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基隆,位居台灣北部、住有36萬居民的城市,曾是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三高的不幸福城市;負債比是全國第三;也是座臥房城市,通勤、通學比例是全國最高。
做為台灣早期發跡的城市之一,曾身居推動台灣發展的重要地位並昂首面向國際,儘管具有擁抱無盡海洋的天然良港,卻因歲月流轉,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失去往昔的優勢地位,被邊陲化,成為不易生活之地。曾經牽動時代的基隆,變成被時代牽動著。
過去八年、近3000個日子,基隆重新梳理自己,誠實面對自身的弱點與優點,善用城市資產並大刀闊斧,拆除一信陸橋、打造國門廣場,興建結合在地特色與需求的基隆塔、太平國小、正濱漁港、潮境公園等建設,改頭換面,改寫外界長期對基隆的印象,負債比更大幅降低近四成。
這座城市努力重新尋回她與山、與海的關係,重啟散布在城市中各式被遺忘的空間,喚回諸多遊子。城市與人的連結再次成形。
在都市規劃專業的城市主政者極富遠見的城市治理之下,這座城市不只涵蓋精神層面的歷史文化、家鄉榮光,也顧及民生所需的產業、社福服務、交通布建,期望用城市規劃與治理,改善社會問題。
這座曾經陰鬱甚至被遺忘的海洋城市,逐步擺脫歷史上的種種失落,展現潛藏的獨特之處。基隆開始不一樣了!
本書將從基隆出發,但不只聚焦基隆的蛻變,而是從基隆過去的歷史背景,到如今因應全球化時代,與台灣、亞洲甚至世界之間的關係,藉此找出未來城市的擘畫願景,已經目前基隆市政府治理城市的經驗,透過論述、收斂、整理的過程,重新省思,找到未來方向,也期望能做為其他城市治理,甚至中央政府國土規劃的參考。
城市治理攸關居民生活各層面,一次次地優化再優化,都是希望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得以安居樂業。
過了二十一又五分之一個世紀,基隆勇於面對困境、大膽勾勒願景,並走過蛻變之路,娓娓道出經歷,無論好與壞,都是成長的養分,都希望能做為基隆自身與其他城市的參考指引,更希冀在現今與未來,更多城市居民都能享有,與歷史、與環境、與時代平衡共處的理想城市生活。
★共創之城的先行者們真心推薦(以姓名筆畫排序)
于欣可,旅荷都市建築研究者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所長暨系主任教授
曾梓峰,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
劉柏宏,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賴建信,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序 創新城市治理 台灣未來的機會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
打造兼容並蓄的進步城市 基隆市市長林右昌
楔 子 反思、共創 邁向未來城市
第一部 時間與人:從歷史再造到創意城市
從過去歷史找到前進的動力
共創基隆:地方創生的限制與回應
設計導入的極限
第二部 空間與社會:以海洋為主體的城市及國家
後全球化的超北城市
海洋城市與新經濟
海洋主體性的政府組織
邁向永續韌性城市與國家
第三部 治理與未來:以港城丘為核心的城市治理經驗
高齡與少子化之下的十五分鐘城市
串連人、社會及土地改革的都市空間
分進合擊的中央與地方政府
後疫情時代Web 3.0的空間治理
林右昌,基隆市市長
我是在基隆長大的孩子,念大學才到台北去。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期間,每天研究城市規劃、發展,發現全世界很多城市規模或地理環境、背景都和基隆有相似之處。我總想:「有沒有一天,我也可以讓基隆擺脫灰暗、憂鬱的宿命,變得不一樣?」
2014年,我成為基隆市長,當時曾寫下對基隆的夢想與期待:改變基隆,帶著市民找回光榮感與自信心,能大聲說:「我是基隆人」。
1920個日子過去了,我可以驕傲地說,現在的基隆已經抹去塵埃、脫胎換骨;2022年5月《遠見雜誌》公布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基隆市長施政滿意度超過8成,8年間大幅進步37.1%,進步幅度是全國第二名。
怎麼辦到的?我認為:「當住在城市裡的每個人對城市有信心時,這個城市就有了生命、進步的動力。」這幾年基隆的進步和改變,真正的核心內涵,是我們重新點燃這個城市住民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想像。
要達成這個目標,「市長」是個很關鍵的角色。如果把城市治理當成企業經營,基隆市就是一家大型企業,市長就是領導大家一起前進的企業主。
上任之初,我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讓市府團隊,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隊」?因此,我們開啟了跨局處合作平台,重新塑造團隊文化,凝聚同仁們對施政重點的共識,合作起來就會更緊密、氣氛更和諧,效能自然被拉起來。
慢慢地,我們可以發現,過去印象中「保守、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公務員心態消失了,因為有目標和希望,同仁開始充滿熱血與拼勁,加上團隊成員大部分是在地人,大家感覺真的攜手,在為故鄉做一件很棒的事,原本本位主義的組織,變成了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
面對基隆市民,我也是秉持同理心,耐心聆聽、直接溝通、取得共識、切實執行該做的任務。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元旦,團隊就得執行拆遷成功陸橋下違規設攤的工作。團隊才上任,又時值過年前,難度非常高。我把攤商代表找來市長辦公室直接溝通,聽他們的心聲,也讓他們感受到市府誠意,回去後自然願意幫忙和其他攤商協調。
仁五路連夜拆天橋亦是如此。許多市民在前一天騎摩托車到路口,眼前還是過去陰暗髒亂的基隆市景,隔天清晨突然發現,天橋不見了,終於看到基隆的天空,拿起手機拍照上傳社群媒體,一時間「天橋拆掉了!」「基隆的天空亮了!」的驚呼聲充斥網路,讓網友們印象深刻。
基隆經驗還有一個秘訣:我們從來不認為基隆只是基隆。討論城市角色和定位時,是將基隆視為擁有一千萬人口大台北首都圈的一份子,無論是經濟、交通、就業、生活……,只要打破行政疆界的刻板想法,回頭再看基隆的城市治理和規劃,一切就會得到解答。
而《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的出版,正如實地勾勒出我們對未來城市的想望與藍圖,更記載著基隆在這段日子中落實「精準行動」策略的具體方針,書中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協助檢視基隆經驗,提供台灣都市治理的建議。
經由這趟反思與整理的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透過融合歷史文化記憶、都市保存、城市景觀美感等各種面向,讓城市整體層次明顯提升並躍上國際,從種種作為與實踐中,除了眾多專家的肯定,也因這些改變確實回應人們生活所需,大家都發現:基隆真的改變了!成為一座積極有勇氣且快樂向前的城市。
與其說我在改造基隆,不如說是基隆陪我實踐都市再生的夢想。而這八年的「基隆經驗」,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考範例,各種在城市治理中發生的疑難雜症,幾乎都可以在基隆找到解決問題模式。
一如城市治理應該打破疆界限制,城市的進步也不應該被時間所限制住,無論何人站在領導人的位置,城市的改變必須持續運行,期待基隆進步的步伐在未來堅持向前,永不回頭,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其他同樣資源不足的城市能受到鼓舞。
坐擁山海河港,基隆承載了世代傳承的歷史。向環境學習的城市治理心法是重生蛻變的關鍵,充滿自信的市民生活在獨特魅力中,從生活經驗中持續找到向上的力量!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城市面貌與都市治理密不可分,1960至1980年代經濟高速成長下的臺灣,往昔的「土角厝」被翻修為鋼筋水泥的建築,隨著歲月流逝,當前臺灣各個城市普遍面臨都市老舊的發展問題。
城市治理五大面向就是民、財、教、建、農。主政者治理的眼光往往決定著城市風華的展現。基隆倚山面海,擁有深水良港,卻因緊鄰雙北,反受磁吸之苦,長期缺乏公共資源挹注,發展倍感艱難。
欣見近年來基隆傾注心力於公共建設的更新換代,重新梳理歷史傳承與當代展望的激盪碰撞,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產學業者戮力推動,讓市容重露曦光;希冀基隆最美的風景不僅僅是居住在這裡的市民,還有將提供人性化的社福醫療照顧環境,成為「海天共一色、國際新港灣」的宜居城市風貌。
宋楚瑜,前臺灣省長、親民黨主席
這是一本城市領導人(公僕)和市民建立未來契約的城市備忘錄。透過城市日場生活的場景再造,讓海洋文化的歷史縱深與地理特色,匯聚城市創意設計的實驗,印刻出海港城市的新風貌!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基隆從歷史再造到創意城市的多面向整合,宏觀地勾勒出以永續發展為治理目標的大台北海洋城市起點,是個令人振奮期待的未來台灣海洋都會再生典範。
陳林桂琇,台北市青年支持未來都會再生協會負責人
基隆以文化治理帶動城市發展,以歷史記憶再造生活空間,讓城市帶著靈魂往前走。改變基隆的現在進行式,將會是城市治理的未來式!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基隆——一座充滿歷史與情感的城市,近幾年來在台灣當代時空間的轉型過程中,展現出了獨特且充滿自信的城市治理模式。這段歷程共同書寫出了人、社會及土地的緊密關係,讓基隆市民的城市光榮感得以孕育而生,並成為了邁向未來城市的最佳典範。
曾光宗,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未來城市備忘錄是一本8年基隆華麗轉身的全紀錄,也是寫給關心基隆城市發展、關注台灣城市未來的人的必讀心法祕笈
梁豫漳,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將當下基隆的城市經驗,推展往未來台灣的治理開創,絕對是空間專業者的莫大期盼,也是居民的莫大福分。
賴人碩,建築改革組織理事長
基隆曾經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失去焦點與目光,但這八年市府團隊以嶄新城市治理策略,設計導入開放共創,改變成果令人驚艷,讓未來基隆城打開無限想像,再造城市品牌與榮光!
蔡素貞,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基隆社大校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經典》雜誌撰述,深入台灣社會角落,以人文精神觀察、記錄、剖析社會百態。關注議題多元,作品散見不同媒體,合著《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臺大新聞所、臺師大國文系。記者出身,過去深入香港民主和人權議題。
2022/12/30
BGB54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彩色
9789865259907
312
555