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摩根.豪瑟在《致富心態》中,舉了兩個極端例子說明心態的重要性:在投資界,你相信一位沒有大專學歷、受過訓練、專業背景,也沒有人脈關係的人,遠遠贏過另一個擁有最好教育、最好培訓和最廣泛人脈關係的人嗎?
圖片來源:pixabay
我最喜歡的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是這樣開始的:「羅納.詹姆士.瑞德(Ronald James Read)是美國慈善家、投資人、警衛,以及加油站員工。」
羅納.瑞德出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鄉下,是全家第一位高中畢業生;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每天都得在路上招手搭便車上學。
對於認識羅納.瑞德的人來說,他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因為他的生活和大家一樣低調平淡。
瑞德在一間加油站修車長達25年,也在大型連鎖百貨公司傑西潘尼(JC Penney)打掃17年。他在38歲那年花了1萬2000美元買下一間兩房的屋子,在那裡度過剩下的人生。50歲那年,他成了鰥夫,而且終身沒有再娶。一名朋友回憶往事時說到,他主要的嗜好就是砍柴。
2014年,瑞德去世,享年92歲。正是這一年,這名謙和內斂的鄉下警衛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人物。
2014年有281萬3503人死亡,在這些人中,只有不到4000人的淨資產超過800萬美元,而羅納.瑞德正是其中之一。
這名前任警衛在遺囑中把200萬美元留給幾名繼子,其餘超過600萬美元全數捐給當地的醫院和圖書館。
瑞德身旁的熟人都很困惑,不知道他的錢究竟是怎麼得來的?
後來才知道其中根本沒有什麼祕密。他既沒有中樂透,也沒有繼承遺產。瑞德省吃儉用,然後把錢投資在績優股上。接下來他只是耐心等待幾十年,就這樣將微薄的存款滾到超過800萬美元。
就這麼簡單。他從警衛搖身一變成為慈善家。
羅納.瑞德去世前幾個月,還有一名叫做理查(Richard)的人登上新聞版面。
理查.富斯康(Richard Fuscone)和羅納.瑞德的人生恰好在光譜的兩端。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畢業的富斯康是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高階經理人。他在金融業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40多歲就早早退休,轉行成為慈善家。美林前執行長郭銘基(David Komansky)稱許富斯康具備「商業手腕、領導技能、穩健的判斷力與廉正的品格」。財經雜誌《克萊恩》(Crain's)還曾把他選為「40位40歲以下精英」(40 under 40)的成功商業人士。
但是沒過多久,富斯康就跟拿金幣打水漂的科技新貴一樣身敗名裂。
2000年代中期,富斯康借很多錢來擴建位於康乃狄克州小鎮格林威治市(Greenwich)超過500坪的豪宅,這幢豪宅裡有11套衛浴設備、兩座電梯、兩座泳池、七間車庫,每個月光是維護費用就超過九萬美元。
沒過多久,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
這場危機幾乎掏空每個人的荷包,顯然也把富斯康的荷包榨到一塊錢也不剩。高額的債務與低流動性的資產讓他破產。2008年時,據稱他對破產法官(bankruptcy judge)說:「我現在沒有任何收入。」
他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Palm Beach)的豪宅先被法拍。
2014年輪到格林威治的豪宅被法拍。
在羅納.瑞德把財產留給慈善機構的前五個月,理查.富斯康的豪宅被法拍成功,價格比保險公司預估金額的75折還低。曾為豪宅嘉賓的客人全都念念不忘「透明地板下方那一眼望穿的室內游泳池,在裡面用餐、跳舞無比刺激。」
羅納.瑞德有的是耐心,理查.富斯康有的是貪心。這一點正是讓兩個教育程度與經歷天差地別的人財富拉近的關鍵。
這裡提供的教訓不是說要我們多學羅納、少學理查。雖然這樣的忠告也不差。
這兩起故事的玩味之處在於他們的理財方法都很獨特。
在其他產業,一個人要是沒有大專學歷、沒有受過訓練、沒有專業背景、沒有正式經驗,也沒有人脈關係,有可能會遠遠贏過另一個擁有最好教育、最好培訓和最廣泛人脈關係的人嗎?
我一個例子也想不出來。
我無法想像羅納.瑞德執行的心臟移植手術會比哈佛訓練的外科醫師來得好,或是設計的摩天大樓比受過最精良訓練的建築師還要出色;更別提想像著一個警衛能比世界頂尖的核子工程師表現更好的故事。
但這些故事確實會發生在投資界。
事實上,羅納.瑞德與理查.富斯康在同個時空存在有兩個解釋。第一,財務結果取決於運氣,不受才智與個人努力影響。這句話某個程度來說沒有錯,而且本書稍後也會詳加闡述。但是,第二點(而且我認為更普遍的情況)是,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它是軟實力,你的言行舉止比專業學識更重要。
我稱這種軟實力為致富心態。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用短篇故事來說服你相信,軟實力比金錢的技術面更重要。我會以一種幫助所有人(從瑞德到富斯康,以及背景介於這兩個人中間的每個人)做出更妥善財務決策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
我漸漸明白,這套軟實力嚴重遭到低估。
財務金融通常會一面倒的教導以數學為主的技能,你在這裡把數據資料輸入公式,它就會告訴你該怎麼做,然後它就假設你真的會這麼做。
在個人理財領域,這一點完全正確,因為它會告訴你要準備六個月的應急準備金,而且每個月要存10%的薪水。
在投資領域,這點也沒有錯,因為我們會知道利率和預估的價值之間有確切的歷史關聯。
在財務管理領域,這點也沒有錯,因為財務長可以精準衡量資金成本。
這些事情沒有好壞,只不過,知道該怎麼做,不代表你知道當你試著這樣做時,腦子裡正在思考什麼事。
➢【書籍資訊】《致富心態(暢銷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