達35年的專業生涯中,第一手觀察各大洲這兩派不同陣營的看法。
烏托邦派認為,人工智慧一旦發展到超越人類智能,就能提供我們近乎神人般的工具,可以減輕人類負擔、幫助人類發揮潛能。這一派看法相信,超人工智慧將能理解宇宙運作,簡直就像上帝,全知全能,能夠幫助人類文明解決一些不可能的問題,為全球暖化和不治之症提供人類難以想像的聰明解方。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樂觀。反烏托邦派最知名人物之一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曾說過,超人工智慧是「人類文明的最大風險」,並且把它比喻為「召喚惡魔」。這一派陣營提出警告,當人類創造出能夠不斷自我精進、超越人類智能的AI,我們就會失去理解或控制權。
應該接受哪一派的看法?我認為兩者皆不。按照現在的技術來看,或是任何近期可能發生的重大技術創新來推測,很多「想像中」的情境,包括永恆不朽的數位大腦,或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工智慧,全都不可能發生。
因為這些都需要「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才能實現,也就是會思考、解決問題、做決策的機器,有能力執行人類能做的任何智識工作,以及更多超越人類能力的事。然而,要發展到通用人工智慧,還需要一系列根本性的AI科學突破,但這種科學突破每一項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出現。
我們眼前必須面對的挑戰,並不是像好萊塢科幻大片那樣毀天滅地的劇情,儘管AI對各國現存政經結構的破壞力量,確實足以招致毀滅性的後果。在未來數十年間,由AI引發的人類就業危機、不均問題和人類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是各國政府和每個人都必須嚴正以對的課題。新科技普及將會消滅我們如今熟知的許多工作,也會嚴重加劇如今已經非常不均的不均問題,同時對每個人身而為人的人性尊嚴帶來最深刻、最內省的挑戰。
而且,這股前所未有的破壞力量,並不需要任何新的AI科學突破,只要將現有的深度學習等AI技術應用到新的問題上便蔚然成形。各位可別以為就業受到波及的,只有藍領的工廠員工,傳統認為「高學歷=金飯碗」的看法也將遭到顛覆,白領專業人士被取代的風險一樣大。
前方的挑戰十分巨大,但我仍然保持樂觀。如果我們能夠深謀遠慮,對相關課題予以足夠的關切、做好準備,AI造成的就業危機將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們的社會能夠展現充沛的活力,追求人類懷抱的各種興趣、期望與夢想,並對他人和社群展現更多的關愛。為了落實這種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先了解接下來我們可能會面對的經濟難題。
【書籍資訊】
《AI 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