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新書《一如既往》指出,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而壞消息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發生在轉瞬之間。很多事都是這樣運作。
好消息需要時間醞釀,而壞消息往往在頃刻之間出現,這項重要事實可以解釋很多事。
巴菲特說,建立聲譽要花費20年,摧毀聲譽只需要5分鐘。
很多事都是這樣運作。
這是世界運作的一項自然法則,由一項事實所驅動:好消息來自複利效應,需要日積月累;而壞消息來自信心崩盤或嚴重錯誤,可能發生在轉瞬之間。
1955年9月23日,艾森豪總統吃了一個漢堡當午餐。當天晚上,他感到胸痛,還對太太說洋蔥讓他胃痛。然後他開始恐慌。他的心臟病嚴重發作,這可以輕易就能要他的命。如果是那樣,艾森豪就會成為那一年死於心臟病的70多萬名美國人之一。
此後的發展非比尋常;但是很少人關注。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數據顯示,自1950年代以來,經年齡調整的人均心臟病死亡率下降超過70%。
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非常多,因此死亡率降低70%所挽救的生命,多到難以想像。
如果心臟病的死亡率沒有下降,也就是說,要是心臟病的治療水準沒有提升,死亡率自1950年代以來沒有趨於穩定,過去65年間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會比實際數字多2500萬人。
2500萬人!
即使以單一年度來看,這種改善幅度也令人難以置信:相較於一個自1950代以來沒有任何進步的社會,現在的社會每年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減少超過50萬人,等同於每個月挽救一整座足球場的觀眾人數。
這怎麼不算是一件大事?
為什麼沒有人沿街敲鑼打鼓,大聲昭告天下這有多麼不可思議,並且為心臟科醫師樹立雕像?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因為進步的發生過於緩慢,慢到沒有人注意到。
1950年至2014年間,心臟病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5%。
如果你看到新聞標題寫著「心臟病死亡率去年下降1.5%」,你會作何反應?你會打個哈欠,不予理會。
那就是我們向來的反應。
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最重要的事物來自複利效應;但是複利效應需要一段時間醞釀,所以容易被忽略。
新科技要歷經數年或數十年才會被大家注意到,接下來又要再花數年或數十年才會被大家接受,並且付諸應用。說說看,有哪一項新科技是大眾一眼就看出它所有的潛力,並且立刻採納使用。根本沒有。世界看似睽違多年才有一項創新,因而挑起許多悲觀情緒,不過那通常是因為一項新的創新需要許多年才會得到注意。即使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是如此:歷史學家大衛.伍頓(David Wooton)表示,從發現細菌到醫學界承認細菌引起疾病,中間經過200年,然後又經過30年發明消毒劑,再經過60年才使用盤尼西林。
經濟成長也是如此。
實質人均GDP在過去100年間成長8倍。美國1920年代的實質人均GDP和現今土庫曼(Turkmenistan)的數值相同。過去一個世紀的成長令人咋舌。但是,GDP大約每年成長3%,這個數字放在任何一個年度、任何一個10年,或是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中,都很容易被忽略。超過50歲的美國人自出生至今,實質人均GDP至少成長了一倍。但是,大家不記得自己出生時的世界樣貌。他們只記得距今幾個月內的事,因此一定看不出任何進步。
職涯、社會進步、品牌、公司與人際關係也是一樣。進步總是需要時間,而且需要的時間通常很長,長到我們察覺不到正在進步。
那麼,壞消息呢?
壞消息沒在怕、也沒在客氣。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襲來,快到壓制你的注意力,讓你目不轉睛。
珍珠港事件與911事件可能是近百年來最重大的兩宗新聞事件。兩者從開始到結束大約只有一個小時。
大部分人從不曾聽聞新冠肺炎到生活被它搞得天翻地覆,只花不到30天的時間。
雷曼兄弟這間158年的老字號企業,不到15個月就從歷史巔峰步入破產。
安隆(Enron)、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諾基亞(Nokia)、伯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穆安瑪爾.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巴黎聖母院與蘇聯也是一樣。數十載繁華可能不到幾分鐘就化為一片破敗,卻不曾見過一片破敗不到幾分鐘就化出數十載繁華。
這項道理其來有自。
成長必然要對抗掣肘的競爭拖慢步伐。新的想法要爭搶關注,商業模式得對抗既有業者,摩天大樓必須抵抗重力;成長一定是頂著逆風前行。但是,衰退來襲時,人人拚命走避。或許有人會跳進去,試圖力挽狂瀾,但是它不會吸引大批局外人趕著加入,像推動進步一樣阻擋衰退。
數百億個步驟必須按照正確順序進行,才終能創造出一個人類。但是,只要發生一件事,就足以導致人體衰亡。
人類胚胎在5週內就發展出大腦、跳動的心臟、胰臟、肝臟與膽囊。剛出生的嬰兒就有1000億個神經元、250兆個神經突觸、11項彼此合作的器官系統,以及一種人格。複雜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但是,反過來看,死亡就簡單了。管它是創傷、心臟病、中風,還是癌症、感染、用藥過量,死亡多半起因於缺血與缺氧。就這樣。病情本身或許複雜,但是致命的一擊來自於沒有足夠的血液與氧氣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人的誕生:超乎理解的複雜。
人的死亡:實在簡單。
作家哈拉瑞也寫到類似的觀點:「要保有和平,我們需要幾乎每一個人都做出正確的選擇。相形之下,只要一方做錯選擇,就可能爆發戰爭。」
「製作複雜,破壞容易」的概念無所不在。蓋房子需要能力精熟的工程師;拆房子只需要一把大鎚子。即使是不容易破壞的事物,破壞條件也通常比製作條件更簡單。
諷刺的是,儘管成長與進步的力量遠比挫折強大,但挫折總是因為發生得太快而得到更多關注。在壞消息的鼓聲之間有緩慢的進步穿梭其間,這就是事物運作的常態。要習慣這件事不容易,但是它永遠會跟著我們。
在這裡我要凸顯2項重點。
沒有發生的死亡、沒有感染到的疾病、不曾開打的戰爭、避開的悲劇,以及避開的不公不義等,都是好消息。人們很難對這些事產生具體的概念,甚至難以想像,遑論衡量。
但是,壞消息看得到。而且豈止看得到,根本是直衝到你眼前,逼得你無法轉開目光,像是恐怖攻擊、戰爭、車禍、全球大流行病、股市崩盤、政治鬥爭等。
要是我說:「一般美國人的財富在50年後成長為2倍的可能性有多高?」這句話聽起來實在荒謬,而且可能性似乎非常低。要比今天富有2倍嗎?也就是現在的財富翻倍成長?這個目標似乎要求過高。
但是如果我說:「我們在未來50年間實現年均成長率1.4%的可能性有多高?」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個悲觀主義者。百分之一?就那樣?
但是,這兩句話講的當然都是同一個數字。
世界從過去到現在都是這樣,未來也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