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顏色、沒有物質,甚至沒有空間的世界,但要想像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實在很難。
圖片來源:unsplash
這問題在古典物理裡就存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也很重視這問題,但在現代物理裡,這問題變得更為激化。
物理以公式描述世界,告訴我們事情如何依「時間」而變動。不過,我們也可以寫出其他公式,解釋事情如何依「位置」而變動,或者義大利燴飯的味道,如何依「不同的奶油量」而變動。不過時間似乎會「流動」,而奶油量或空間位置並不會「流動」。這個差別由何而來?
也可以換個方式來呈現問題:問問自己何謂「現在」?我們說事情存在於當下:過去已逝而未來仍不可期。但就物理而言並沒有任何東西對應於「此刻」這個觀念。
把「此刻」與「此處」做比較。
「此處」指的是說者所在之處:若是有兩個不同的人,便會有兩個不一樣的「此處」。因此「此處」這個詞的意義取決於說話的地點。這類字詞的專業術語叫做「指稱詞」。
「此刻」指的是說話那一刻(「此刻」也是一種指稱詞)。沒有人會說:東西存在於「此處」,但不是在「此處」的東西就不存在。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說東西存在於「此刻」,否則就不存在呢?到底此刻是客觀的,會流動,讓事情一刻接一刻的「存在」,抑或跟「此處」一樣是主觀的?
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沒頭沒腦。但是在現代物理裡,它成了燃眉之急的問題,因為根據狹義相對論,「現在」這個觀念也是主觀的。於是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得到了結論:通用於全宇宙的「現在」僅是天方夜譚,而通用於全宇宙的「時間之流」是一種概括,也是行不通的。
愛因斯坦在義大利摯友,電機工程師貝索(Michele Besso)過世後,寫了一封感人的信給貝索的妹妹:「他比我早一步離開了這個奇怪的世界。這不代表什麼。像我們這種信仰物理的人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幻影。」
不管是不是幻影,我們的確感受到時間在「奔跑」、「流動」或「經過」,這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顏色、沒有物質,甚至沒有空間的世界,但要想像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實在很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強調,我們「住在時間裡」。描述世界時,有可能撇開海德格視為根本的時間之流嗎?
有一些哲學家,其中不乏海德格的死忠追隨者,斷定物理沒有能力描述「真實」最基本的面向,將物理貶低為導入歧途的知識形態。但在過去我們多次發現,不精確的是我們那不經思索的直覺:如果遵循直覺,我們會繼續相信地球是平的,太陽繞著我們轉。
直覺隨著我們有限的經驗慢慢進展。如果看得遠一點,會發現世界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樣:地球其實是圓的,住在開普敦的人腳心朝上而頭朝下。寧願相信不經思索的直覺,而不相信理性、謹慎、睿智的集體檢驗結果,絕非明智之舉:只有自大的老人才會拒絕相信,外面那個廣大的世界跟他住了一輩子的村子有所不同。
數位編輯整理:林文珠,邱千瑜,陳子揚
Photo:Metro Centric,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