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根據心理學文獻,我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樣子似乎遠遠沒那麼有規律,而各項特質的排序一致性也往往低得多。
圖片來源:Pexels
幾乎唯一相關的事實就是,人們對各色風險和價值抱持著特定觀感,會在這個情境、這個場合喜歡某些東西而不喜歡其他東西。很沒一致性嗎?按照某些標準,或許是吧。合理嗎?那還用說。
根據心理學文獻,無論別人是否愛冒險、愉快、愁苦,還是展現任何其他性格特質,我們和他們一般會有共識。他們知道自己是怎樣,我們也知道他們是怎樣。
在那些談特質的著作裡,似乎有證據顯示,雖然表現出來的強度會隨歲月變化,但這類特質的排序通常都會維持。我們看自己是這樣,別人看我們也是這樣。我們覺得自己和別人都頗為一致。
可是,根據心理學文獻,我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樣子似乎遠遠沒那麼有規律,而各項特質的排序一致性也往往低得多。
心理學家強森(WendyJohnson)就在她的著作《開展差異》(DevelopingDifference)說:「某個學生可能是週五夜派對的靈魂人物,但在週間課堂上卻可能不愛發言......或者某人可能很樂意試試其他文化的新食物,卻不願意實際前往展現那些文化的國家。」另一個人可能正好相反。
「這就是說,在特定環境下評量某項特質,它的表現程度往往會受到環境很大的影響。」這種見解呼應了哈里絲對情境特定行為怎麼發展的想法。
那些被標示為「有自信」的人在表演給觀眾看的時候可能很有自信(或至少看似如此),卻可能在較為私密的聚會顯得退縮,而在商務會議時則落在兩端之間。就連那些在私密聚會有自信的人,也可能只在某些朋友面前有自信,在別的朋友面前則不然。
而且,一旦你認識了他們,那麼他們在各場合的行為可能(多半)可以預測,但我們最終並不把他們形容為有自信或沒自信,而是形容為在這裡有自信、但在那裡沒自信,或者這次有自信、那次沒自信,也許就看他們最近是跟誰講話吧。
總之,令人驚訝的並不是我們的行為有時看似既不一致又很奇怪,而是它常常看似平穩。「你是什麼樣的人?」答案是「看情況。」
而且,強森接著說:「人們......會把心理內容帶進他們對情境的評估,其形式為情境特定面相和先前經驗之間的習得聯想......就連具有相同特質程度的個體,也可預期會以不同方式去評估相同情境。」我們的行為、信念和選擇顯然不是隨機漫步,但或許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規律。
【書籍資訊】
《只有一半的真相》
出版日期: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