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中庸之道」的區位原則,應該可以做為房地產「好區位」的判斷依據。
圖片來源:unsplash
房地產好區位知多少?
每個人的「好區位」各有不同,若能「逆向選擇」,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好區位,才能成為房地產居住的真正贏家。
傳統房地產經常強調「區位」(Location)是投資首要考量,卻不太談區位的內涵,到底哪裡是房地產「好區位」?購買好區位要付出的代價有多高?是否值得?自住者和投資者的好區位是否有差異?
換言之,你的好區位未必是我的好區位。更別提現代高科技網路購物或上班逐漸普及,再加上新冠疫情帶來居家生活與工作的經驗,特別臉書公司預計五~十年後將有半數員工永久在家工作,所謂的「好區位」,應該不再一成不變了。
首先,房地產的區位包含二個層面,一是一般人所認知距離市中心遠近的「都市區位」(或稱大區位),包括第一圈市中心(蛋黃區)、第二圈市郊(蛋白區)及第三圈郊外(蛋殼區);另一是鄰里生活機能是否完善的「鄰里區位」(或稱小區位),包括捷運站、公車、便利商店、公園、學校、餐廳等日常生活設施的便利程度。
很明顯地 「都市區位」最為昂貴,占房地產價格的最大比例。以台北都會區為例,第一圈蛋黃大安區房價平均約每坪八十萬,第二圈蛋白文山區房價只要一半,平均每坪約四十萬,第三圈蛋殼新北深坑或淡水房價再一半,平均每坪約二十萬;而「鄰里區位」的好壞差距有限,平均每坪只有一~三萬差異,頂多差個三~五萬。
換言之,「都市好區位」的代價要遠比「鄰里好區位」高出許多!自住者為了居住生活,應首重鄰里好區位;而投資者為了增值,較看重的是都市好區位。
就消費自住者而言,每個家庭因為成員工作與就學的地點不同,每個家庭對「好區位」的認知與需求應該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政大教書,文山區應該比大安區的區位要好;然而就投資者而言,一般市場上都會認為蛋黃區要比蛋白區的區位要好。
換言之,消費者和投資者所認知的好區位也不盡相同,消費者應重視「心中之尺」的個人需求,而投資者則是看重「市場之尺」的大眾看法。
不妨「逆向選擇」,找出個人好區位
另外,區位條件也常被房地產業者用來大做文章,宣稱個案附近未來將會有捷運、公園、大賣場、都市計畫道路開通、甚至大型公共建設等開發願景等,未來區位發展有無窮潛力。
典型的是重劃區或新市鎮的區位優勢,這些「未來區位」應是偏向投資者「期待未來」的需求。而這和「現在區位」,如成熟社區鄰里或都市更新的區位環境,偏向自住者「活在當下」的生活需求,有所差異。換言之,未來的好區位未必是現在的好區位。
區位好壞條件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交通設施的可及性,尤其都會地區重視大眾運輸系統的便利性,特別是捷運站的遠近距離,這對房價產生相當影響。根據實價登錄資料,鄰近市區的永春捷運站,聯開宅每坪單價要超過一百三十萬,而後二站的昆陽站,步行五分鐘距離的公寓每坪單價只要五十萬,如此房價差距是否值得?值得購屋者審慎評估「好區位」所要付出的代價。
由於區位對房價的影響很大,因此所謂「好區位」必須考慮到CP值(性價比)的高低,我認為,高CP值好區位的基本原則就是中庸之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從都市大區位來看,即是第二圈的蛋白區,這可避免第一圈蛋黃區的過度昂貴,也可降低第三圈蛋殼區的過度偏遠;若從鄰里小區位來看,即是大馬路後面的「第一巷」,捷運、公園、學校、便利商店等走路五~十分鐘的距離,如此可以避免相鄰太近造成相關鄰里設施的吵雜混亂,干擾居住的寧適性,同時也不會因為走路太遠造成鄰里設施使用的不方便。尤其若是購屋是以「居住為主,投資為輔」為目的,「中庸之道」的區位原則,應該可以做為房地產「好區位」的判斷依據。
這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人被迫居家視訊上班上課,乃至網路購物訂餐食,開啟了遠距工作生活的新體驗。隨著高科技網路的快速發展,未來工作機會與購物生活未必要聚集在市中心,傳統房地產的區位重要性將受到挑戰。
若再加上未來更重視居住生活品質,都市大區位的重要性可能逐漸降低,鄰里小區位的重要性將逐漸提高,區位好壞的轉變乃至房價的變化,值得未來進一步觀察。
當然,每個人不必要追隨市場的好區位,尤其要審慎選擇都市大區位,避免造成個人的過度負擔。若能「逆向選擇」,找到個人心中的好區位而非市場的好區位,重視鄰里小區位,才能成為房地產居住的真正贏家。
【書籍資訊】
《住房自由的人生》
出版日期: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