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過世,洪惠風醫師在個人臉書指出,抽菸對心臟的影響和對肺臟等其他器官不一樣。菸抽得愈多,罹患肺癌和肺氣腫這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就愈高;研究顯示,每天抽一到三根菸的危險性和每天抽一到三包一樣會升高很多。以下是《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精選書摘。
抽菸對心臟不好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大家通常不知道,抽菸對心臟的影響和對肺臟等其他器官不一樣。其他器官的疾病,像是肺病等,常常是和抽菸的量成正比,也就是菸抽得愈多,罹患肺癌和肺氣腫這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就愈高;但心臟病就不一樣,研究顯示,每天抽一到三根菸的危險性和每天抽一到三包完全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只需一根香菸,就能讓心血管收縮一天,它和致癌物質或毒性累積的原理不同,所以與劑量無關,對心臟而言,菸不能慢慢戒,要完全戒掉才
能減低罹病風險。
「這是什麼?」我看到病人胸口口袋鼓鼓時,一定會指著香菸問病人。
「歹勢、歹識,我下回一定會把菸藏起來,不讓你看到。」
「對啊!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被我看到。」
我常會這樣和病人半開玩笑的說,其實是希望每次唸、每次唸,有一天被我碎碎唸到耳朵長繭時,病人就會把菸給戒了。
許多病人在進我的診間前,都會花點工夫藏香菸,省得醫師囉嗦。但看不到香菸後,我的要求也跟著升級,變成要求不能被我聞出菸味來。
沒抽菸的人對菸味其實非常敏感,病人只要有抽菸,我通常都聞得出來,有次某個中文非常溜的金髮碧眼老外一進來,就被我聞出他身上淡淡的菸味,沒想到他卻跟我說:「不可能。」
「什麼不可能?」我問。
「這是不可能的。」
「你不可能抽菸嗎?」我繼續問。
「不是。」
「那是什麼東西不可能?」我接著問。
「我來看病以前,洗了澡、換了衣服,還刷了牙︙︙你怎麼可能還聞得出來? 這
是不可能的。」
「......」我看著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想到這個病人為了不被醫生抓包而特地
沐浴更衣,雖然受寵若驚,但還真的是啼笑皆非。
在門診時,啼笑皆非的戒菸故事還很多。
「為什麼還不戒菸呢?」我問。
「因為我會焦慮,只有抽菸才能穩定我的情緒。」
「焦慮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擔心抽菸讓血管愈塞愈嚴重,有一天我會突然心肌梗塞走了。」
「那就戒掉它啊!」我說。
「戒不掉,只有抽菸才能穩定我的情緒!」
--
還聽過超特別的戒菸方式。
「有抽菸嗎?」每位病人我都需要問抽菸史。
「當兵時戒了。」
「喔,當兵時開始抽,大家都一樣,每天抽多少呢?」我心不在焉的記錄著,一
面繼續問。
「醫師,我不是當兵時開始抽,我是當兵時戒了!」
「什麼? 真的?」我專心了起來,每個人都是當兵時開始抽菸,怎麼會有人在當
兵時戒菸呢?
「我十三、四歲就開始抽菸,結果當兵時躲在廁所抽被抓到了。」
「你在哪裡當兵?」
「成功嶺,那時成功嶺開始收不是大專生的新兵。」
「哦!」
「長官找了一大堆菸蒂泡在水裡,整整一大碗,要我喝下去。」
「班長嗎? 還是排長?」
「是連長,我硬著頭皮喝下去,就覺得苦不堪言,這輩子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可怕的東西,但從那一刻起,我就戒菸了,到現在一根也沒抽過。」
我愣愣的看著患者,不知道該說什麼,抽菸的人,好像有一半都是當兵時開始抽,我倒是第一次遇到在當兵時戒菸的,這位長官處罰人的方式,絕對是霸凌,如果發生在今天,搞不好就被爆料放上網路。
但從現在三、四十年後的角度看起來,這位連長可是這名患者的恩人,搞不好讓他多活了好幾年。有時世事的是非對錯,沒經過時間沉澱,還真的很難斷定。
--
醫院到了固定時間,都會廣播國民健康署電子菸壞處的宣導,我在臨床上偶爾會遇到抽電子菸的患者,人工的電子菸雖然去掉許多已知的致癌物質,但並沒有減少像尼古丁這類對心臟不好的物質,還添加很多危險性不明的添加物,所以公平的說,電子菸說不定有減少讓人罹患癌症的機會,但對於心臟來說,危害和普通香菸相同,一點也沒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