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某位剛過四十的朋友對我說,他的母親身體開始有狀況了,他是單親家庭中唯一的孩子,自己在台北打拚,留母親一人在彰化,想到無兄弟姐妹可幫他一起面對母親的照護就很擔憂,問我該怎麼辦?
圖片來源:unsplash
某位剛過四十的朋友對我說,他的母親身體開始有狀況了,他是單親家庭中唯一的孩子,自己在台北打拚,留母親一人在彰化,想到無兄弟姐妹可幫他一起面對母親的照護就很擔憂,問我該怎麼辦?
我懂得他的害怕與苦惱,這將是十年之內台灣最大的問題之一。我已有一些中壯年朋友因為類似的難題,不得不從職場退下,我也早暗自做好心理準備,像這樣花蓮台北兩地跑我還能撐多久?曾對大學部班上同學問道,單親家庭的有幾位?對這十位舉手的同學,我說,你們知道你們將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嗎?年輕無邪的臉龐露出了困惑。
未來父親的情況變化不可知,必要時當然只有放棄工作而非親人。對我這位應是不惑之年的朋友,他的另一種不知所措才要開始。由於都是單身,我更可以理解,單身子女對父母這份無法割捨的牽掛。已成家的朋友,再怎麼說,配偶與子女的排名還是在父母之前,無庸置疑。
我安慰他說,就是接受與面對,你會在這件事中再成長一次。就算有兄弟姐妹,我說,這責任往往最後也只落在其中一人的身上,其實沒差,沒聽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嗎?而且,往好處想,你沒有手足間的說三道四,有時,那比陪伴照護本身還更磨人呢!
雖然擺出老大哥的口吻,但我的心裡仍然是不安的。雖然已經歷過與母親的道別,但那一回我還有父親在身邊。過程中或許都有一些對彼此的不滿,那只是技術性的瑕疵。最終,我們還是提供了彼此感情上的重要依柱。接下來的這一程,對父親與我來說,都將是殘酷人生中另一種的第一次。
真正的難與痛,對我而言是在每當想到,這個家,有一天,終於要走上結束……所以要成家啊,母親在遺囑中最後也還在叮嚀我這句。但是,這不是很像一個不斷拖延的自欺欺人嗎?我很想跟母親說。因為原生家庭會停擺落幕,所以要成立下一個家表示生生不息嗎?用另一個家遮蓋住上一個家不可逆的頹圮,真可以讓自己比較不那麼痛?還是有了一個正當理由逃避那個痛?
我還想問母親的是,妳被迫提前離開,不痛嗎?哥哥沒趕上回來見最後一面,妳不痛嗎?我只想好好走完這一場。
為親情而痛,今生這一場聚散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