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和身體做朋友,心也會感到愉悅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文/蔣德誼 圖/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身形嬌小、總是帶著圓框眼鏡的林麗珍,笑起來時溫柔可掬,在拍照的空檔,她略帶調皮地隨意舞動起手腳,信手拈來都自成一幅風景。
被國際譽為當代八大編舞家之一,過去帶領著團員和作品巡迴世界各地的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林麗珍,今年再度帶著象徵「天、地、人」三部曲最終章的《觀》,重回國家戲劇院呈現。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說,此刻最適合再看林麗珍的作品,「有助找回久違重逢的安定感。」
而對林麗珍來說,跳舞不只是她一生的志業和熱情的投注,也是她學會與自己、和自然對話的方式。
出生在基隆的林麗珍,從小就展現出對藝術的喜愛。她愛畫畫、愛跳舞,「在學校我不上課,顧著畫漫畫給同學看,後來被媽媽發現,她氣得把漫畫撕掉;我也很生氣,就跑去外面跳舞,只要一跳舞,我好像就什麼事都可以拋在腦後。」
當時基隆是美軍駐紮活動據點之一,她也是從這時開始接觸到屬於西方的流行文化。當時舞廳、俱樂部和迪斯可遍布,不愁沒有可跳舞的地方。「別人去跳舞是為了交朋友,但我跳舞是為了抒發心裡某種感情,它帶給我某種安定感,我跳得太激烈,舞伴都被我嚇到。」
1967年,被譽為「現代舞之父」的保羅.泰勒(Paul Taylor)率領舞團首度來台演出,那場演出深深地震撼了林麗珍,「我第一次看到,舞蹈可以這麼有力量、這麼激盪人心。我心裡想:這就是我想跳的舞!」她認真地決心要走入舞蹈的世界,拒絕了母親要她念商專,將來覓一份安穩工作的要求。「我看到那些數字就頭痛!如果我真的做了會計,現在可能因為做錯帳在坐牢。」她大笑。
然而,當時台灣對於西方舞蹈的學習系統,大多還是從傳統的芭蕾舞入門,「那給我的感覺,就像把身體放進別人的衣服裡,怎麼樣都覺得不自在。而且我個子小、腿也沒人家長,跳起來就輸人了。」林麗珍笑說。
這話不假,她真的漸漸走出一條沒人開闢過的道路,兒時記憶中的傳統信仰祭儀、原民部族的神話傳說,以及台灣這塊土地的山川大海,點點滴滴,都逐漸釀成作品的養分。
林麗珍的編舞有一個極大的特色,就是「慢」。在布景單純的舞台上,舞者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徐徐移動,卻在寧靜中蘊含豐沛的力量。「在那個緩慢的過程中,很多細節就會被放大,從動作、表情到肢體的呈現,都會變得更鮮明而清晰。」
「萬物都有靈魂,會彼此互相影響、傳達訊息,但大多數人經常視而不見。我們對於周遭的環境甚至是他人,好像變成只有掠取,缺乏尊重與學習,而這是因為一切都太快速了。」
▲林麗珍的舞蹈作品除了充滿肢體之美,也蘊含著對大自然的禮敬。(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不只是作品中蘊含著對大自然的崇敬,她對於舞作中使用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多年老夥伴般的珍惜,如這次在《觀》裡使用的稻穗,即是從2009年首演開始就跟著舞團巡迴各地至今,只在缺損時補充。「我覺得這些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禮物。有次我們去威尼斯演出,結果竹竿體積太大,運費非常昂貴,原本都決定要放棄不帶回台灣了,但最後我還是捨不得。」
在舞蹈中將自然化為律動,舞者的身體在她的作品中,也像是山水、海川和雲霧。「我這輩子就是在這個山跟水裡面走動,走了70幾年。我的作品也始終離不開自然和天地。」
即使作為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麗珍在舞團工作以外的日子,生活卻極其單純,不出門的時候,她就在家裡靜靜泡一壺茶、和家中的貓咪們一起共度。「我很喜歡簡單地過日子,簡單地吃一點東西、簡單地喝水,簡單地睡覺,當你對外界沒有太多索求,人就會快活很多。一切簡單、舒服、安靜就很好。」
平常她除了訓練舞者在肢體練習之前先以靜坐沉靜身心,她自己也維持著起床之後,先靜坐、調整呼吸,然後以極緩慢步伐走一段路的習慣。「慢慢走路看起來好像很輕鬆,但要在緩慢的動作中維持穩定,常常一段路走完,也是滿身大汗。」
有時候她在家裡掃地,一個舉手轉腰,可能讓她想到一個舞蹈動作,「我就先放下掃把,自己跳起舞來。」她經常如此一時興致而起舞,有回到外地巡演時她坐在露天咖啡座,一旁有樂手演奏,人人卻只是坐著滑手機,她一個忍不住就站起來開始跳舞。「我聽到音樂就控制不了!現場的樂手一看到我跳舞,演奏也認真起來,現場整個氣氛就不同了。」
她很鼓勵一般人都應該學習舞蹈,不求要跳得多好,但可以藉此和自己的身體建立關係。「舞蹈可以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身體的變化。當你認識它,它也會很誠實的回應你。這對於情緒、身心的安定都很有幫助。人不能對自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是很可怕的事情。」
▲和舞蹈相伴近一甲子,對林麗珍來說,既是一生志業,也是最熟悉的老朋友。(攝影/影巷26號)
就連林麗珍今年已經百歲的母親,也受她影響,在80歲之後開始學跳舞,「或許是拜跳舞之賜,她保養得很好,走路走得穩,跟同年齡的人比起來真的年輕很多!」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喜歡作夢、對任何事都感到好奇的小女孩,無論活到幾歲,我們都不要忘記她。我覺得人這一輩子,一定要找到一件真的喜歡的事,然後和它好好相處,就像談戀愛一樣。」林麗珍笑說。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許芳宜:疼痛,是成長的足跡!將每次的表現都視為「最後一次」,成就當下的美好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LZUDE
➡加入50+FB https://pse.is/M7MPS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