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長尾效應」(long tails)是指結果分布在最遠的末端,這樣的效應在財務領域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在商業與投資領域中,許多事情也依循同樣的運作模式。
1936年,漢斯.貝格倫(Heinz Berggruen)逃離納粹德國。他在美國落腳,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攻讀文學。
根據多數人的說法,他年輕時並未特別嶄露頭角,不過到了一九九○年代,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貝格倫都稱得上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藝術品經紀商。
貝格倫的收藏頗豐,2000年時,他將部分收藏品賣給德國政府,包括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保羅.克利(Paul Klee)及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等人的作品,價格超過一億歐元。不過這就像一場降價大拍賣,因為這些作品在民間市場的總價值超過十億美元,德國政府實際上認定這是一種捐贈行為。
單憑個人力量就能收藏如此大量的經典藝術作品,這點十分驚人。藝術是一種主觀的體驗,要如何在年輕時就預見哪些作品會成為本世紀最受眾人追捧的作品?
你大可說是「技能」。
也可說是「運氣」。
投資公司零點研究(Horizon Research)提出第三種解釋,而且對投資人非常重要。
「高明的投資人會買進大量藝術品,」零點研究如此寫道:「這些收藏品中有一部分已經證明是精明的投資,它們被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好讓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集中在最有利潤的部分。這就是所有事情的始末。」
高明的藝術品經紀商會像操盤指數基金一樣經營生意。他們買進所有買得到的物件,而且一出手就是買下整個投資組合,而不是買下他們碰巧喜歡的單件作品,然後他們就坐著等待其中幾匹黑馬出現。
這就是所有事情的始末。
或許像貝格倫這樣的收藏家一生收購的作品有99%都一文不值,但如果剩下的1%是畢卡索等名家的曠世巨作,其他根本無關緊要。貝格倫可能在大多數時候都看走眼,但最終仍取得超乎想像的成功。
在商業與投資領域中,許多事情也依循同樣的運作模式。「長尾效應」(long tails)是指結果分布在最遠的末端,這樣的效應在財務領域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
即使你是數學高手,也不一定能輕易處理它。因為投資人可能搞砸一半的機會、但最終結果仍會大賺一筆,這樣的想法並不符合直覺。它意味著我們低估「多數事情會失敗這件事有多正常」的情況,而且我們往往會因此過度反應。
—
《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讓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以動畫師成名。然而商業上的成功是另一個故事。迪士尼的第一間工作室經營到破產,因為他以極為昂貴的成本製作,而且用極為嚴苛的條件融資。1930年代中期,迪士尼製作超過四百部卡通影片,其中大多數都是短片,深受許多觀眾喜愛,只是,它們大多數都賠錢。
直到《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改變一切。
這部動畫片在1938年前六個月就賺進八百萬美元,比這間公司過去賺到的錢還多一個零。它讓迪士尼公司脫胎換骨,所有債務都付清。關鍵員工都拿到留任獎金,公司也在加州南部城市伯班克(Burbank)買下一座設備最先進的新影城,這座影城至今仍然存在。一座奧斯卡(Oscar)最佳動畫短片獎將華德.迪士尼從影業名人升格為家喻戶曉的大紅人,到了1938年,他生產的電影時數高達幾百個小時。不過從商業角度來看,片長八十三分鐘的《白雪公主》比所有影片都重要。
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的少數事件。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會聚焦在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物上。當大多數我們關注的事物是長尾產生的結果,就很容易低估它們有多罕見、威力有多強大。
有些產業很明顯受到長尾驅動。以創投產業為例,如果一家創投業者投資在五十項標的,他們可能會預期有一半會賠錢、有十項標的會得到不錯的報酬,而且還有一、兩項標的成為創造100%報酬率的黑馬。投資公司Correlation Ventures曾經蒐集大量數字試算結果。2004年至2014年,在超過兩萬一千筆創投融資中:
● 65%賠錢。
● 2.5%的投資賺進10倍至20倍。
● 1%的報酬率超過20倍。
● 僅0.5%獲利50倍以上,在2萬1千筆投資中,大約一百家公司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這就是創投產業大部分的獲利來源。
你可能會想,這就是創投產業如此高風險的原因,而且每個在創投產業投資的人都知道風險很高,因為多數新創公司都會失敗,這世界只能容許少數巨大的成功。
如果你想要更安全、可預測,而且比較穩定的報酬,可以投資大型上市公司。
或者,你可能這樣想。
請謹記,長尾驅動一切。
隨著時間經過,在大型公開上市公司中,成功企業的分布結果,和創投公司的分布結果沒有太大的不同。
大多數公開上市企業都沒有價值,有一些公司表現優異,但只有少數公司能成為頂尖贏家,獲得絕大部分的股市報酬。
金融機構摩根資產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曾公布1980年以來羅素三千指數(Russell 3000 Index)成分股的報酬率分布,這是涵蓋大量廣泛上市企業的指數。
在這段期間,羅素三千大股票成分股中,有四○%的企業市值至少減少七○%,而且從來沒有恢復。
實際上,指數的整體報酬來自其中7%企業,它們超越大盤表現至少兩個標準差。
這就是你該對創投公司的期望。但它是在無聊、多樣化的指數中發生的事情。
多數公開上市企業面臨重大打擊的現象在任何產業都可能發生。所有公開上市的科技與電信公司裡,超過一半失去大部分的市值,而且從未恢復;即使是公用事業領域,失敗率也超過10%。(請見圖6.1)
這裡有趣的是,這些公司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才能公開上市,並加入羅素三千指數;它們都是禁得起考驗的企業,而非朝不保夕的新創公司。儘管如此,它們多數的生命週期仍是以年數來計算,而非以世代來計算。
以羅素三千指數過去的成分股卡洛可公司(Carolco)為例。
它曾經製作1980年代與1990年代幾部大型商業片,包括《藍波》(Rambo)系列電影前三集、《魔鬼終結者二》(Terminator 2)、《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與《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
卡洛可公司在1987年公開上市。它締造空前的成功,一次又一次製作出賣座巨片。1991年,公司的全年營收高達五億美元,換算下來市值達四億美元。這在當時可算是天價,對一家電影製片廠來說更是如此。
然後,它搞砸了。
它再也拍不出賣座巨片,擁有高額預算的計畫更是徹底失敗。到了1990年代中期,卡洛可就成為歷史:1996年宣告破產,股價直接歸零,再會了,祝福一路好走。這可真是一場災難性損失。隨著時間經過,十家上市公司中,有四家會有這樣的遭遇。卡洛可的故事不值得傳述,不是因為與眾不同,而是因為屢見不鮮。
圖6.1 1980年至2014年經歷過「災難性損失」的企業比例
這則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1980年以來,羅素三千指數上漲超過73倍。這可是了不起的報酬率,可以說很成功。
這支指數中有40%是失敗的企業,但是其中7%表現極度優異的企業足以抵消那些沒有價值的公司表現。就像漢斯.貝格倫挑上畢卡索與馬諦斯的作品一樣,只要選中微軟和沃爾瑪(Walmart)就對了。
不僅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囊括絕大多數的市場報酬,甚至在這幾家企業內部也出現長尾事件。
2018年,亞馬遜推升標準普爾五百指數高達6%,而且它的成長幾乎完全歸功於黃金會員制(Prime)與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這就是公司內部的長尾事件,同時,這間公司已經實驗幾百種產品,從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到旅行社等等。
同一年,蘋果推升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將近7%,主要驅動力全部來自智慧型手機iPhone。在科技產品的世界裡,長尾效應真的像條「尾巴」一樣長。
再來看看是哪些人在這類企業裡工作?Google的錄取率是0.2%;22臉書是0.1%;23蘋果大約是2%。這些人努力開發出長尾計畫,推升長尾的報酬,開創自己的長尾職涯。
少數幾件事產生絕大多數的成果,這個概念不只反映在你投資組合中企業的真實情況,更是你身為投資人的個人行為中重要的部分。
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定義的軍事天才是:「在眾人失去理智時,還能正常行事的人。」
在投資領域也同樣適用。
大多數的理財建議都聚焦在今天。現在你該做什麼?今天有哪些股票看起來是好標的?
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今天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在身為投資人的生涯中,可能有某一小段僅占你人生一%以下的時間裡,周遭的每個人都很瘋狂,你今天、明天或下星期所做的決定,都不會比你在這段時期所做的決定更重要。
試想一下,假設你從1900年至2019年每個月都省下一美元會發生什麼事。
你可以每個月都把一美元投入美國股市裡,無論景氣好壞。就算經濟學家大聲疾呼經濟衰退逼近,或是新的空頭市場即將來襲,也都無關緊要,你依舊繼續投資。我們把這位投資人稱為蘇(Sue)。
但是,在經濟衰退期間投資可能真的太可怕了,因此,或許你會在經濟還沒有步入衰退的期間投資一美元到股市,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就賣光所有持股,然後每個月都省下現金,等到衰退期結束再把所有資金投入股市。我們把這位投資人稱為吉姆(Jim)。
又或者,經濟衰退幾個月後讓你嚇得退出市場,然後你花了一段時間才拾回信心,重返股市。你可能在經濟沒有衰退的時期投資一美元買進股票,在經濟衰退六個月後賣光持股,等到衰退期結束六個月後才又重新投資。我們把這位投資人稱為湯姆(Tom)。
隨著時間過去,這三位投資人最後會有多少錢?
蘇最後有四十三萬五千五百五十一美元。
吉姆有二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六美元。
湯姆有二十三萬四千四百七十六美元。
蘇大獲全勝。
1900年至2019年間的一千四百二十八個月中,只有三百多個月處於衰退期,占整體時間的22%。所以,蘇在22%的期間一貫保持冷靜,最終剩下的金額比吉姆或湯姆幾乎高出七五%。
再舉一個近期的例子:身為投資人,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幾個月裡的投資行為,可能比2000年至2008年間做的每一件事更加影響一生得到的投資報酬。
有一名老飛行員自嘲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小時又一小時的度過無聊時光,不時會被純粹恐怖的時刻打斷。」在投資領域也一樣。你身為投資人能否成功,取決於你如何因應不定時出現的恐怖時刻,而不是多年來的飛行過程。
對於投資天才,一個很好的定義就是:在眾人失去理智時,還能正常行事的人。
長尾驅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