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編按:想活得好、老得慢,怎麼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血管有多老,人就有多老。若能透過飲食、運動以及情緒管理,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預防血管硬化,就能保護心臟健康、避免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影響老後生活品質。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逝去的歲月無法回頭,但身體狀態卻可以超越年齡限制,透過自身的努力達到「凍齡」的目標。
提到抗老,一般人最直覺的聯想,不外乎多擦保養品、吃點保健食品。但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出了獨到的觀點:「血管有多老,人就有多老!」血管如同水管,負責運輸血液到各個器官。凡是血流供應量不夠的組織,例如腦、腎、心臟……都可能出問題。可以說,凍齡的血管,才是全身健康的基礎。
曾任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及心臟內科主任的洪惠風,是國內知名的心臟科醫師,他擅長以淺顯幽默的語言,說明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和治療原理。一支關於「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的衛教影片,吸引超過5百萬人次點閱。
看過無數顆心臟的他,如何透過飲食、運動以及情緒管理,預防血管老化、保護心臟健康?
近年來,名人無預警心肌梗塞過世的消息不時登上媒體版面。洪惠風指出,心臟疾病最讓人擔憂的,不只是突然的致命風險,「你可能心肌梗塞沒走卻中風,或是腦部已死、身體沒死。更可怕的是腦部沒死,身體死了。」
為何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事前未必會有徵兆?洪惠風指出,過往大家以為血管像水管,會因為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隨時間逐漸阻塞。但只要盡快裝心臟支架疏通,就能預防心肌梗塞。
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健康惡化的血管不是慢慢阻塞,而是管壁愈來愈厚。如同樹木的年輪般,變厚變硬的血管可能向內擠壓,壓縮內徑,導致心絞痛。但也有些人不會經歷此階段,變厚的血管就因為粥塊破裂產生血栓,進而堵塞血管。
換言之,人在心肌梗塞前一天,可能照常生活運動,一點症狀也沒有。洪惠風比喻,心肌梗塞就像土石流,塞住原本暢通的公路。壓力、生氣、疲憊、熬夜等外在因素,就像狂風大雨,促使土石流爆發。
如何預防心血管「土石流」?洪惠風指出,裝支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要治本,重點在於水土保持──防止血管壁增厚。他笑說自己常勸病人:「不能太累、不能熬夜、不要激動,選舉跟政治節目不要看。一天要笑3次,心情愈輕鬆愈OK!」
洪惠風指出,血管壁增厚的原因很多,其中年齡、遺傳是難以改變的先天因素,但三高、抽菸、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則應該盡力避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動脈血管硬化速度與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高度相關。LDL愈低,血管硬化速度愈慢。
降低壞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有多重要?洪惠風指出,一般人的LDL平均約為100-130。既有研究發現,當LDL降到70-80時,動脈硬化速度可以趨近於零。93歲的美國現代心臟學之父尤金‧布朗渥(Eugene Braunwald)甚至說過,「LDL大於50都是毒!」就他所知,不少心臟科醫師會自費服用藥物,讓自己的LDL降到20-30,為健康超前部署。
普通人或許不需要如心臟科醫師,追求極低的LDL。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趨吉避凶,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在飲食部分,洪惠風強調,糖、鹽跟反式脂肪是「心血管的三大壞蛋」。尤其是台灣人的餐桌常會出現的湯品,在心臟科醫師眼中等同於喝下一碗鹽水。他曾有一位病人因為惜物,一週內獨自吃完一整鍋的羊肉爐,結果自己進了急診。他提醒,鹽會使血壓升高、水分滯留人體內、造成荷爾蒙變化。想預防三高,別忘了控制湯裡的鹽份。
至於一向被認為膽固醇含量高的雞蛋,坊間流傳的說法是一天最好別超過一顆。但洪惠風引用美國農業局的最新資料指出,這樣的說法並無明顯的證據支持。在臨床上,他觀察到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一天吃3顆雞蛋,LDL還是文風不動;但也有人一天一顆蛋,原本控制在70~80的LDL短期內飆高到110。
對於「哪些食物會降/升膽固醇」的問題,洪惠風的建議是:抽血測LDL,接著連續吃或不吃特定食物一個月。一個月後,抽血結果自然會告訴你答案。畢竟,醫學研究提出的數據是平均值,有時自己的身體更誠實。
不過,若是已有心臟病史,甚至曾經中風過,代表血管壁已硬化到一定程度,LDL需嚴格控制。病人應聽從醫囑,按時服藥。危險因子愈多,LDL就要愈低。
飲食加上運動,可降低5~10%的LDL。洪惠風建議,想減少壞膽固醇的50+,可考慮兩大類運動。一類是會讓心跳變快的心肺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等。規律運動不只可預防心臟病發作,還有示警作用。例如,每天都游泳1000公尺的人,突然有天游到200尺就喘不過氣,就可能是心血管堵塞、甚至心臟病的徵兆。
重量訓練則有減重、增加肌肉量、改善三高等優點,也對心臟有好處。洪惠風舉例,有位70多歲的病人原本有肌少症、血糖也超標。開始上健身房以後,健檢數字有明顯的改善,且整個人的狀態也完全不同,「變得雄赳赳氣昂昂!」
在高齡社會,上健身房的銀髮族也愈來愈多。但有心臟病史的人,還可以做重訓嗎?洪惠風以常見的心律不整為例,心律不整分為良性和惡性,前者多和自律神經有關,多運動反而可以改善。但每個人的狀況差異很大,若不放心可諮詢心臟科、家醫科的醫師。
無論如何,運動必須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洪惠風說,有研究發現,平時不運動、偶爾有空才努力運動的「週末運動員」,對身體造成傷害的風險高於毫不運動「沙發馬鈴薯」。而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想挑戰馬拉松等激烈運動,對心臟而言更是相當危險。
他自己的做法,則是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動量。例如搭捷運時提早一站下車,走1~2公里回家,偶爾也去打球。雖然有時也會犯懶,「一忙就躺著滑手機很快樂」,但盡量多動仍有幫助。
維持平穩的情緒,也對心臟健康有益。不過,洪惠風坦言,心臟科醫師常勸病人別激動,自己個性卻很急。畢竟短短幾秒的行動,就可能左右病人的生死。他開玩笑說,「心臟科醫師要脾氣好不容易,我代心臟科醫師向各位被得罪過的病人道歉!」
過往被稱為「洪老大」的他,自嘲中年過後男性荷爾蒙變少,脾氣或許也跟著變得和緩。再者,他曾在內科加護病房工作10多年,看過許多達官貴人曾經飛黃騰達,到了70、80歲卻躺在床上放尿管。「在加護病房,看到的都不是顛峰,而人生往下走的時候。看長一點,人生好像就不太一樣了。」
由於心臟病屬於老化的疾病,洪惠風常從一個人的病歷,窺見病人的一生:或許從年輕時就開始抽菸、中年後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接著心肌梗塞、洗腎……直到某次中風後臥床,最後離開。生命中某個階段的燦爛,其實非常短暫。若以一生的尺度衡量,就無需汲汲營營,更明白很多追求並不值得拼命。
但洪惠風承認,看開的人生道理大家知道,凡夫俗子如你我卻很難做到。除非鬼門關前走過一遭,人的脾氣有時很難改變。他有時會告訴性子急、容易激動的病人,下次要發脾氣前,先念一個魔法口訣──「洪醫師、洪醫師、洪醫師」。
「病人想到我這張臉,想到自己的心臟健康,就會覺得好啦,放你一馬。」洪惠風笑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此外,規律運動也能改善睡眠,為交感神經的油門踩剎車。透過鍛鍊身體,駕馭情緒波動。
他建議50+的讀者,留意飲食,多運動少壓力。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老化的速度操之在己。改變觀念,就能改變命運!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控制三高、平衡自律神經,從心臟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到延緩老化的專業建議》
☞時時注意這五件事,老得更慢,活得更久!《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編輯導讀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LZUDE
➡加入50+FB https://pse.is/M7MPS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