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周冠男專文|開心領配息,卻可能損失長期報酬?存股領股息,一向是頗受退休族歡迎的理財策略。近年,高配息ETF 0056、00878,也因此成了熱門的投資標的。但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卻指出,從長期投資績效來看,高股息的商品表現並不理想。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圖片來源:BURST
文/周冠男,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喜歡握有現金在手,是一般投資人最常見的心理偏誤之一,這在行為財務學裡是基於「心理帳戶」的偏誤。也就是錢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投資人感受的價值便不一樣。喜歡現金收益現象,又被稱為「一鳥在手(現金),勝過二鳥在林(資本利得)謬論」。
而喜歡高股息與高收益金融商品的迷思,是全球性的現象,不是台灣投資人所獨有。其實這個迷思很容易打破,金錢不滅,配息就是把你的錢從左手轉到右手。
一般人總覺得現金較為「穩當」,因此價值較高。然而同樣的一塊錢,放在現金帳戶裡,與放在具有風險的資產裡(例如股票或債券),價值是一模一樣的。對長期投資來說,持有過多的現金,反而沒有效率。因為現金的收益率非常低,將會使長期總報酬顯著下降。
況且在台灣,投資取得的資本利得免稅,而股息是一般收入,在扣除各種免稅扣抵之後(如果有的話)股息要繳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股價如果上漲了,自己賣掉後賺的錢不用繳稅,但同樣金額的利得如果由公司轉成股利發放給你,是要繳稅的。因此領股息等同拿自己的錢給政府課稅。目的何在?
如果真要解釋投資人特別喜歡高股息這個現象的話,可能的原因,是投資人需要或喜歡定期的現金流入。就喜歡定期現金流入而言,這就是前述的一鳥在手(股息現金收益),勝過二鳥在林(未實現股價利得)的謬論。這很容易駁斥,因為急著拿現金不只損失稅金,如果又沒有用處的話,還不是要另外找其他金融商品投入,徒增困擾,且損失複利效果與交易成本。
就需要定期的現金流入而言,你其實不應該一開始就想要取得定期分配的現金收益。而是在真正有需要現金的時間點,才自行將金融商品賣掉一部分,仍然可以取得現金流入。這樣才能讓錢更多時間留在市場,繼續產生複利效果。況且在台灣賣掉股票的資本利得是免稅的,比起股息有很大的稅賦優勢。國外對長期資本利得收入,通常也有稅賦優惠。
但反對者會說,這有交易成本,還有金融商品不可分割出售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應該不大。現在基金都可以部分贖回,股票可以零股交易,成本也不高。
國外的研究Harris, Hartzmark and Solomon (2015)指出,美國有些基金以「高配息」為訴求,採取於股票宣告高股息前買進的策略,將取得的股息配給投資人後(稱為Juicing),再繼續尋找下一檔高配息的股票為標的。
這種策略吸引了非常多投資人,尤其是散戶投資人。然而這些基金的報酬率表現,比其他風險類似的基金差很多。這是可以預期的,因為這些基金必須不斷地轉換持股,因此造成手續費及稅金居高不下,直接侵蝕了總報酬率的表現。
高股息ETF與上述基金的概念類似,就是挑選股息高的股票當作ETF的成份股,並且定期主動轉換持股。這從財務實證研究上,已經一再被證實是一個不好的策略。雖然如此,高股息ETF在台灣仍然大受追捧。台灣各個投信也非常喜歡操作高股息迷思,推出許多高內含總成本的「主動式」高股息ETF。例如00878高股息ETF在2020年中掛牌,2年後便成為台灣ETF投資人數的第2名,僅次於已經掛牌19年之久的0050。
0056高股息ETF在2021年,於170檔台股指數ETF排名是倒數第6名,2020年則是倒數第11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高股息策略,其實就是定期讓你將錢退到場外休息。而且萬一用不到這些股息,再拿來投入市場,不只被課了稅,還要繳交易手續費,才能再投入。所以,拿股息的目的是什麼?
此外,台灣的媒體跟投資人,一直很喜歡討論談「填息」這件事。填息就是股票除息後,價格按理論下調,但短時間又漲回除息前的價格,因此投資人便「賺」到股息。然而填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假議題。為什麼?
假設你手上的股票市價是11元,預計配發股利1元。那麼在除息當天,如果沒有其他消息,股價必須跌到10元(=11-1),否則就會有套利機會。為什麼除息後股價理論上一定要跌,否則會有套利機會?試想,股票如果一定填息,那麼你就在除息前一天用11元買入,除息當天收到1元股息,等到它「快速填息」回11元時再賣掉,那不就等於白賺1元了嗎?如果在股市賺錢像等「填息」這麼容易,那麼為什麼還要工作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除息當天開盤時的除息參考價,在這個例子會下調為10元的原因。而股票除息之後的漲跌,跟除息這件事在理論上是沒有關係的。
因此聰明的作法,應該是買「不配息」的基金。各個投信都有,而且有許多線上申購免手續費方案,每次申購只要3,000元就可以。當投信公司幫你把配息留在基金時,等於幫你把股息轉成資本利得,把配息要課的稅省下來了。當你要用錢時,自己免稅贖回就好。
效果有多大?以「元大台灣卓越50ETF連結基金(不配息)」為例,因為90%以上投資在自己發行的0050 ETF,所以不能再收經理費,每年只比投資在0050,額外多了萬分之二的保管費。以台股股利率4%,平均稅率20%計算,如果不拿股息,扣掉保管費後,一年可以節稅0.78%(4%*20%-0.02%)。長期累積會有重大的差異。
多大?以台股歷史報酬率8%計算,投資30年,不領股息資產會成長為10倍。領股息課稅後回投,資產會只成長8倍。這還是假設拿到現金股息後馬上回投到連結基金,如果讓現金閒置的話,差異將會大非常多。
任何有穩定收入的人都不應該陷入高股息的迷思。然而,即使你已經退休,沒有薪資的現金收入,也應該避免高股息商品,自己在需要時才將資產免稅賣掉一部分,支應生活所需即可。
錢不管放在那個帳戶,價值應該都是一樣的。放在現金帳戶如果閒置著,會對資產運用整體效率產重大的負面衝擊。人生資產的增長趨勢,常常只因為一個小小的心理偏誤,便造成未來的重大差異。
(原文刊載自《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一生為工作打拼的你,想退休安心生活需要存多少錢?
☞股票與債券也能存錢?配息、股利通通有,理財工具可不只定存!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LZUDE
➡加入50+FB https://pse.is/M7MPS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