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沒有真正走到這一天,眼看父母開始不能自理,而身旁又毫無幫手如我,或許很難體會那一種無措。不想說辛苦二字,因為這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事。儘管如此,還是會感到慌亂與無力。尤其當我自己面臨時,才發現父親完全不是教科書上的老人,那種要把他當作幼兒般照料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圖片來源:unsplash
沒有真正走到這一天,眼看父母開始不能自理,而身旁又毫無幫手如我,或許很難體會那一種無措。不想說辛苦二字,因為這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事。儘管如此,還是會感到慌亂與無力。尤其當我自己面臨時,才發現父親完全不是教科書上的老人,那種要把他當作幼兒般照料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老人當然不是幼兒,幼兒沒有經歷過人生,不懂得什麼叫挫敗與險惡,還沒機會發現他的慾望可以有哪些對象。這些,也許老人不再記得來龍去脈,但在他們人格與情感面,埋下了多少如前世般隱約的密碼設定,我們永遠不會曉得。
一位朋友說,他父親的性格改變了。我回答,你怎知以前你以為的性格是正常?也許現在那個貪吃、暴躁、疑心病重的老人才是真正的他?老了,對於社會規範與監視加諸於身的警覺退化了,也不懂得隱藏了。有無可能他們這些行為始終在進行,只是一直沒被我們發現?
家庭自然也屬於那個規範系統。我們只記得父母總是在要求我們修正而感覺不悅,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被婚姻子女修正的程度,也許他們自己到後來都無感了。
想像你人生有五十年,在過著一種服膺倫常的生活,然後那種生活隨著子女離巢成家、身體與記憶殘破,如李伯一場大夢,醒來後變成另一個時空。被我們當作失智的父母,或許此時正在開始尋找拼湊,那個曾經存在過,卻修正到已經找不回來的原我。
我甚至懷疑,老人會對社會契約化關係開始排斥,當人家的父母妻尫一輩子,畢竟會累。
我必須用這些話來說服自己。否則,仍認得我是誰的父親,為什麼這些日子以來,會把我看作空氣一樣?
隨著他的婚姻以配偶歿註銷,有好幾年,父親一直過著不想與我有牽扯的自由生活,每週應酬似地與我吃頓飯,好像家庭也只是婚姻的附屬品,一種過渡期,並不獨立存在。後來跟朋友們聊起他們鰥夫的父親,這種情形並不少見。
但我不得不說,在我出國念書之前的那個父親,跟我是非常親的。幼年時,母親朝九晚五,而在大學任教的父親課不多,所以父子相處的時間更長。別的同學家裡來送傘送便當的是母親,我卻常是父親出現在教室外。
到了晚年,他卻像是做出了某種決定般,開始與我疏遠。有朋友提出一種說法供我參考,父子間就是會有這種關係上的改變,看到成年後有了自己事業的兒子,既是感受到威脅,也會忌妒,因為兒子現在所有的,他都沒有了。
而我還有另一種想法。
女人結婚是為了想要有個家庭,而男人要的是配偶所以才同意成家。所以大多數鰥夫只要有機會,是不會放棄第二春的。寡母們則都覺得自己的家還在,就夠了。只是,我父親的第二春是一場被有夫之婦騙財的災難。還好這個陸配的老公還沒死,她身分證還沒到手,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