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是個公平的人、這個品牌的水特別甘甜、我相信這個政黨才是唯一的希望。你是否也覺得,這些話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其實這些對話的產生,都是因為《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圖片來源:Pexels
研究顯示,人類試圖了解自己的感覺時,往往奇特的混雜極度的自信和無能。
你也許非常確定,自己會接手某份工作,是因為那份工作充滿挑戰,但你其實對贏得聲望更有興趣。你可能會發誓,自己喜歡某人是因為他很幽默,但你喜歡的可能是他的笑容,因為那讓你想起母親。你可能認為自己相信你的腸胃科醫生,是因為她很專業,但真正的原因也許只是因為她很擅長聆聽。
大部分人都滿意且充滿自信的接受關於自己的一套理論,甚少加以驗證。然而現今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驗證這些理論,而且他們發現,這些理論其實都大錯特錯。
舉個例子:想像你正要走進一家戲院,有個看起來像員工的人上前,問你是否願意回答一些關於戲院和營運狀況的問題,以免費交換一桶爆米花和飲料。那人沒告訴你的是,附贈的爆米花桶其實有兩種大小,一大一小,但兩者都大到你不可能全部吃完。此外爆米花也有兩種「口味」,後來受試者會形容其中一種「很棒」、「品質很好」,另一種則「不新鮮」、「潮掉了」、「難吃死了」。你也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正參與一項科學試驗,旨在研究你會吃多少爆米花、原因為何。
科學家想研究的問題是這樣的:你吃多少爆米花,究竟較受什麼因子影響?是味道還是份量?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發送了四種爆米花和盒子的組合。看電影的觀眾收到的有小盒的好吃爆米花、大盒的好吃爆米花、小盒的難吃爆米花,以及大盒的難吃爆米花。
結果呢?盒子大小影響人們「決定」要吃多少的程度,幾乎就跟爆米花的味道差不多。其他研究的結果也很類似,如果把盛裝點心的容器變成兩倍大,受試者食用的量也會增加30%至45%。
我在「決定」這兩個字上加了引號,因為這個字眼通常意謂有意識的行動。然而這不太符合前述決定的情況。受試者不會對自己說:「這些免費爆米花真難吃,不過既然有這麼多,我就盡量吃吧。」
相反的,這類研究的結果,正好印證了廣告商長久以來的理論──也就是我們會無意識的受到包裝設計、包裝或產品大小,以及菜單內文等「環境因子」影響。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效應的強度,以及人們對自己已經被操控了的事實,拒絕接受的程度。我們有時承認這類因子會影響其他人,但通常深信自己不可能受到影響。但這樣想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