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AI的浪潮下,不少人是恐懼大於興奮,對於自己的工作價值產生懷疑。李開復在《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書中解釋,其實我們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擅長做重複性的工作,快用「5秒鐘準則」看看自己會不會被淘汰!
圖片來源:pexels
人工智慧造成人類的失業問題,我覺得可以把這裡的「失業」定義為工作轉變。從短期看,這種轉變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陣痛,我們也許很難避免某些行業、某些地區出現局部的失業現象。特別是在一個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建立之前,這一陣痛在所難免。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工作轉變絕不是一種以大規模失業為標誌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在調整的基礎上,人類工作會大量轉變為新的工作類型,為人類生活進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礎。
未來在重複性的工作上,人工智慧會比人類做得更好,但是,我們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我們擅長做重複性的工作。我們人類勝在有創造力和同情心,勝在有情感和愛。雖然很多單調、重複的工作未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我們可以創造出很多關愛型的工作。
在後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幫助我們平穩過渡,需要更多富有同情心的護理人員來應對老年化等問題,需要人性之愛的溫暖去對抗冷冰冰的機器。以前我們創造出了如此之多的財富,現在我們該創造以人性關愛為本的工作。
那麼,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哪種人類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呢?
對此,我有一個「5秒鐘準則」,這一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
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比方說,駕駛汽車的時候,人類司機根據路況所做出的判斷,其實都是人腦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完成,並立即做出反應的。否則,如果人類司機對路面上突然出現的障礙物、交通標誌、行人等無法在一、兩秒內做出即時反應,駕駛的危險性就必然大幅攀升。從另一方面來說,汽車駕駛這項工作,需要的主要是快速感知外界環境、快速判斷並快速回應的能力。這種決策能力符合「5秒鐘準則」,因此,汽車駕駛工作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替代和超越。人工智慧足以在更短時間內做出與人類一樣或比人類還精準的判斷,將駕駛安全等級提升一個檔次。反之,如果一項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複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並非人腦可以在5秒鐘的時間內完成,那麼,以目前的技術來說,這項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對於未來從事何種工作的問題,究其核心,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只有你喜歡,才能做到最好;只有你愛,就會做得深,做得深才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我的大女兒德甯從小品學兼優,擁有名校的雙學位,成績出眾,她有很多機會可以涉足高端時裝界,與世界聲名卓著的時裝設計師一起學習、工作,但幾經考慮之後,她不想走那條路,而是想走自己的路。
她慎重地跟我說:「要進入那個領域,我必須做很多不開心的事!我可能要想盡辦法去巴結那些大牌的服裝設計師,還要跟著時裝界的遊戲規則設計那些非人穿的衣服, 我不喜歡這樣⋯⋯,我想設計更多人能穿,而且穿起來又舒服又好看的衣服。我還想設計好玩的衣服,穿起來讓我們想到最快樂的兒時時光。我還想幫弱勢群體設計一些衣服,例如常坐輪椅的人,買不起鞋子的孩子⋯⋯。」我很清楚她低調、不隨波逐流的個性,看到她這麼清楚自己不要什麼,願意做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我非常替她開心。這也是我想跟你們說的。
在人工智慧時代裡,人類工作的轉型在所難免,但這更多意味著新的工作方式,而非大量的失業。以德甯所在的服裝設計行業為例,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因為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因為互聯網的普及,服裝設計這個行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學服裝設計的人,必須親自學習從材料到設計再到剪裁的每一個細節,親自動手量體裁衣。但現在互聯網上出現了不少設計師與服裝生產環節之間的協作平台,通過互聯網進行分工合作,設計師只要負責款式設計,並把圖樣發給服裝製造的上游廠商,廠商就會根據設計師的設計,完成服裝的實際生產。
在今天這個時代,設計師不用親手量體裁衣,就可以創造並擁有自己的時裝品牌,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行推廣和銷售,所有其他環節,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完成。這是互聯網的興起為時裝行業帶來的工作方式轉變。那麼,未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許多簡單的服裝製造環節都可以由人工智慧控制的機器來完成,時裝行業又會經歷一次新的轉變。
在歷次變革中,懂得發掘美、展現美的時裝設計師因為工作所需的想像力、創造力而不會被替代。產業鏈上其他相關的工作,則會因技術的引入而不斷變化。最終的結果不一定是從業人員的減少,更有可能的是服裝設計、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生產成本的大幅降低,在此基礎上,甚至可以為每個用戶配備「私人」設計師,根據使用者的個人愛好,來定製最美的時裝作品。
基於這個判斷,今後服裝設計師的數量一定會大幅增加。也就是說,失業問題未必會如一些人想像的那樣嚴重。技術發展將造成一部分簡單工作、底層工作的消失或轉變,但由此也會催生更多新型的、更需要人類判斷力和創造力的工作類型,如設計師、架構師、建築師、流程設計和管理者、藝術家、文學家⋯⋯,其工作不但不會被取代,反而會成為未來的稀缺資源,吸引更多在社會和經濟轉型中願意嘗試新領域的人來從事類似工作。你們將要面臨的是一個機會多多,更有挑戰性的社會。
➢【書籍資訊】《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延伸閱讀】子女永遠是父母牽掛!李開復罹癌後與失智母親同住的珍貴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